不容否定,在中秋和国庆双节同庆的烘托下,今年全国各地又迎来了一个火红的“十一”黄金周。据商务部监测,2010年10月1日至7日,全国零售和餐饮行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约5925亿元,比2009年“十一”黄金周增长18.7 %,增幅提高0.7个百分点。
作为黄金周另一主要收入来源的旅游,也自然不甘落后。据了解,今年“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旅游者2.54亿人次,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27.1%;实现旅游收入1166亿元,同比增长32.4%。
然而,在这一路飘红的背后,却仍然还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有的则需要更多的反思。有专家表示,如果黄金周制度持续下去,完全有可能做得更好。
全世界的赚钱商机
有业内人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了解,目前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舆论媒体,乃至有关部门,关注更多的只是黄金周国内市场消费了多少,却鲜有人注意客户流失了多少。
中国商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无论是在搜集资料过程中,还是面对采访对象,说起国内黄金周的消费情况,可能都不乏论点和论据,但想了解中国消费者在国外的真实消费情况,却较难。
在不同部门的相关统计数据中,通过仔细梳理、比较,还是零星地找到了一些痕迹。“中国的黄金周,全世界的揽金节”,在这个“十一”期间,似乎得到了更好的延续。
早在今年“十一”前,就有多家旅行社反映,今年国庆黄金周出境游特别火爆,假期前各地较大的出境旅游团均已爆满。仅上海一地出境游规模达5万人次左右,同比增长50%。
伴随着中国公民出境游的暴增,为世界各旅游地作出的经济贡献自然不容小觑。据10月7日中国银联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0月1日至7日,银联卡境内跨行交易达1808.7亿元,同比增长58.3%,而境外银联卡交易额同比增长65%。
国家旅游局《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则显示,中国出境游客呈现“三高”特征,即高学历、高收入和高消费,目前我国出境游客人均旅游花费高于入境游客。
调查表明,在出境游客中,人均旅游花费在1000美元以上的占91.0%。其中花费3000至5000美元的游客比例最多,占29.2%。购物是出境游花费最多的项目,58.5%的游客将旅资花费于此。
据上述业内人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中国2010年春节出境旅游同比增加近30%。在日本、法国和英国的中心城市商场、专卖店等场所,中国游客出手阔绰,购买高端化妆品和奢侈品,这些大方行为已经引起国际媒体的惊呼:中国人过年,全世界赚钱!
这次“十一”黄金周尽管没有相关方面的统计数据,但无论是出境游规模还是消费绝对不亚于今年春节。该人士介绍,2009年中国访日游客再次突破100万大关,在各主要国家和地区访日人数下滑的情况下,中国是惟一一个保持增长的国家。从购物消费来看,仅是刷银联卡就达200亿日元。
2010年春节,美国纽约迎来史上最大规模的超过1000人的中国旅行团。这批中国游客预计将一次性为美国经济贡献600万美元,美国众商家纷纷亮出看家本领吸引中国游客,他们表示中国游客为惨淡挣扎中的美国旅游业带来惊喜,成为美国旅游业的救星……中国游客平均在美国的花费金额超过6000美元,远高出国际游客4000美元的水平。
另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今年春节假期到日本旅游的中国人购买力惊人,一次消费百万日元(约合7万多人民币)以上大有人在。中国游客的光顾使得银座与秋叶原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二至三成。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也告诉记者,10月8日他去首都机场接他归国的儿子,碰到一个刚好从日本观光旅游归来的旅游团,几乎每人都是大包小包的。陈立平说,“当时我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辛酸。如果能将这帮高端消费者留在国内,那又将是怎样一番景象。”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09-2010》指出, 2010年全球经济基本面向好态势日益明显,中国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营造了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氛围,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将现“牛市行情”。《报告》预测,201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5400万人次,增速将超过11%,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将达50亿美金。
看来,中国的黄金周,在引爆了国内的消费市场的同时,更是带动了全世界消费的神经,同时也挖走了国内很大部分的高端消费人群。
一线大城市的盛宴
消费上,国际的掏空了国内的,国内大城市又掏空了中小城市。原本一个皆大欢喜的黄金周,却演变成“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
北京市围绕“绿色消费 创造美好生活”主题,推出品牌消费节、家电消费节、汽车消费节、新婚消费节等系列活动。天津市构筑“激情购物”、“畅游津城”及“美食盛宴”三大板块,组织开展了几十项丰富多彩的活动。“上海购物节”共组织开展主题促销活动500项,集中展销家纺、服装、文具、玩具、箱包等20多类世博特许商品。
也正是由于这些城市独特的政治经济地位以及丰富的促销手段,“十一”黄金周都赚了个满盆。据北京商业信息咨询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十一”7天假期里,128家重点流通企业3542个店铺累计实现销售额61亿元,同比增长31%,创“十一”黄金周销售额5年来最高增幅。其中,百货店、餐饮、专业市场销售额增长均在30%以上。而上海受益于世博,更是日均销售高达10亿。
但这些似乎都只在一线大城市的一些重点大中型企业,而有些三四线城市则冰火两重天。
据某个中部省份一个地级市商务局的相关负责人私下里透露,表面上看来今年黄金周市场销售还不错,但实际上“虚”得很。“买300,返400”是带来了销售业绩,却牺牲了利润。而且,除了部分被装修、结婚所限外,大部分具有消费能力的中高端客户都趁着黄金周外出旅游了,像这些中小城市的中高端消费市场基本被架空。
而就在该地一位百货店老板更是夸张地表示,“‘十一’黄金周期间真的恨不得关门歇业。”该老板告诉记者,他们商场还算是当地惟一一家定位中高端的百货商场,平时生意还不错,但一到黄金周,尤其是“十一”期间,基本就没什么生意了。“幸好商场下面的超市还能勉强支撑。”
春节还好点,毕竟中国人都有个回家团圆的习惯。所以,春节大部分人是往家走,走进来,而“十一”黄金周则是走出去。生意不好做啊。该老板感叹道。“但又能怎么办啊?”
在中国商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尽管类似于上面城市和企业直接“诉苦”的不多,但有些无奈也溢于言表。
对此,陈立平也深表赞同。陈立平说,据他从一些三四线城市了解到,其实很多企业在“十一”黄金周的销售数据都是有水分的。有的一方面是企业粉饰业绩的需要,另一方面甚至是有关主管部门的要求,而不可持续的依靠促销拉动销售的也大范围存在。
何以至此?值得关注!非要如此?更是值得研究!
超市百货的空心化
不仅如此,就即便是在大城市的重点监测企业中,红火业绩也不是全面开花。
节日期间,喜庆婚宴、团圆家宴和旅游餐唱响餐饮消费市场主旋律,特别是老字号餐饮成为消费者节日用餐的首选,全聚德、晋阳饭庄等老字号餐饮企业同比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创出历史新高。
餐饮消费市场红火,老字号餐饮成首选。据商务部监测,黄金周7天,陕西省餐饮业收入同比增长21%;黑龙江、吉林省的部分酒店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5%以上;湖南衡阳市酒楼日营业额较平时增长40%以上,翻台率达300%;四川甘孜州以旅游促饮食,餐饮业收入同比增长30%左右。
相比较餐饮业,尽管零售业也有近22%的增幅,但仍然不太乐观。尤其在超市和百货业态。
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部分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的销售统计,2010年“十一”黄金周七天时间,销售总额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同比增长22.0%,其中零售额同比增长21.5%,增速相比上年同期上涨了3.7个百分点。
但事实上,同样来自于中商联的数据,1-8月累计增速继续保持较高水平。2010年1-8月,百家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速达到21.9%,高于金融危机影响下的2009年同期9.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所以黄金周零售业同比增幅纵向比较其实并不太明显。
即便这样,也只是部分业态或者品类取得了强劲的增长。
据商务部统计显示,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在“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优惠政策及各大卖场促销活动的刺激下,绿色节能家电市场呈现井喷态势,大屏幕平板电视、节能型冰箱、智能型洗衣机和低碳、环保家电受到热捧。哈尔滨国美(黑天鹅)、苏宁电器、正阳家电销售额比平时增长一成以上,河南永乐电器和国美电器同比分别增长107.5%和52%,山东国美、苏宁、三联家电等企业“以旧换新”销售额占节日总销售额的50%以上。
在传统百货里,除了羽绒服等秋冬季节服装销售火爆,带动服装类零售额同比增长35.1%和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7.7%外,其他品类的同比增幅还未达到整体水平。而至于超市,更是乏善可陈。
投诉与消费一路攀升
另外,伴随着虚高的销售的增长,一些负面的效应也随着放大。
据广州市消委会日前公布的国庆假期12315热线所接到的消费者申(投)诉举报情况显示,国庆黄金周里广大市民的消费力强劲,但同时消费投诉也大幅增加,同比上升111%。除餐饮、交通投诉居高不下外,家电手机的投诉量高居榜首,拒开发票的情况也较突出。
家电、手机质量及“三包”问题类咨询申(投)诉量居首位,有759宗。其次家具、服装、鞋类、箱包等商品质量类,有309宗;电信服务类,有267宗;餐饮收费、服务质量等问题类,有138宗。此外居民服务、交通运输、旅游住宿、邮政物流、销售服务等方面的投诉也较为集中。
在中国商报致电中消协询问全国的相关情况时,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统计数据还没有出来,但广州方面的情况很具有代表性。
对于很多人来说,长假未必意味着休闲,出外旅游、加班工作甚至感觉比平时还累,交通拥堵、景区门票贵、加班费等问题也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因此,公众需要一个怎样的黄金周,也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业内人士认为,“黄金周”确实能够给不少行业带来巨大收益,适时盘点对继续利用好假期资源、发展假日经济有积极作用,但盘点着眼收益时也要算“另一笔账”。比如,长假七天有多少消费者投诉?投诉有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假期之中有多少人没能放假休息?又是否拿到了法律规定的加班费?
接待大量游客之时,各旅游景点是否遭到了破坏?产出了多少垃圾?“黄金周”的“另一笔账”能让人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清醒认识“黄金周”的全貌,这不仅有利于以制度性措施保证节日质量,更有利于把应对假期的经验用于指导日常工作,真正取得“黄金周”的“黄金”效应。
探 询 黄金周经济的再造
不容否定,在黄金周引爆国内消费市场的同时,却也造成了大部分中高端客户的流失,同时还带来了很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首先便是观光旅游市场的升级。目前,我国仍处在观光旅游的初级阶段,亟需向度假旅游过渡的旅游消费转型。而随之而来的便是对旅游产品、旅游服务设施以及地域分布的调整。
有业内人士表示,对大多数城市来说,现有旅游产品是一般观光旅游产品,这样的产品对一日游的旅游者来说非常必要,但要满足长假期的旅游需求,就应当重视开发适合不同消费层次的度假产品,特别是适合家庭和朋友团聚的度假产品。
除此以外,其他国家从商家到整个旅游政策为入境游及外国游客消费所做出的共同努力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事实上,对中国顾客的“争夺战”从他们出国前就已开始,日本最大家电零售业Bic Camera在中国的机场便摆开宣传阵势,向即将赴日旅游的中国游客散发折扣高达13%的优惠联票;各国政府参与争夺中国客源,纽约市旅游会展局设宴为中国游客接风,纽约副市长出席并表示欢迎。而各国的签证政策也开始松绑,美国从3月起实施新政策,过签率在显著提高,“千人团”过签率超过95%;传闻日本将降低自由行门槛,签证申请者年薪从25万元降低到10万元;韩国也在简化签证政策……
其次,便是零售业态的创新和渠道畅通问题。陈立平说,国内不是没有好的商品,却很贵。为什么?因为渠道不畅。为什么留不住顾客,那则是业态创新不够,很难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尤其是百货业态的空心化问题,已不是什么秘密。采购缺失、经营缺位、定价权旁落,都急需改进。不然日本百货业的今天,就是中国百货业的明天。陈立平不无担忧地表示。
当然,黄金周是否有必要进一步延续下去,则是另一层面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