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上看,外资超市似乎在华陷入了发展困境,但商业现象从来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有零售行业人士认为,外资超市目前的境遇,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增速下滑的缩影,也映射了中国超市行业的现状:成本上升、利润下滑,亟待调整和变革。外资超市的危机酝酿着行业变局。
变局一: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零售业已经进入了慢增长时期,上一阶段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应企业的发展。”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说,下一阶段企业经营的重点是抓增长质量而不是增长速度。
作为跑马圈地的代表,外资超市在高速扩张的进程中却遭遇了单店盈利能力下降的苦果。今年以来,多家超市明确表示放缓开店速度。同时,沃尔玛、Tesco乐购、乐天玛特和百佳超市也关闭了部分门店。外资超市正式进入调整期。
沃尔玛表示,未来三年将在华开设100家门店,这一数量较2009年-2011年的开店数量有所减少。沃尔玛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福澜日前也表示,“未来更关注的是店面质量而不是数量,提高单店盈利效率和优化供应链将成为沃尔玛在中国的运营重点”。
事实上,注重门店质量不仅是外资超市的发展方向,内资超市同样要以提升单店盈利能力为重。上海尚益咨询总经理胡春才认为,外资目前遇到的问题都是扩张过快引起的,正在快速发展的内资超市应该引以为鉴。
变局二:从外资领跑到内资逆袭
自家乐福开出第一家大卖场起,外资超市进入中国已有近20年的时间。过去外资企业在超市领域有着绝对话语权。但现在,内资超市已经发力,逐渐追赶上来。
胡春才笑称,目前内资超市对外资超市的关系已经由“防守”进入到了“相持”阶段。“未来五年,内资超市极有可能发起全面反攻。到时候内资超市极有可能在零售格局中占据主流位置。”
这并非中国市场的个体现象。据胡春才介绍,过去家乐福在巴西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但现在巴西国内最大的零售商已经是本土的一家企业了。“本土企业会越来越占优势,这是趋势。”
当前,外资超市在选址和税收上的“超国民待遇”已经渐渐终结,内资超市在理念、技术和资金水平上也与外资超市的差距越来越小。部分内资超市如永辉超市等通过经营模式的创新成功打破区域割据,迅速成长为本土巨头。
变局三:从单一业态到多元发展
随着外资超市此前善于经营的“大卖场模式”日渐落寞,越来越多的超市开始借多业态发展来分摊成本和跑马圈地。这其中,华润万家一直是打多业态组合拳的高手。目前华润旗下仅超市业态就有大卖场、生鲜超市、便利店、Ole'精品超市、blt精品超市以及V+城市精品超市六种形态。除此之外,公司还开出了药妆店、咖啡馆、保健品店甚至是酒窖,可谓是百花齐放。
不同业态的超市在商品结构和辐射人群上各有差异,“细分”的战略在超市行业已得到充分展现。零售连锁咨询师余杰奇也认为,华润这种多业态发展的策略可以化整为零,对目标顾客群进行层层包围,在超市业态内赚足了钱。
除了可以分摊成本、迎合各种客群外,多业态拓展也可让企业达到“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的效果,一方面在成熟的卖场业态赚足资金;另一方面投资新兴业态,减少成熟业态逐渐走下坡路的风险。
变局四:从全国布点到区域深耕
过去,外资超市追求的是“规模为王”,目标是把店铺开到全国各地。但未来最具成长潜力的零售企业,却极有可能是那些区域性超市。
余杰奇认为,由于二三线城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当地的零售企业在商业地产的拿地上很占优势。再加上对当地市场的熟悉,外资超市根本无法与之竞争。湖南步步高、武汉中百、成都红旗连锁和江苏苏果等区域性超市,都堪称是当地的龙头企业,其影响力甚至高于外资超市。
步步高近日发布的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的同比增幅达到了33%,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事实上,这家零售企业目前也仅在湖南和江西两省扩张。未来虽有向其他省份扩张的打算,但也只是进军重庆、四川、贵州和广西等西南区域。A股首家便利超市业态的上市公司成都红旗连锁更是在本省内深耕细作,未来三年计划新开近千家门店,但全部位于四川省内,短期内也没有向外省扩张的打算。
在业内人士看来,区域性超市作为本地土生土长的企业,供应链系统更加成熟和完善,在区域内的规模优势可以使其拿到较高的采购优惠条件。另一方面,区域性超市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密集开店的策略,不仅提高了物流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品牌认知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