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造MALL热走向何方 记者 田爱丽 张凡彭暾 萧曼平 2002年12月12日
新生业态在前期发展中难免受非理性因素的驱动,眼下在珠三角各地兴起的造MALL热,其特征尤为显著。即便有甘为先驱的投资者陷入困境并套牢其中,但前赴后继、趋之若鹜者仍不乏其数。而且MALL的规模愈拼愈大、赌注越押越巨、地段愈建愈偏……究竟是什么魔力对这些“从众”进行了催眠?MALL的神奇之处到底在哪里?我们的投资者在哪些方面偏离了轨道,致使这种尖端业态至今仍是一个模糊概念?
有鉴于广州首开购物中心之先河,天河城铸造了商界的传奇,广州的造MALL者有理由、并有能力以清醒的头脑来审视这波风起云涌的造MALL热。而一直对购物中心的诞生、发展、演变密切关注,并最早注目这一现象的媒体———《粤港信息日报》在马年岁末请到了广州购物中心“四大家族”的首脑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肖福、粤港信息日报社副总编辑罗焕灵,共聚由粤港信息日报社主办、时代广场协办的“2002羊城购物中心老总年终沙龙对话”,就上述话题进行了一场思维碰撞。对话者:正佳广场陈维民(广州正佳企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雁(广州正佳企业有限公司营销推广部经理)中华广场欧小卫(昌盛集团副总裁、中华广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岑凯(中华广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天河城广场杨军艇(广东天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建华(广东天贸集团天河城招租处、租赁部总经理)时代广场罗草茹(广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营销总监)佟越(时代广场公关推广部经理)主持人:黄华军(粤港信息日报社总编辑助理)
珠三角新一轮造MALL热的兴起,是房地产业在转型期寻求新利润源的一种利益驱动行为
欧小卫:珠三角新一轮的购物中心投资热潮,不能简单地斥之为“盲目跟风”。我认为它的出现,第一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珠三角经济发展、城市发育和民生水平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它是房地产业谋求转型的利益驱动行为。现在国内房地产的泡沫迹象越来越明显。王石也说过,房地产已进入微利时代,不少房地产做成了“房地惨”,新的利润源在哪里?地产商们都苦思冥想,想来想去,发现也就是商用物业这一块蛋糕看上去还好一点,做住宅不好赚钱,那就赚商铺的钱吧,再加上天河城成功案例的鼓舞,天河城的商铺真要卖的话起码是7、8万元一平方米,中华广场的商铺曾卖到12-14万元一平方米,上下九有家商城更吓人,一平方米炒到47万元的天价,照样有人买,地产商一看购物中心项目可以赚一把,于是就大家都来搞了。所以现在这么多的购物中心项目,开始都说不卖铺,最后还是卖了,为的就是赚快钱嘛。
陈维民:我同意欧总的看法。MALL是现代化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为什么只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才有MALL,因为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才能维持MALL的生存,(欧小卫插话:一个国家要有30%的消费者达到富裕程度,才能足够支撑MALL的生存。)MALL是作为城市整体规划中的一种基本构成,与机场、公园、体育中心等城市设施类似。
购物中心的资金回报,更主要的不是来自商场的单体盈利,而是来自项目周边物业的整体升值
陈维民:欧总讲到,现在投资购物中心的地产商,都在靠卖铺赚钱。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购物中心主要的投资回报源在哪里?我的看法,购物中心本质上应当是把它作为一个地产项目来做,它的初始回报,可能并非来自零售,而是通过这个项目的成功包装,使周边地块随之升值,从中获利。在国外,市中心地段的不少土地都是私有的,不像中国可以行政划拨,征地拆迁很麻烦,许多MALL就是选址在近郊的低价地块,通过MALL本身的成功发展,使其周边地块也随之升值。香港的大型购物中心也是从地产开发的角度考虑回报,超大面积,低价取得地块后加入大型购物中心的元素,使整个物业升值,所以比较好操作。而如果单纯地把购物中心作为商业项目来操作,靠租金来过活,就会做得很辛苦,租金定高了不好,定低了回不了本,陷入两难境地。台湾的购物中心就是从商业角度来操作,结果是“一半死,一半活”。
欧小卫:陈总讲的有道理。当初天河城就是被当作商业设施操作,靠广州市政府支持建起来的。结果项目一奠基,周边的地价立刻上涨了400多元,而这笔大钱,天河城一分钱也没拿到,做了一个“学雷锋工程”。
MALL的筹划要考虑交通、人口因素,政府应充当规划的主角
欧小卫:购物中心项目的成败,选址很重要。我认为,现阶段的10年之内,中国的购物中心还是应当选在城市中心的繁华地带,最好还是地铁站上盖,依托完善的交通网络。至于在城乡结合部或在偏远的地方造购物中心那是10年后的事了,因为广东的地级市到2005年才能全部通车,太远人怎么去?而且城内上班、城外生活的习惯在国内并非短时间可以培养的,这和西方的情况不一样,所以购物中心的所在地必须是人口多的大城市,富人的总量也相对较多,可以支撑资金、技术都高度密集的购物中心。现在广州降低了城市的进入门槛,这样可以使人口总量增大,相对的富人数量也不断增多,这对购物中心发展有利。
杨军艇:大型的购物中心主要靠外区客源支撑,所以必须依托强大的交通运力。香港的又一城就是一个典型。那个地段在九龙塘,是封闭式的,周围都有高速路隔断,连个正门都没有,住在附近的居民都进不来,所有的客流都是靠地铁、巴士从外区拉过来。我们天河城有5个门,最高峰每天有75万人次,平均每个门一秒钟进10个人,这样大的客流,没有强大的地铁运力根本不可想象。
陈维民:严格说,在中国,如果政府能将MALL作为城市设施的组成部分去规划,MALL的起步会更好。MALL的发展不能完全作为一种商业界的投资,所有项目大到一定程度,都要与政府行为挂钩。很多问题并非一个企业能解决,比如天河商圈,若没有政府规划,没有交通等配套,商圈难以形成。MALL是城市宏观规划中的新主题。若政府把购物中心的周边地块也划拨给投资商,就比较容易操作,但现实是作为主要回报源的周边地块的升值效益被政府拿走。购物中心陷于两难,租金太高租不出,租金低则难以收回回报。
广州的购物中心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与上海比,广州购物中心的发展还有余量。但存在一大问题。广州商圈的发展与市政府的战略地位与价值取向关联很大。广州具有成为全国商业中心的条件,这个全国性的商业中心不是一、两个购物中心就能成就的,必须由众多的商家来共同营造。广州地区的商业改革最缺的是整体战略规划。若缺乏整体战略规划,难以把握一个购物中心项目是对是错,也难说清是多是少。
罗草茹:从欧美、香港的经验来看,搞购物中心的投资者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划拨土地价格的时候得到了优惠。在广州,作为城市设施的组成部分,购物中心先期的地价也要有所降低。
一个成功的MALL,它的投资主体必须是实力雄厚,并且专攻商业物业的地产商
欧小卫:购物中心不完全是商业行为,应划归为商业地产范畴。与住宅、别墅、度假村等相比,购物中心的技术、资金密集特点更突出;与资金与技术高度同样密集的写字楼相比,购物中心的功能性更复杂,一方面要考虑前期的规划。所以购物中心的开发主体必须是有实力的,并且是专攻商业物业的发展商。香港的华润集团最近投巨资开发华润中心MALL项目,其副董事长宁高宁说,华润的手中握有50万的不动产。可以估计,在经过市场大浪淘沙之后,像这种手中握有很多地产物业的企业才有可能成功。
零售商做购物中心成功机率不高,而地产商又有做住宅、做写字楼、还有是做酒店的,但专业的做商铺的地产商很少,关键在于这一行业对资金要求很高,而且具备经营的理念。
香港的太古城就有一批专门做商场的地产人员,首先他们的商铺坚决不卖,长期持有,以长线投资为主,另外他们有强有力的规划和招租队伍,太古城从来没有用过招租代理商的。卖铺的时候可以找代理商,交易完成后两无瓜葛,但是商场的租赁,则必须由自己的招租队伍来做。中华广场当初就在这上面吃过亏,天河城最高峰时的租赁人员也只有11个。
罗草茹:现在的房地产发展商实力不够,分散做MALL,做一个死一个,既然如此,还不如大家合股来做一个又好、又大的出来。
MALL的概念现阶段很难说得清,但真正的购物中心应当具备四个基本要素
杨军艇:MALL实际上就是购物中心,只不过换个时髦的名词。至于具体的购物中心概念到目前为止谁也说不清楚,但基本上要具备这样一些要素。
首先,要相对有一定的面积,最少不能低于5万平方米,而且必须有百货做主力店,靠其赚钱。如果没有百货公司就很难说是购物中心。
其次,购物中心一定要是一个卖场,购物功能所占的比例不能低于50%,要以购物为主。如果是餐饮占多数,就只能叫饮食中心,不是购物中心;娱乐比例太多那是娱乐中心,也不能叫购物中心,过分强调娱乐功能,那对发展旅游有好处,但吸引不了回头客。迪斯尼的娱乐做得最好了,但95%的游客只去过一次。所以,购物中心首先应当是一种零售业态,可以重复去消费。
第三,购物中心要是一个无差别的消费中心,要能够适合绝大多数的消费群体,如果全部都是面向高端的、或者低端的,不可能吸引所有的消费者,因此应以中档占多数。而且要有停车场。
再者,支持一个大型购物中心的固定人口要达到80万左右,天河城的消费者中70%都不是广州本地人,不是天河区的,也不是荔湾、海珠区的人,主要是珠三角的客人,覆盖的是番禺、顺德、佛山等地的人口。现在佛山人只在当地消费日用品,多数珠宝、首饰等都到广州来购买。天河城就是一个主要的消费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