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销品茂”虚火烧遍全国 中国证券报 顾列铭
江苏无锡。一个下午,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Mall——保利广场内,顾客还没有营业人员多,从开业至今一直如此。此处的大型购物中心即“Mall”,全称Shopin g M a l l ,音译“摩尔”或“销品茂”,属于一种新型的复合型商业业态,它特指规模巨大,集购物、休闲、娱乐、饮食等于一体,包括百货店、大卖场以及众多专业连锁店在内的超
级商业中心。具有如下两个特征:一是占地面积大、绿地大、停车场大、建筑规模大;二是行业多、店铺多、功能多(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目前,中国内地几乎所有的Mall都在惨淡经营。早在2004年4月30日,中国国家发改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将固定资产投资重点清理对象从钢铁、水泥和电解铝扩大到高尔夫球场、城市轨道交通和大型物流园区等,大型购物中心就已赫然在列。
贷款超过2000亿元
在华南地区,斥资30亿元的国内首个超大型主题式购物公园——“华南Mall”早已在东莞万江破土动工;广州规划面积达29万平方米的正佳广场在重组后复工;华侨城旗下的铜锣湾广场已经开张营业;中信新城市广场、深圳中心区购物中心等项目也在陆续上马。在北京,四个20万-60万平米的Mall将在城市的东西南北拔地而起。这些MALL动辄20万、30万平米,很多都是“政府行为”和城市品位的“象征”。2004年4月份,由中国银监会、商务部、发改委、建设部联合对销品茂进行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彻底调查。调查表明,全国范围内的销品茂总数达到了600个左右,以每个投资额5亿元测算,投资总额则应在3000亿元以上。资金和占地需求大、周期长、风险高的购物中心,竟然在短短两三年里膨胀到了此等规模,令人为之担心。上海商学院连锁经营管理系主任吴建国说:“太超前了,把大后天的事都做了。”而这种“政绩工程”的一个可怕之处,是当一些官员得享引资、人气、车流、物流等表面繁荣的政绩时,却把巨大的风险转嫁到了银行的头上。一位曾经在上海某房产公司就职的人士,就详述了一家预计投资25亿元的MALL的融资之道:先用自有资金拿地,对土地用市场价评估升值,再拿政府准许其投资的土地批文到银行贷款,用此贷款来建造,建造完后再拿盖好的楼去银行抵押贷款,用此贷款来营运。在整个项目投资中,只有土地金是开发商出的自有资金,由于是政府看好的项目,开发商往往只需要付出十分低廉的价格就可以拿到土地,由此,绝大部分风险由银行承担。这种情况是十分普遍的。有的自有资金占到15%-20%,有的只有3%,正常情况下自有资金占5%左右。一位权威人士举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某一个总投资30亿元的项目,开发商手里的自有资金为8000万元,其自有资金比例仅为2.67%,远离有关部门所规定的自有资金必须占到30%以上的底线。只需极其少量的土地出让金,就可以撬动一个几亿或几十亿的庞大项目,这在财务上美名“杠杆原理”,但是对MALL却不能适用,有专家分析,与一般房产项目可以通过出售房产快速回笼资金不一样,MALL主要依靠租赁获利,风险在于建成后的招商和经营,不确定因素太多。
脱离城市实际需求
现在,仅上海市在建和规划中的大型购物中心,大约已经有40个。对此,专家们大呼“过剩,危险!”重庆的情况更令人担心,该市一个区就一下子出现5个购物中心争相上马,而且都是超过10万平米的规模,而这个区的总人口才不过40多万,且其中至少有10%的下岗失业者。由于消费力不足,位于上海浦东MALL——正大广场,至今依然还有1/3铺面租不出去,这种经营上的差距会直接影响开发商的还贷能力,银行也就很可能出现坏账。另外有些跟风而进的MALL则正在陷入泥潭:上海虹桥一个规划面积三十几万平米的MALL去年底停工,原因是资金问题;原本定于去年底开业、由北京大地集团投资的“北京MALL”至今仍处于停工状态。由于脱离城市实际购买能力,销品茂项目已很难从民间引资或从银行贷款。现时,在西安实际开工的大型购物中心只有紫薇MALL一家,其余几家多数已将土地圈定,因无后续资金尚未动工。而青岛号称全国最大的MALL似乎已经无疾而终,原因也是缺钱,这个项目由加拿大555集团投资10亿以上美元,据说规模是上海正大广场的4倍。
北京的情景与此类似。号称中国最大的金源MALL生意也是一片萧条。
分拆出让难以走通
专家认为,国内大型购物中心开发片面追求规模效应,以“大”为美,却没有适当的招商规则、准确的商业定位以及高水准的专业管理团队,很可能造成前期开发、招商场面火爆,后期经营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更为重要的是,现在中国购物中心发展迅猛,是因为很多项目被当成了商业地产做,实际上两者有很大区别:商业地产可以出售,后期经营管理要求不高,不强调商业组合,市场风险小;但是购物中心一定强调以统一整体出现,不能拆零出售,经营管理风险更高。因为购物中心一旦被拆零成商铺卖掉,就很难实行统一的经营管理,也就很难获得成功;而且由于开发商往往不可能全部卖出去,因此一方面不光银行的债不可能完全还清,同时又把失败转嫁给了接盘的小业主,引发很多社会问题。而且当Shopin g M a l l 建成之时,它大部分的商业价值还只是潜在的,相应的地产价值也非常有限。如果此时出售,整个项目很难有较大的利润空间,甚至还会亏本。只有通过长期的经营,才能使Shopin g M a l l 潜在的商业价值得以实现,从而引起地产的增值和租金的上涨。至此,开发商才可以获得现实的丰厚回报。所以,地产商如果想要开发大型购物中心,就一定要有长期经营的打算。在美国,对大型的商业投资的回报预期通常是二十年到三十年,想盖了就走的开发商不必来搞Shopin g M a l l 。这也正是国内Shopin g M a l l 项目鲜有成功案例的一大原因。很多业内人士忧心忡忡地指出,2005年随着众多MALL投入运营,很多分割产权出让的MALL可能会出事,大批投资商业面积却收不到预期回报的投资者们会找开发商清算。而对Shopin g M a l l 来说,开发商与承租商家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开发商很难靠分拆出售产权的方式绕开自己长期运营的责任。其实,面对国内开发商一窝蜂似的扑向MALL开发,国内最早涉足这一开发领域的广州中华广场投资商、香港昌盛集团董事长邹锡昌先生去年就发出警告: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没有等待漫长的回报期的耐心、没有商业经营的经验就不要涉足M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