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所有权细分、建筑纹理复杂的欧洲城市里,如何设计出一座现代化的购物中心,的确面临许多特殊的难题,对这一类商场类型规划经验最丰富的建筑师,建筑设计联合事务所(Building Design Partnership)的契斯·史高特(Keith Scott),生动地道出其中的甘苦:无庸置疑地,位于市中心地区的商场计划是最棘手的案子。对我个人而言,只要是盖得出来的案子,都是一项惊喜不断的奇迹……首先,这一种开发案的基地范围,绝非固定不变的……你绝对可以跟别人打赌基地范围变动的可能性——变动的机率十之八九,有时候甚至是换一块完全不同的基地……因此,设计师在切入每一件开发案时,自然也没有一套固定的秘诀可以依循。无从捉摸的商业压力,随着时空与流行趋势不断地改变,更左右着各个开发案的切 入角度。
有人曾经尝试修正限制条件较少的北美范例,使之可以适合空间架构更紧凑、更不规则、开发强度更高的基地,根据大环境的条件,所衍生出来的以实用主义为本位的规划策略,因而开始一点一滴的成形。以颇具巧思的设计,规划人行动线与零售卖场、装卸货服务与停车交通动线、以及附属的非零售空间等三度空间的组织架构,其中创意是最重要的关键,同时还要加上对周遭环境的敏感度,其中包括:周遭环境的都市纹理、建筑形态以及新开发案未来仍将部份仰仗的『周遭环境人行动线模式』。在此同时,欧洲的购物中心断断续续地也受到几个时期设计概念的影响,至少可以说是比较系统性的设计概念的影响,尝试提出几种都会型的区域性购物中心的规划版本,许多欧洲国家的新镇计划,就变成一个现成的工具。
二次大战后第一波的重建工作,最有名、最具整体性的计牙,例如:科芬特里城中区(Central Coventry,译注:科芬特里是英格兰中南部一城市)的再开发计划、荷兰鹿特丹重建计划以及英国与瑞典的第一期新镇计划,比照同一时期北美的城郊型购物中心,一样把『人行徒步的露天购物街』与『大型承租商的进驻流动性』,摆在规划的第一位。的确,鹿特丹的里银班商场(Lijnbaan,1953年开幕)与科芬特里城中区的十字型购物街平面(1955年开幕),哈娄镇(Harlow)第二商场的复合式平面(1956年开幕),以及斯德哥尔摩外环地区的法斯塔商场(Frasta,1960年开幕)的自由造型,所有的案例,与北美购物中心在实验阶段发展的第一期配置构想,都有相似之处。
到了1960年代初期,贯穿大西洋商场(Atlantic)内部的室内式购物街的型态,为新一代购物中心矗立了新的典范,不论是对新镇计划,或是城中区的再开发计划,都有相当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一些第一代计划,想要一次结合『室内式购物街』与『复合性及多楼层式的商场架构』的企图,有时候野心实在是太大了。举例而言,在坎伯纽德的新镇购物中心(New Town Centre,Cumbernauld,1967年开幕),其超大结构的建筑造型,在第一期开发阶段完成后,就完全被弃而不用,在此同时,伯明罕的斗牛场购物中心(Bullring Centre,1964年开幕),以及伦敦的大象与城堡商场 (Elephant and Castle,1965年开幕),也都在商业败坏的地区做困兽之斗,这两个商场中,前者有五个楼面的购物街,后者有三层,路上的人潮动线,却无法直接进入大部份购物街的楼面。 尽管,这些计划最近仍信誓旦旦地预言,有自信可以主导接下来几年间所开发的大型复合式购物中心的发展趋势,然而,这些计划所带来的教训,却也是立竿见影的活教材。在这一期的商场发展阶段里,新镇购物中心再一次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因为特殊的契机,使这些计划独特的开发过程,相当具有实验性,此外就规模而言,截至1986年为止,这些新镇商场计划,在全英国十大购物中心的排名中,就占有五席。朗孔购物城(Runcom Shopping City,1971年开幕),修正了如峭壁般崎岖、浪漫的坎伯纽德商场(Cumbernauld)的超大结构,使其零售的空间架构,变成有条理,该商场的架构,也激发了当代商场系统与扩充成长的概念,比方说,丹下健三(KenzoTange)在日本的设计作品-针对东京湾所提出的开发计划-就是以朗孔购物城的道路系统,作为规划的蓝本。在艾意尔郡(Ayrshire)的艾尔文商场(Irvine,1975年开幕),是一个线形的平面,从现有的老镇中心,跨越一条小河延伸出来,该商场的屋顶是装卸货服务区,设置在可弹性使用的卖场平面上方,该商场可说是另一种基本范例。前述的二个商场,都是由其各自所属的新镇开发公司的商业开发商所开发出来的。最后提一下,英国伦敦城郊的密尔顿肯尼士商场(Milton Keynes,1979年开幕),在该案中,北美城郊型购物中心的范例,被转型成为一个密斯式(Miesian)的卖场,超大规模的室内式中庭,同时还划设了一条路边有停车格位的林荫大道。
在现有的市中心购物中心里,造型比较简单的单一层楼、室内式购物街,开设在主要沿街零售店面的后方、地价较低、区位较差的基地上,但是仍可将原有的逛街人潮引进商场,例如:彻斯特(Chester)的葛罗斯芬诺商场(Grosvenor Centre,1965年开幕),以及规模惊人的雅恩谷商场(Arndale Centre),即充分说明了这一些开发原则,也就是这些开发原则将室内型购物中心引进市中心,并遍及英国全境内。截至1970年代初期,全英国的商场开发,包括了几个非常有企图心的开发案,将提供全方位商品的区域性购物中心所需的空间量,完全塞进都市结构紧密的市中心基地里。
诺丁汉(Nottingham)的维多利亚商场(Victoria Centre,1972年开幕),过去曾是一座铁路车站,它是一个占地5.7公顷、长200公尺、有二层楼室内型购物街的商场,类似的哑铃状平面造型的城郊型购物中心案例,还有例如:加州康科特市(Concord)的阳光谷商场(Sun Valley,1967年开幕),以及巴黎近郊的『话题二商场』(1969年开幕)。不过,前述这二个商场的基地规模较大,分别是42公顷与9公顷,而实际上, 维多利亚商场二层楼的建物,将整个基地塞得满满的,包括零售卖场与一个公车站,因此,停车场设在商场正下方的旧铁路通道内,而且在商场上面的楼层,规划了大约500户住宅。
随著开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成立,并纷纷与野心勃勃的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几个商场计划案的规模,也随之增大,通常都是横跨好几个都市街廓的整体再开发计划,以室内型的购物街为主题,但同时也包括一些地方政府要求设置的附属设施,其中包括:公车站以及立体停车场、住宅、娱乐设施、公共图书馆、以及市场。在这些重大计划中,最有名的就是泰尼(Tyne)河上游的纽开索(Newcastle)地区的艾尔登广 场(Eldon Square,1976年开幕)、曼彻斯特的雅恩谷商场(1976年开幕)以及伦敦的伍德格林商场(Wood Green,1980年开幕)。
这些开发计划最佳的特色,就是在『楼面利用』以及『三度空间组织的规划』方面,独具巧思,因此,尽管商场内部的购物街长度相当长,但是,其配置仍然相当有系统;缺点则是,这些商场将这么大规模的都市人行空间室内化,有时候必然给周遭的市镇景观带来相当令人反感的影响。此外,室内化的购物街空间,多少比较类似平凡无奇的走廊,就像商场上下楼层之间包夹的空间,在空间尺度方面,商场大胆的开发规模,与购物街所形成的公共主轴,几乎完全不协调。 1980年以前,北美地区几乎很少看得到都会型的区域性购物中心,但是,在1977年当有二个重大计划之第一期卖场正式开幕时,终于验证了将当时城郊型购物中心开发的空间规模,套用到都会型购物中心身上,所产生的戏剧化的可能性,这二个案例,一个是费城中区的东市集街计划(Market Street East,1977年开幕)的中庭空间,以及另一个最佳说明案例—— 多伦多依顿商场(Eaton Centre,1977年开幕,到1980年陆续扩建完成)巨大的购物街空间。接下来陆续开发的计划有:洛杉矶的帕沙迪那广场(Plaza Pasadena,1980年开幕)、纽约州的白旷野市盖乐瑞雅购物中心(White Plains Galleria,1981年开幕)以及圣路易斯购物中心(StLouis Center,1985年开幕),都类似地规划了吸引人的室内空间,同时也暴露出,如何使室内化购物商场融入周遭的都市环境所面临的难题。
在英国,可以预见当地居民与保存团体,必然大声反对整体再开发计划,为了解决『在发展成熟的市中心设计大型商场计划』所面临的种种难题,因此,在1980年代出现了新一代的购物中心。虽然,新一代商场的规模看起来通常比较壮硕,但是在造型上比较实用,它们以渐进的方式,融入既有的都市纹理,而且在外部造型上,采用配合都市纹理的设计策略。彼德自治区(Peterborough)的皇后门购物中心(Queensgate Centre,1982年开幕),昭示了设计手法的转变,渥克菲尔德(Wakefield)的莱丁斯购物中心(The Ridings,1983 年开幕)与伦敦的依林百老汇大街购物中心(Ealing Broadway Centre 1984年开幕)是这种设计手法的典型代 表。为了使环境协调,通常用不规则平面,将各层购物街与周围的街道串接起来,商场引进了采自然天光的中庭与购物街,并完全融入周围环境的尺度。
在欧洲,许多最近开发的、位于市中心街廓的购物街商场,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策略,以杜塞道夫(Dusseldorf)市中心的华特布诺之柯拱廊商场(Walter Brunes Ko-Galerie,1986年开幕)为例,窄窄的一条主要购物街,从主要大街——柯妮葛斯街(Konigsallee)往后延伸,贯穿整个商场,建物的临街正立面上,从一个小小面宽、重新翻修过的店面,朝街廓后方分支延伸出去次要的购物街,并在一个重要节点上,设置几个采天光的采光大厅,主要购物街的尽头,设置一座多楼层的立体停车塔。
北美地区最近开发的某一些市中心区的购物中心,在规划上也做了类似的考量,例如:圣安东尼奥(San Antonio)的河滨购物中心(Rivercenter,1988年开幕),与依林百老汇大街购物中心一样,商场的心脏位置有一个露天中庭。
在这一类型的商场中,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圣地牙哥的琥腾广场(Horton Plaza,1985年开幕),该商场无论是在一连串露天多楼层购物街的运用上,或是在赋予区域性购物中心建筑形态,更多样、更丰富的语汇上所作的尝试,都令人叹为观止。
过去四十多年以来所出现的城郊型与都会型的区域性购物中心,都可以被视为是购物街空间规划概念演进的一部份,购物街从露天的行人徒步区,转变成为简单有顶盖的街道,然后再演变成为露天式与有顶盖式空间相互交错的更复杂的空间架构。琥腾广场中央空间惊人的效果,以及许多现代购物街,专为逛街、饮食、观看来往行人等功能所做的设计,大部份都应该归功于另一个类型的零售卖场型态--独门精品店型购物中心--的影响,因为该类型商场中,公共空间的个性,使主力商店变成最重要的吸引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