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中心随着所在地商业条件与实质环境的变动,它们也必须不断地作出改变,因而使购物中心发展出许多具有特色的商场类型,然而,这些商场类型的分类方式,却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购物中心类型的传统分类方式,是根据客源范围的规模大小而定,此一分类法,在过去的确可以有效地区分出购物中心的特性,但是到了现今,却增加了更多分类的评估条件,因为许多别具特色的商场型态,正是因这些特性,而建立其风格,例如:所在区位、招商的多样性、贩售商品的种类、零售型态的经营技巧、以及建筑实体的造型。这些各式各样的特性条件,构成一个全面性的分类矩阵,标示出各种可能会出现的商场类型,每一家购物中心,都可以根据其本身所符合的特性条件,在这个矩阵中,勾选出本身所属的商场类别。
客源范围(Catchmentarea)
商场所服务的消费人口数量,界定了购物中心的等级,习惯上,简单地分成三个等级--(1)区域性(regional)或大型购物中心,客源范围的消费人数超过10万人次;(2)地区性(district)或社区性的购物中心,客源范围的消费人数至少4万人次以上;(3)地方性(local)或邻里性的购物中心,客源范围的消费人数大约在1万人左右。根据每个等级的消费人数,商场所贩售的商品类型以及商店的形态,几乎是呼之欲出。典型的区域性购物中心,贩售种类齐全的各种设施以及耐用型商品(译注:如冰箱、汽车……等使用年限长的商品),大约有二分之一的卖场空间,租给至少一家(有时候甚至可能多达五家)的『主力』商店(“Anchor”store),或称之为『磁力』商店(“Magnet”store)--美国以百货公司为主力商店,英国则是以复合式开发案为之。在整个分类等级当中,另一个与前者互为极端类型的商场,是地方性购物中心,只提供美食、贩售日常用品,该类商场中,最重要的承租人是超级市场;然而,地区性的购物中心,则介于前二者之间,既贩售日常用品,也卖耐用型商品,以一家小型的百货公司或是一家百货行、甚至是一家折扣店作为核心店家。
目前仍在兴建当中的新购物中心的规模大小,正是一项很有用的指标,其意味着在某一段特殊期间里,各个客源范围等级的商场,彼此间相对成长率的变动。举例而言,从1967年到1987年间,美国每年都固定出现25家新开发的大型区域性购物中心,每一家最起码的出租卖场面积,大概都会超过37000平方公尺。不过,在那一段时期里,新的大型区域性购物中心之总楼地板面积,在整个零售业开发总量中所占的相对比率,却持续地下滑,从1961年占总开发面积的31%、总开发商场数的5%,到了1987年,该类型的开发量只剩下占总开发面积的14%、总开发商场数的1%。另一方面,商场开发面积大约在930平方公尺到9200平方公尺之间的小型购物中心,在这一段时期里,其相对的重要性却逐渐提高,相较于1967年当年内只开设了399家,到了1987年,当年的开店数已经高达1495家。
在英国境内,商场开发成长图与美国的情况有点不一样,1960-1964年与1980-1984年二段期间,算是大型商场开发案的开发行为相对而言较少的时期;相形之下,从1965-1979年间,商场总出租面积超过28000平方公尺的大型购物中心的成长率,从占每年兴建完成的购物中心开发总量的1/4成长到11/3。英国的开发型态,在二次大战之后,出现一项有趣的特性,与美国的情况截然不同,这段期间所出现的五花八门的开发案,其平均的开发规模,急剧地越趋保守,从1960年代,各计划的平均开发规模约为17000平方公尺,到了1980年代初期,下降到平均开发规模只剩下5000平方公尺。
虽然,根据购物中心所在区位的客源范围的等级来分类的方式,仍有其重要性,但是,只依『区域性』、『地区性』、『地方性』等典型的分类项目,并不足以涵盖所有特殊的购物中心类型,许多购物中心必须仰赖消费市场上其他或更特殊的细分项目,来界定其类型。
区位
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的选择出现戏剧性的对比,零售商场的开发,有的盖在既有的市中心区,有的则盖在市中心外缘的城郊地区,一望无际的大片绿地上,因而,区划出了城郊型(out-of-town)与市中心型(或都会型)二者之间的差异,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其他的分类方式。二者在造形上有所差异,同样地,进驻市中心区的商业业种,与其他替选区位的业种,也有明显的差异性。
例如在美国与欧洲二地,某一些型态的商店,诸如:汽车百货店、电器用品店以及家俱店,皆大量地迁出市中心地区,因此在市中心区,流行的时尚商品成为商店的主流业种。
业种组合
过去二十年来,商场开发最戏剧性的发展之一,就是出现了新形态的业种组合,这种新的业种组合,与以客源范围为分级基础的业种组合,完全不同。
在诸多新兴的业种组合形态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独门精品店型的购物中心,这种商场类型的业种组合,的确可以适用的范围很广,但是却缺少典型区域性购物中心里最具主导性的『主力』商店。
独门精品店型的购物中心自从1960年代崛起以来,这一类的商场形态,已经衍生出许多的子类型,而且各自拥有不同的建筑特性。游园风味的市集广场(Festivalmarketplace,也可称为节庆式的市集广场),吸引了绝大多数的观光客与休闲购物人潮,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其业种组合完全偏重于餐饮、礼品与新奇商品的供应商。虽然,其座落区位多少有一点偏离传统购物中心选址的范围,但是,所谓地点较偏的开设地点,通常还是属于市中心商业区的边缘地带,因此从这里可以连带吸引次要性的上班族客源。主题式或是『村庄式』的独门精品店型购物中心,就是将游园风味市集广场作转型之后的一种类态,它也锁定了类似的观光市场,贩售类似的美食与礼品,但是在建筑设计上,则以某一区域或某一时期的主题做为设计风格。不论是游园风味的市集广场,或者是主题式的独门精品店型购物中心,二种类型绝大部份的案例,其开发区位都在水岸边。
另一种后来才发展出来的独门精品店型购物中心类型,称之为流行时尚型购物中心(fashioncentre),同样地,它也吸引观光客与市中心商业区的办公族群,但是,该商场只有贩售高级或流行精品的精品店与商店。虽然该商场中或许也有小吃街,但是食物贩售的店面,并不是该类型商场主要强调的特色。
零售形态
由于早已意识到,不同消费族群之间的差异性与观念上的差别(用产业行话来说,就是『生活形态的区隔』),已经逐渐拉大,因应之道就是,新型态的购物中心特别在商品种类或行销手腕上,发展出各自的特殊风格。比方说,流行时尚购物中心的概念,并不只适用在独门精品店型购物中心身上,也可以运用在类似区域性购物中心的类型里,商场内有百货公司『主力商店』,还加上许多五花八门的较小规模店面,所有的店家皆是在高级的店面环境中,贩售昂贵的高级精品与流行商品。不过,同一位设计师的品牌,在折价店型(cut-price)或工厂直销中心(outlet)里,也以相当不同的手法销售。折价店型或工厂直销中心,都名列在1980年代美国发展最快速的几种新兴商场类型的排行榜之中。这二种类型的商场,同样都强调在成本上的竞争力,直营店型购物中心通常都倾向较大型的开发规模,吸引区域性或观光客型的客源,而且由多家工厂直营的商店所组成;另一方面,折价店型购物中心则比较类似折扣店型的流行时尚购物中心,其所服务的客层反而是锁定住宅区的客源,而不是观光客型的客源。
实质的建筑形态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最近出现的几种特定的设计手法,已经变成几种独特的实质建筑类型,这些类型在各类不同的零售开发计划中,一再地被重复运用。最常被用来形容这几种基本类型的术语,即是:(1)露天式或室内式的购物中心,所指的就是购物中心空间围塑性的程度;(2)垂直型的购物中心,所指的是多楼层式的购物中心,购物者实际使用的垂直购物动线,是最重要的设计考量,尤其对于限制条件相当多的基地而言,这一点格外重要;(3)骑楼式或尺度较大的拱廊式购物中心,在这一类的商场建筑里,线性的、充满自然光线的中央空间,是商场最明显的型态特征;(4)采光大厅式的购物中心,围绕着一个主要的中央空间,发展出整体建筑造型。总括而言,这些变数,创造了一个定义广泛的零售商场型态的类型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