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中心引入大型电影院是一种“双赢”。图为广州天河娱 乐广场内的天河电影城。 外资影院“争宠”中国,大举进占大型购物中心,引发了新一轮的影院热。虽然影院目前的上座率仍然维持在低水平,但看好影院业的投资者却有增无减。尤其是外资影院在上海、北京等地一炮走红的经历,使得不少手持大把钞票的投资者眼睛发亮。
娱乐业巨头IMAX公司把亚太总部迁移至上海,启动大规 模投资中国的计划;柯达公司则刚刚表示,第2家影院已决定继 续落户上海,而随后还有连串投资计划。
一连串振奋消息的背后,业内人士却泼来冷水———影院业正在重蹈购物中心重复建设的“险况”。该人士警告,只有拥有运营经验和先进技术的投资者才有竞争优势,而那些盲目进入的投资者将吞下“苦果”。 购物中心“热捧”影院
百货业的转型及购物中心的“升级换代”,使电影院成为购物中心争邀的“香饽饽”。纯购物或购物气氛太浓,而休闲、娱乐气氛不足,缺少鲜明主题,这些因素被认为导致第一代购物中心和百货店缺乏竞争力。广州辉煌了6年之久的天河城广场就面临着这样的窘迫境况。为了提升竞争力,新一代购物中心普遍大量增加了休闲、娱乐元素,如广州的天河娱乐广场、中华广场、上海的港汇广场、美罗城、北京的新东安市场因此而取得极大的成功。
分析这些新晋势力成功的原因,拥有1家人气旺盛的电影院是重要因素之一,广州最火爆的天河电影院位于天河娱乐广场内,中华广场内有中华电影院,港汇广场内有永乐电影院,美罗城有柯达影院,新东安市场有新东安电影城,旺盛的人气不仅使影院经营者赚到了第一桶金,同时也使购物中心经营者赚足了人气。
另外,拥有知名影院还会让购物中心进一步提升知名度。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引入了知名电影院,购物中心成为大量电影首发式和商业活动的首选,如广州的天河娱乐广场就经常会举办此类活动,明星汇聚,名流如鲫,购物中心的曝光率维持在高水平。
影院“争傍”购物中心
就在购物中心乐滋滋地享受着影院带来的旺盛人流的同时,影院也乐呵呵地陶醉在购物中心带来的旺盛人流之 上。
由于购物中心的功能进一步转向休闲、娱乐,消费者不再单纯为了购物而光临购物中心,这一趋势大大延长了消费者在购物中心停留的时间。同时,也间接带旺了影院的生意。
购物中心便利的交通条件,也使得不少影院乐于建在购物中心内。广州的中华广场,上海的港汇广场、美罗城,北京的东方广场、新东安市场均直接与地铁口相连或位于地铁口附近,人流鼎盛。
据统计,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的环艺影院去年的票房收入达2400万元,名列上海第一;位于美罗城的柯达影院开业不足9个月票房收入即超过1000万元;北京新东安影城目前的平均上座率是40%,开业第一年票房收入就达到800万元,在全北京排第二名;广州天河娱乐广场内的天河电影院也屡屡创出票房新高,今年情人节当 天的票房名列全国第一。 出于看好购物中心的前景,目前准备进军中国影院业的投资者大多计划把影院建在购物中心内。
影院是“实力派”之争
蜂拥而至的投资者,均看好影院的美好前景。然而,正如购物中心最近出现的重复建设浪潮一样,如今的影院也正在重蹈这一浪潮。业内人士称,从目前运营的情况看,卖座的影院普遍投资巨大,而该行业今后的进入门槛只会提高不会降低,因此,中小投资者将很难涉足该行业。
“选址好、多厅化、设备先进、环境出众”,上海柯达超级电影世界总经理陈永文称,这是柯达影院初战告捷的四大关键因素。而要具备这些关键因素,投资者必须具备充足的资金。第一家柯达影院的投资达到了400万美元。
在北京的黄金地段,投资的成本更高。有业内人士估算过,要在北京首都影院相同或相近的位置新建一个6个厅、1000座左右的电影院,起码要投入7000万元左右。除此以外,还有人工费、用电费、设备维修、维护费还有环境的卫生保洁等费用。从运营方面看,在北京运营一个使用面积30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影院,每个月的水电费用、人员开支、宣传费用等大约要15万-16万元。
据悉,建影院的方式目前有四种:一是买地买房,独自筹资“凭空”建设一个影院,这样做资金最少也要上千万元;另外一种是在大型商场预留一块空间,装修成为电影院,其中音响、放映设备、座椅等投入也在几百万元;
第三种方式就是将现成的建筑物改造成为影院,所需资金估计也接近千万元。第四种,是将现有影院改造。业内人士表示,考虑到改造的成本并不比新建的成本低,而且,受现有条件的制约影响很大。因此,很多投资者更愿意考虑前两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