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前后,各地商家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抓住消费旺季促销,降价仍然是他们不变的主题。一双标签上注明"建议零售价"899元的女士长统皮靴,只售199元;一件标明"建议零售价"288元的线衫,只卖80元。与售价相差离谱的"建议零售价"越来越频繁地闯入消费者眼球。那么,以大大低于"建议零售价"的价位出售商品,到底是真如商家所说在年终反利回报消费者,还是引诱消费者重新上钩的"鱼饵"呢?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标有建议零售价却并未按此价销售的牙膏 在南昌市八一广场等商业繁华地带,记者留意观察发现,在专卖店里,大部分商品都标注了"建议零售价"、"市场指导价"等字样,而这些产品的实际售价几乎都远远低于标注的价格。1月30日,记者在南昌市胜利路步行街所谓的某"国际品牌"男装专卖店里看到,一件蓝底灰条色的西装,标签上的建议零售价是698元,而在店主张贴的标价签上却用红色彩笔标明298元。记者问店主,为何售价比建议零售价便宜多了,店主答曰:"降价促销嘛,赶紧买,过这个村可就没这店了。"据记者初步测算,大部分商品的实际售价比建议零售价要低30%到50%不等,有的实际售价甚至不到建议零售价的20%。
"建议零售价"在商场里是否就不折不扣地执行呢?记者在南昌市大众购物中心二楼的服饰卖场看到,不少品牌的服饰都出示了五折到八折销售的告示。折后价与原价两相对比,似乎让人感到非常划算。一位营业员告诉记者,到了岁末年终或重大节假日,商场都会给消费者一些折扣,这样做是为了反利回报消费者,同时也可以增加商场的人气。
在洪城大市场箱包一条街上,一对情侣看好一只"统一零售价"960元的黑皮旅行包,老板叫价550元,讨价还价后,两人以220元的价格买下了。记者问他们相信标价吗,女孩说:"不太相信,就看你会不会讨价还价了。"说完,两人乐滋滋地离开了。 消费者前脚刚买走的商品可能马上就降
"以前到超市买香皂,看到有的品牌包装盒上标着一个建议零售价,心里觉得很踏实,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这个牌子。可现在我发现标建议零售价的商品越来越多了,好多实际售价都比建议价要低许多。既然这样,还要建议零售价干吗?我昨天在商场里看到一件毛衣,标价不高但很实在,所以很快就买了。这比那些建议零售价高得离谱却又低价出售的毛衣来得塌实。"在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工作的张女士提起建议零售价,深有感触。
商品上标注的建议零售价,正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到一头雾水。不只是牙膏、洗发露等日常生活用品,包括服装、家电在内的好多价格较高的商品也都标有建议零售价,但几乎没有商家按照"建议"卖。
"建议零售价"在为谁建议?
"建议零售价"是怎么来的,是根据哪些标准制定的,其用意何在呢?记者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调查后发现,原本是为了规范市场竞争、进行行业自律的"建议零售价",现在已成为不少商家诱导消费者的"鱼饵"。
在询问了部分厂家代理商和公司营销管理人员后,记者得知:建议零售价的推出,初衷在于避免商家擅自抬高商品零售价格,维护产品品牌形象,替消费者提供购物参考价格的一种提议性企业行为。知名品牌建议零售价的制定一般有一套严格、科学的程序和方法,是厂家根据产品的综合成本、质量、销量和品牌、技术含量等的价值,同时权衡考虑商家应得的利润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按一定的公式算出来的。
所谓的品牌服饰实际卖价与标价相差悬殊 那么建议零售价到底能不能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参考呢?南昌市物价检查所所长李岩荣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建议零售价和明码标价并不一样。物价部门所说的"明码标价",并非指的是任何人、任何企业随便在商品上标注价格,而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标价,要使用规范的标价签、价目表,并且逐项填写,这样的价格必须经过物价部门的监督审核。而这样的"建议零售价"表面看是一目了然,貌似明码标价,其实只是厂家或商家的一种自发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方便经销商的策略。这个价格并未经过物价部门的监制,因此其并没有法律效力,消费者也不能将其看作有效的价格依据。
厂家或商家虽然标注了建议零售价,却又不按建议零售价来销售,那么"建议零售价"究竟在为谁做"建议",为何还有多此一举?一连串的疑问在消费者脑中萌发。
一位做了十多年服装生意的老板向记者透露,建议零售价其实就是最高价,好一点牌子的服装都按照这个价格再打折扣进货,对消费者而言还比较可信。但一些小型服装厂肆意虚高标注建议零售价,则纯粹是为了让零售商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他们是想通过跟消费者打心理战来扩大销量。
"建议零售价"水分有多大?
面对琳琅满目的市场,明码标价本是消费者最期待又非常容易信赖的一种销售模式,但"明码"标出的建议零售价,却让消费者不但没有感到可以信赖,反而更加茫然不知所措。建议零售价到底有没有"参考依据"?究竟隐藏着多少猫腻?在消费者无法左右厂家和销售商的行为时,该怎样对待这个本来是为他们而设的"参考价格"呢? 各类标价几百元的鞋子最后只卖29元
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有关专家告诉记者,从商品生产和营销策略来讲,厂家所制定的"建议零售价"主要为了保证终端零售商的利润。定好层次分明、分配合理的通路价差体系,是商品成功在市场上销售的核心,必须保证各个通路有合理的利润空间,产品才能很好地流动。厂家的定价原则是:终端零售商毛利率>分销商毛利率>总经销商毛利率>品牌制造商毛利率,同时兼顾当地市场的同类产品竞争情况作为参考依据。也就是说厂家的建议零售价必须保证终端零售商的利润最大,因此往往会给他们留下巨大的利润空间。
从事商场销售管理的杨女士告诉记者,厂家为了使自己的商品早日卖出,有意将建议零售价定得"有利可图",这样销售商当然愿意选择利润空间更大的品牌,并在实际销售中进行"降价",给顾客造成该产品价格确实低的印象,从而提高销售数量。但事实上,这样的建议零售价水分很大,有的甚至是实际应售价的五六倍,销售商即使降价销售,也丝毫不会影响其利润。
在商品批发市场,情况更让人大跌眼镜。记者探访了全国九大商品批发市场基地之一--南昌市洪城大市场。市场里销售的衣服、裤子、箱包、鞋帽、饰品等,不论是否知名品牌,其精致的标签、规整的包装都一样不少。记者发现,除了部分小件价廉的商品,大件或贵重商品的商标吊牌上几乎都有"建议零售价"一栏。有的标签上标注的建议零售价是随商标整体印刷而成,有的则是用打码机后期打印上去。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这些建议零售价有着同一特点,就是格外高。经询问,一条男士休闲裤,批发价为58元,零售价也不过98元,但是吊牌上的建议零售价却是298元。
"建议零售价"是价格欺诈吗?
"在商标吊牌上标出虚高的价位,又以低很多的价格出售,这样的销售行为不就是价格欺诈吗?"不少消费者都向记者表达过他们对建议零售价的看法。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法律界人士的认同,但在我国现行法规里,建议零售价这种新的促销形式还没有被认定为"价格欺诈"。
面对琳琅满目的市场,明码标价本是消费者最期待又非常容易信赖的一种销售模式,但"明码"标出的建议零售价,却让消费者不但没有感到可以信赖,反而更加茫然不知所措。陈明辉是南昌工薪族,1月28日记者在南昌胜利路商业步行街上碰到他时,他正为一个月前自己掏580元按标价买的一件大衣而懊悔。因为,那件大衣现在只售238元,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他就损失了200多元。"都是建议零售价惹的祸,这不就是欺诈吗?"
那么这样的建议零售价是否属于价格欺诈呢?
据江西添翼律师事务所律师郭波介绍,根据我国《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第15号令来看,标注虚高的建议零售价是一种违法行为。规定明确指出:在没有根据和无从比较的情况下,折扣幅度与实际不符;使用误导性的语言和计量单位;虚构降价或虚假标价,都带有欺诈性质;消费者不要被商家的"低价"骗局迷惑。
南昌市物价检查所所长李岩荣认为,如今大部分商品由经营者自主定价,因此价格的升降无可非议,但如果建议零售价与实际售价之间存在的巨大悬殊,其中就可能存在厂家与销售商之间的暗中约定,而老百姓对其中的猫腻并不知情,因此这样的"建议"涉嫌价格欺诈。但法律规定的13种价格欺诈中,却没有"建议零售价",因此厂商的这一做法很难直接用相关法律去限制。因此,面对"建议零售价"这一新的价格欺诈行为,物价部门往往束手无策。
江西消费者协会以及物价部门呼吁,应尽快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带欺诈行为的建议零售价加大打击力度,一旦发现有意误导消费者的厂商,应给予高额处罚,并责令其限期改正。同时,他们也提醒消费者,不少商家为吸引消费者,会根据需要更换"建议零售价"标签,目的无非是让消费者觉得买得合算。因此消费者在购物时,要"货比三家",理性消费,不要被"建议零售价"迷了眼。(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