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家宏观调控中,明确把控制大型购物中心建设列为一项重要内容。下一步,中国的购物中心究竟该如何发展?昨天举行的“第七届国际商业论坛暨第十二届国际购物中心协会亚太地区年会”上,不少境外专家直言,国内购物中心在发展中存在“三大误区”。 一误:购物中心越大越好。据国际购物中心协会总裁兼CEO迈克尔介绍,美国共有4.5万个购物中心,其中只有5%是超大型的购物中心,即我们现在说的mall(销品茂)。“所有的mall都是购物中心,但不是所有的购物中心都可称为mall”。在美国,购物中心有多种形态,如邻里购物中心、工厂直销中心、生活方式购物中心等,这些购物中心面积在1.5万平方米至5万平方米之间,里面有餐饮、娱乐、电影院、健身中心等。中国目前的购物中心,不少片面贪大求洋,动辄要全国最大、亚洲第一,最后就变成千店一面的超级服装大卖场。项目过大,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同时在招商过程中受种种因素制约,无法招到那么多好的品牌和业态,由此就会造成购物中心的空心化、雷同化。
二误:把购物中心理解为房地产开发项目。日本摩根·斯坦利房地产公司副总裁摩根·帕克认为,中国的购物中心仅有10%是成功的,失败原因就在于租户管理手段落后,仅满足于向租户收取租金,并非视他们为长期合作伙伴,共同分享事业成长的利益。同时,中国也缺乏专业的购物中心营销策划人员。
三误:购物中心投资单一化。摩根·帕克说,中国购物中心80%的投资来自银行贷款。而在国外,信托基金是购物中心的主要投资来源之一,银行借贷只是很小一部分。迈克尔介绍说,加拿大全国有3大购物中心运营企业,背后支撑资金绝大多数是养老基金,加拿大购物中心行业在过去的11年中每年投资回报率相当不错;在美国,199家私募基金和171家公开上市的基金拥有全国购物中心一半以上的投资;日本和南美的情况也类似;只有欧洲例外,购物中心多半由开发商利用自有资金发展。
出资者、管理者、经营者分离,是国外购物中心运营成功的秘诀。再看中国,一些大的商业集团通过向银行借贷开发购物中心、自己招商、又让自己的子孙公司充当主力店,这种“体内循环”模式实在风险大。有关专家表示,随着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的逼近,美国、加拿大以及亚洲许多基金公司正谋划进入中国的购物中心市场,专业基金公司会聘请专业团队来进行购物中心的管理和运营,这对国内企业无疑是巨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