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上海新天地”
在大阪开办“上海新天地”购物中心的“中文产业”,是1995年在日本设立的中国资本企业。该企业主要从事传媒、出版、通信、贸易和商品零售等业务,旗下主要有《中文导报》、乐乐电视台、“上海新天地”购物中心等单位。其中,《中文导报》的发行量为8万份,是日本最有实力的中文报纸之一。
明年,中国零售业将全面对外资开放。当华联、百联、物美等国内零售业者紧张关注着国外巨头进入的动向时,一支本不在视野之内的中国资本,却果断地打响了进军海外的第一枪
国际先驱导报驻东京记者乐绍延报道 5月10日,一家名为“上海新天地”的购物中心将在日本大阪最繁华的中央区日本桥正式营业。这是中国资本首次进军日本零售业市场。而这家购物中心也成为了目前日本最大的、销售中国商品的零售商店。
“国货-华侨”模式只为起步
90%以上商品来自中国,是这家购物中心的最大特色。在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的营业大厅内,万余种中国商品琳琅满目,主要包括烹调料、半成品食品、加工食品以及百货、工艺美术品和中文书籍等。“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争取达到2万种以上”,购物中心的投资方——“中文产业股份公司”总经理罗怡文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表示。
罗怡文介绍说,这些商品的进货渠道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中国国内数百家企业或公司供货、直接从中国国内进口的;另一部分,特别是新鲜蔬菜食品等,主要靠日本的进出口商从中国采购提供。
4月23日,购物中心试营业的第一天。许多华人华侨以及大阪当地民众早早就在门外排队等候,还有一些华侨专程从神户赶来。前来购物的顾客之多,大大出乎罗怡文的预料。据估计,前三天的购物人数就超过了5000人次。在公司成立之初,罗怡文为自己设定的近期目标是,年销售额16.2亿日元,购物人数约4.5万人次。不过,如果试营业的情况保持下去,完全可能超过这一目标。
起初,购物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当地华人华侨,尽管这一群体有50多万人,但罗怡文的眼光还不仅局限于此。“一个上规模、有档次的购物中心必须将当地主流社会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不然就难有大的发展”。开业初期,购物的顾客主要是华侨华人,但日本顾客将逐步增多。罗怡文预计,今后日本顾客比率能超过六成。
中国商品赴日的新桥
谈及中国商品在日本市场的受欢迎程度,罗怡文显然信心十足。2003年,中日两国贸易总额已达1335亿美元,其中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已接近700亿美元。但记者注意到,令人遗憾的是,国内一些企业为了扩大向日本出口,竞相压价,不仅自己吃亏,还因此诱发中日贸易摩擦。理论上说,如果选择在日本设立购物中心直接销售商品,不但可从中获利,还能够有效减少上述负效应。因此,“上海新天地”的这次实践颇有标志性意义。
“中国商品物美价廉,质量在不断提高,只要经营管理得当,中国商品在日本的前途不可估量”,罗怡文认为,开办购物中心直接从事商品销售,可发挥窗口作用,第一手收集日本顾客对中国商品的反馈,有利于改进服务,促进中国商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
大阪是日本最大的商业城市,与其他城市居民相比,大阪人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外来文化,所以,大阪理所当然成了罗怡文投资的首选之地。此外,投资方又是一个在日本已有10多年经历的中国企业,既把握中国商品脉络,又比较熟悉日本人消费习惯,其对货源和市场情况的领悟,明显超出其他日本企业和中国出口企业。
大阪是升级的起点
当前,“上海新天地”面临的最大课题就是如何挑选日本消费者喜爱,适销对路的商品。尽管中国商品的品种丰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日本消费者被称为“世界上最挑剔的顾客”,如何才能满足他们的高标准要求,是公司必须尽快落实的事项。此外,员工的规范化服务培训,流通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如何进行中日两国管理人员之间、员工之间协调与合作、防止出现“水土不服”等都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难点。
说到今后事业发展方向,罗怡文透露,在“上海新天地”取得经营和管理流通零售行业的经验后,公司将在东京、横滨、名古屋以及福冈等日本主要城市开设分店,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同时,他还计划同中国国内大型物品流通和零售企业合作,在双方都认为合适的城市开办购物中心,加快中国商品出口的节奏。
“上海新天地”任重道远。事实上,在日本,除了横滨、神户和长崎等地由老华侨形成的中华街之外,随着旅日中国人的不断增加,日本以销售中国商品为主的商店也在不断增加。在东京的池袋、新大久保以及上野等地都出现了许多与“上海新天地”商品结构相同的商店,经营状况都还不错。但是,这些商店规模都比较小,基本上都属于个体性质。而“上海新天地”作为中国资本在日本规模最大的一家零售商店,它的成败将多少昭示出中国资本进入日本流通领域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