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供不应求,巨大的成长空间,政府相关部门的因势利导,种种迹象表明,未来,经济型酒店都将是一个创富新引擎。本土品牌领跑的优势暂不可逆转,而洋品牌则亟须真正落地。
本土品牌继续领跑
在今年的经济型酒店市场,“锦江之星”和“如家”这两个本土品牌分别以签约100家以上的酒店数量,稳居榜首,而上榜的前十名中,“七天”、“莫泰168”等也都是本土品牌。
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博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经济型酒店的客户来源、酒店项目的选择,在国内外很不相同。以地理位置选择而言,国外的经济型酒店大都选在高速公路边;而中国最需要经济型酒店的地方,是发达城市的商务活动中心。此外,国外的地价相对便宜,投资的经济型酒店大多是业主新建的。而在中国,由社会旅馆转型经济型酒店的情况更为常见。
如家创始人、力山投资公司董事长季琦也表示,宾馆服务业有一个特殊的行业要求,就是“因人而异”。以国内客人为主的经济型酒店,本土经营者会更了解住户要求。他举例,有洋品牌刚开业时,居然仍以国外经验为准,客房里连洗漱用品和拖鞋都不准备。
来自上海市旅委的数字显示,今年来沪旅游的8600万人次游客中,遍布上海19个区县的近3000家社会旅馆接待了其中67%的游客。而这些单体旅馆大部分是被称为没有管理制度、管理标准、管理要求的“三无”旅馆。上海旅委在今年10月做了全市动员,希望这些社会旅馆加盟“锦江之星”等本土品牌。锦江之星副总经理俞萌则告诉记者,他们的加盟考察日程已经排到了明年3月份。
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将使本土品牌领跑的局面,还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洋品牌亟须落地
中国酒店业虽有大批本土人才,酒店设计、功能定位也更能贴近国人的要求,但国外酒店的网络及品牌管理仍值得学习和借鉴。
而洋品牌的当务之急,毫无疑问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一个显赫的“商标”变成实实在在的市场。如家首席执行官孙坚告诉记者,洋品牌在国外运作多年,在管理、营销、品牌化运作方面的确有独特之处。但一个优秀的品牌,是需要在市场上得到验证的。如果没有在一个市场上成功的经历,那它就只是一个“商标”,而不是一个品牌。
“锦江之星”一位高层也向记者透露,国外品牌的扩张速度之所以相对较慢,是因为酒店很难快速适应中国酒店的飞速发展及大幅增长的公司管理的需求。他表示,完全照搬国外经验是行不通的。而且,这必然会导致昂贵的管理成本。
何建民表示,从目前来看,经济型酒店刚刚风生水起,各品牌之间势力大体均衡。因此,对各品牌而言,强者核心竞争力还是客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