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美国时尚品牌Forever21在北京apm开业的火爆场景,让业界感受到没有传统意义上百货主力店的商场活得同样精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万达集团将旗下百货品牌更名为万达,试图让主力店优势最大化,从而帮助商业地产扩张。目前,在北京乃至国内购物中心领域,这两种模式已经分化成两大阵营。在业界看来,去主力店尽管租金收益高,但对品牌资源、选址要求特殊,非品牌商业难以复制。未来,主力店对于购物中心而言仍是重要组成部分。
去主力店:
招商化整为零 租金效益最大化
对于品牌资源丰富、位置一流、对租金有更高目标的购物中心来说,其更愿意将招商化整为零。
以京东某大型购物中心去除百货主力店为例,整租时,约2万平方米的面积每年租金收益约2000万元。化整为零后,假设可租赁面积为1.2万平方米,每年租金则可达到1.46亿元(20元/天/平方米)。收益是整租给百货店经营的7倍以上。
因为,此类购物中心招商压力不大。据大悦城相关负责人透露,大悦城目前的品牌商家资源约千余家,但单体大悦城的承载能力只有200-300家,尚有不少合作品牌难找出口。同时,由于位置优越等原因,商场的成本也相对较高,需要更高的租金收益。
“虽然主力店可以提升品牌效益,但会牺牲租金收益,目前有百货主力店入驻购物中心,平均租金只有每平方米2-3元/天。”大兴绿地缤纷城总经理王智明表示。而且,百货主力店签约期一般为10年,这让很多优质购物中心难以接受。
挺主力店:
开发势头猛但名牌项目缺
尽管去主力店获得的可观租金收益就在眼前,但对于很多购物中心而言却是可遇不可求。
在万达百货总经理丁遥看来,对于一家经营能力一般的购物中心而言,需要一家优质百货店来支撑经营。而且,目前购物中心经营的风险很高,零租会给品牌生存带来不稳定因素。与之相比,整租尽管收益较低,但百货主力店的抗风险能力强,租金回报稳定。
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认为,目前,中国九成购物中心还是依靠百货店来吸引客流。而且,以发达国家为例,购物中心的发展离不开主力店。
事实上,除了租金收益相对较低之外,拥有百货主力店的商家大多受益。目前,很多购物中心都是招揽了优质的百货主力店后,才吸引了很多零售品牌慕名而来。
“商场招商的最初阶段一般是最难的,如果提前签好一个品牌不错的百货主力店,购物中心的招商将变得更为容易”,一位百货店负责人表示。
丁遥认为,与购物中心相比,作为零售经验更为丰富的业态,百货店的精细化管理以及优质服务,是购物中心颇为仰仗的优势。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百货店的地位更为重要。
大而全主力百货落伍
特色主题店将成“主力”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范围内购物中心建设速度最快的国家,主力店模式和去主力店模式将伴随购物中心业态很长一段时间。
在业界看来,目前两种模式呈现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但是主力店模式很可能笑到最后。事实上,去主力店模式有很多不能比拟的优势,但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商场位于核心商圈、运营方品牌资源强大等基础上。反观现在的商业地产领域,除了大悦城、万达等少数品牌外,真正将品牌做大做强的商业地产商稀缺。这些非名牌或者商业地产领域的新军,需要主力店帮助其成长度过培育期。
在王智明看来,随着购物中心的不断“进阶”,商业地产项目在选择主力店时也开始更加理智。“原来都是以百货为主,但现在一个超市、影院甚至品牌店也可以成为购物中心的主力店了。”
一位商业地产界人士戏言:“地产是个神奇的行业,让七十二行殊途同归。”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跨界”商业地产,这一方面是地产泡沫前的预警信号,一方面也是百货店的机会。因为在这种“全民地产”的背景下,需要百货店的购物中心越来越多。
在购物中心成为百货店新发展土壤的同时,百货店也需要不断进行改进。郭增利认为,未来,尽管主力店仍是购物中心发展的重要组成,但大而全的百货店可能不再吃香,取而代之的是拥有鲜明主题的特色百货店。这些门店的体量不用很大,但是有足够吸引力。
■新闻现场
模式对抗
购物中心分成两大阵营
购物中心发展模式的分水岭正越来越明显。
日前,万达集团旗下百货公司实现了从“万千”到“万达”的更名,一字之差却显示了万达广场希望将百货主力店优势最大化的用心。
就在万达集团不断强化百货主力店地位的同时,位于王府井大街的北京apm,却一次次通过入驻的品牌,吸引全城消费者。这一次是美国快时尚品牌Forever21。此前,ZARA、NIKE开业之初的轰动效应并不次于Forever21。
万达集团和北京apm的两种不同模式,也是目前北京购物中心领域的写照。目前,这两大阵营齐头并进。阳光新业、万达广场等是主力店模式的代表;西单和朝阳大悦城、东方新天地、首地大峡谷等则是去主力店模式的代表。
或许在消费者看来,这两种方式的区别只在商场内是否有百货店。但事实上,这对购物中心而言是两种不同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