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家居行业中,丁佐宏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身为月星集团的董事长和全国工商联家具装饰业商会副会长,他早年怀揣5元盘缠到常州闯荡,从一个手艺精熟、为人厚道的小木匠成长为一家总资产20亿的大型企业集团老板的经历,已被外界视为一段创业传奇。如今,月星的产品被卖到38个国家,全国五星级酒店中有60%采用的都是月星的产品,丁佐宏的月星已成为行业的标杆和领航者。
上周,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的亿万富豪接受了早报记者的专访。
东方早报:从1988年白手起家创建月星家具至今,您已在这个行业中跌打滚爬了近20年。对中国的家居行业来说,您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人士之一了。能否谈一下您对中国家居行业的总体印象?
丁佐宏:中国的家居行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它既不是朝阳产业,也不属夕阳产业。在我看来,它更像一个永恒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这个行业的市场和发展潜力将越来越大,在人们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也将越来越高。
我曾经做过判断,中国家居行业的发展空间甚至超过房地产业。这在一般人观念里可能很难接受,但只要我给你算笔账就清楚了。以上海一套拥有70年使用权的新房为例,假设房价需80万元,那么按照通常房价的20%用于室内装修和配套的惯例计算,在家居方面就需花费16万元。再依照现代社会房屋8-10年需重新装修一次的频率来看,70年就至少要装修7次,即需花费100多万元在家居上,总价已经超过了房价。
东方早报:早在2000年,您就在上海开办了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中国最大的家具商场———上海月星家具广场。另外,月星还在美国高点展览中心承租下250平米的展厅,这是国内第一个,也是惟一的一个。究竟是什么促使您甩出这样的大手笔?
丁佐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正在悄悄发生改变和调整。过去,人们以为只有技术密集的产业(如汽车产业)才有前途,但现在,以沃尔玛为代表的大型零售终端却大放异彩———这些企业几乎没有科技含量,却因体量庞大而成为行业的龙头。这种改变在家居行业中也在发生,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从铺天盖地走向顶天立地。
当前,家具、建材、装饰等家居企业无论是制造还是销售都在朝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知识化的方向发展。
对中国民族家居企业来说,如果要做大做强,那么势必要认清这一态势。当然,做的方式可能各有不同:或立足高端,或发挥成本优势,或打造品牌连锁。但无论哪种方式都脱离不了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知识化的发展轨道。
东方早报:和很多外资家居大鳄相比,中国民族家居企业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丁佐宏:中国民族家居企业的从业者天性勤劳,并且在这块市场上土生土长,对中国国情有很深的了解,这些都是可资利用的优势。加上中国人比较好学,也从国外吸收了很多先进经验。尤其在加入WTO以后,中外家居行业在文化、模式、业态方面进行了充分交流,给中国民族家居企业提供了很多借鉴。
当然,这种借鉴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由于国外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家居行业已发展到相当规范、成熟的程度,已基本形成一些定型的模式。例如在家具方面,有宜家这样的“快餐”模式;在建材方面,有百安居、欧倍德、家得宝这种大卖场模式。但目前条件下,中国家居企业还不可能完全克隆国外的模式。这就好比在餐饮业中,肯德基、麦当劳可以在中国扎根,但西餐却未必能真正深入人心,这也是为什么月星家具广场的业态与外资家居企业颇为不同的原因。
另外,中国有13亿人口,人力成本相对低廉,如果好好利用将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和国外企业相比,这种成本优势是十分显著的。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民族家居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出口。
东方早报:近年来,许多外资家居品牌如百安居、家得宝等纷纷加快了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的速度,美国等家居消费大国又对中国出口家具实施反倾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族家居企业最需要完成哪些转变?
丁佐宏:中国的现状决定了我们不能再走低质低价的老路。无论从能源、资源还是环保等方面看,我们国家都不能再依靠低质低价的家居产品来维系。
对于一些想要到国外去发展的民族家居企业来说,还必须苦练内功、强身健体。但即便如此,中国民族家居行业的发展,都不能仅仅依赖于国际市场。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繁荣与否,最终还是取决于本国自我消化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