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悄无声息的小行当到年产值超过万亿元的大产业,中国家居行业已经走过了快速发展的10年,迎来了发展的新纪元。站在这个承上启下的关口,中国家居企业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也有困惑的,这让家居从业者们不得不静下心来反思与展望。7月28日,由全国工商联家具装饰业商会联合多家媒体共同主办的以“新产业·新模式·新十年”为主题的中国家居总裁论坛在京召开,全国的知名家居企业掌舵人齐聚一堂,就企业在管理、营销、人才、资本等方面的运作模式展开深入探讨,一场关于模式变革的大辩论在充满理性色彩的争论中展开。
卖场模式:在变革中淘真金
大卖场,中国独有的特色产物,这种摊位制的家居建材流通渠道曾被视为过渡性的、最终会被建材超市取代的业态。然而,家居卖场在中国发展得如火如荼,尤其是在全国范围内打响知名度的品牌卖场,逐渐形成了对中高端市场的垄断,也使得家居行业流通平台的格局在不断变化。只是有一条主旋律不会改变,那就是在变革中,精者愈精,弱者则被淘汰。
“家电行业的国美、苏宁可以占到30%或者40%的份额,相比之下家居行业单体企业的规模非常小,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居然之家总裁汪林朋认为,尽管近两年家居行业的地位有很大提升,但最大的家居企业销售额也就30亿元,占整个市场份额的1%还不到,并没有能够真正引导行业潮流。“我们在下一个10年的目标就是把居然之家做强做大,做成知名品牌。”汪林朋透露,居然之家现在的做法是大肆淘洗卖场内的品牌,清理二三线品牌,扩大国际品牌的比例,要把居然之家打造成经营思路和经营品牌与国际接轨、集合中高端品牌的一站式家居MALL。
另一个家居连锁卖场巨头——红星美凯龙的“新十年”计划是,继续实施全国连锁战略,把红星美凯龙的特色商业模式进一步扩大。红星美凯龙华北区总经理沈耀俊认为,红星美凯龙品牌创立20年来,形成了自有产权、自建物业、自主施工、自己管理的特色商业模式,并在不断的创新中快速复制,开辟了一条中国家居流通行业的自主发展新模式。“过去20年,红星美凯龙用市场化经营、商场化管理打造了红星美凯龙模式,未来10年,我们将继续实施全球名牌捆绑式的经营,到2020年要在中国建成200家红星美凯龙家居连锁卖场。”
蓝景丽家总经理尹勃则表示,蓝景丽家采用投诉首位淘汰制和销售末尾淘汰制过滤品牌,今后不管是产品还是服务,企业都要做得更精细,这也是行业竞争的结果。
家装模式:体验开辟新商机
10年前的家装公司,充其量不过是装修工程队,往往东一枪西一炮,小打小闹。现在的家装行业却动辄便是身价上亿元的大鳄,整合资源做集成,大手笔不断。走过十多个年头,体验开始取代集成在家装企业中大行其道。
仅仅在北京家装圈,几大品牌家装公司打造的体验概念就百花齐放:科宝·博洛尼的“七间宅”、东易日盛的意德法家整体家居体验馆、元洲的情景式体验馆、亚光亚的模块家居馆、今朝的入住式家居体验馆……无论是何名号,都紧扣消费者新的诉求点——要在眼前体验到未来的家居生活。
对此,东易日盛董事长陈辉表示,2006年东易日盛投资兴建了亚洲最大的家居体验馆,标志着公司的战略转型,但未来10年的发展不能满足于所谓“集成”和“体验”。“我们的构想是搭建一个贸易零售、家装服务以及与生产制造共同形成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要靠研发、资本、品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及企业文化共同构筑。”业之峰装饰董事长张钧认为,光有效果图,客户可能只感觉很花哨,但如果有一个家居体验馆,他可以直观地看到,还能预期到合理的价格。“这是一个必然趋势,是市场发展的需求,是企业必须按照消费者口味打造的一个产品。”
科宝·博洛尼总经理蔡明的观点也颇具代表性:“体验馆的重要作用由功能、质量以及产品附加的情感价值等三方面构成,其中情感价值是其核心理念中注重强调的。科宝·博洛尼选择了体验馆的模式,并坚持走个性化的定制道路。”
看来,未来10年的家装行业,“体验”也需要靠品牌支撑,而体验模式能否成功还要历经消费者的长期考验。 家具模式:打品牌乃是王道
中国是家具制造大国,大多数家具制造商的利润都是通过出口产品赚取加工费,如何才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这个话题老生常谈。不过,通过十余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品牌家具企业涌现出来,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在指引这些企业越做越强,那就是打造品牌。
“近两年我们为自己确定了奋斗目标,就是要打开国际市场,打开属于自己的海外销售渠道和网络,把产品推向国际。”北京标致家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守海告诉记者,标致家具把国内市场当成大本营,其主要精力都放在国内,但也有一个小分队在开拓国外市场。“我们不但要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在接触国际市场的同时,也把国外一些新的理念、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带回来,融合到我们的产品中,推荐给国内的消费者。“
据了解,标致家具已经在德国开出了自己的专卖店。正如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朱长岭曾表达的观点一样,中国家具开始走向世界,未来中国家具的价格将是世界家具的价格,欧洲人能做出来的东西,中国人也能做出来。只是有一个规则不会改变——只会抄袭别人外观的厂商将被国内外市场淘汰。
2008年是众多国际品牌开拓中国市场的好机遇,对中国本土企业来说也是大力开发市场的最好机遇,这就面临着与国际品牌的同台竞技。因此,中国家具在下一个10年里的重要任务还是要打造品牌,改变利用人力资源单纯赚取加工费的赢利模式。
厨卫模式:行业整合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20多年,建筑陶瓷行业发展了20多年,而橱柜行业发展也就十多年,两个行业都还处在一个没有经过整合和洗礼的过程,但我认为这两个行业很快就会进入这个发展历程。”鹰牌陶瓷总裁张孟友在自己的主题演讲中开门见山地指出了行业整合的问题。在他看来,在行业整合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企业所占领资源和企业结构的变迁。“在变迁的过程当中,我们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这关系到企业下一步会不会被淘汰。”
张孟友认为,在建筑陶瓷行业,“大浪淘沙显真金”的生存法则已经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现出来,不少建陶企业虽然产品质量很好,甚至可与名牌产品相比,在品牌宣传上投入也很大,但在品牌运营过程中却暴露出较为脆弱的市场防守能力。
橱柜行业的代表——欧派橱柜董事长姚良松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中国橱柜行业经历了引进、模仿、消化、融合的四部曲,还经历了滩头登陆、沿海辐射,到内陆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区域性扩散,表面上看,与欧洲先进企业在设备和产品上没有明显差别,但在细节和工艺水平上还是略有差距的,这包括研发人员的设计能力、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信息化水平等。”他认为,橱柜行业将进入大整合阶段。欧派未来的发展战略是要腾出手来“两手抓”,一方面进一步调整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则要迅速消化国外知名大企业的管理经验,形成强大的自我研发能力。他将欧派的未来发展之路比喻成企业的“奥运”,欧派要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从而摸索出一条中国橱柜业的“奥运之路”。
正如业内人士所分析的,中国橱柜的牌子何止上万,但真正能让老百姓记得住的不到百家,在厨卫行业发展的“新十年”里,市场的整合乃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地板模式:赢利点将大转移
地板行业一向被誉为家居行业中最深的一潭水。尽管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微乎其微,但这个行业却是价格战、概念战、营销战打得最凶的。
圣象集团副总裁郭辉开门见山地指出,经过十余年发展,中国木地板行业已经经历了从资源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渡,但未来市场上的世界级品牌中,强者将是品牌和研发都具优势的经营者,因此企业必须摆脱劳动密集型的定位。“可以预言,下一个10年里,装饰风格和新产品的研发将取代制造技术成为行业发展的竞争点,也是企业新的赢利点。”
在展望行业发展的同时,也有人对地板行业的前景表示出了几分忧虑。宏耐地板总裁李卫认为,目前国内市场呈现供大于求,近两年中国地板的出口受到多方面的制约,还面临原材料涨价,地板这个资源型产业也必然水涨船高。“除非经历比较大的洗牌和整合,地板行业将会在供需关系相对平衡之后迎来新的提升。”大自然地板总裁佘学彬则认为,随着消费层的分割,地板行业在未来10年的变革中,在种类、风格以及品牌定位方面都将呈现更明显的多元化,市场空间是有的,关键在于企业如何开拓新的消费增长点,把市场份额抢回来,包括地板的出口。
不管是信心百倍还是忧心忡忡,地板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而提升,停留在产品上的价格混战、概念营销将会走投无路,钻研真正的消费需求才能找到蓝海,从而实现赢利方式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