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开出了‘买1000送200’的折扣优惠,但是今年十一期间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还是下降了9%。”居然之家运营总监张志良在电话那头感叹着眼下家装行业的艰难。而在整体行业不振的形势下,相对于那些已经站住阵脚的建材城,仍在摸索前进的建材超市,日子更为“难过”。
冬天来了
“我们所有的负责人都已经去外地准备十一的促销去了。”十一之前,百安居北方区市场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守住市场,百安居今年的促销力度远远大于往年,“十一期间,百安居每一周都会选择一款热销商品,用低价甚至是底价销售来吸引消费者。”
“我不希望家居建材行业陷入家电行业价格战的境地。”北京城外诚家居文化广场副总经理刘振宇语气沉重。尽管这么想,可是刘振宇还是不得不承认,家居建材行业的促销方式仍旧集中在“奖、折、送”上,这实际是变相的价格战。
可事实上,即便是大举降价促销的措施,也不能改变建材行业已经步入冬天的事实。刘振宇向记者做了一下粗略计算,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家具行业的销售量下降了30%,而建材行业销售情况也差不多。
“以前可能只有少数厂家亏损,如今亏损的厂家更多了。”刘振宇坦承,为了应付危机,卖场多数都通过减少厂家的摊位费用,以及减少广告宣传费用来“节流”,并不时给商户一些优惠。
建材行业的冬天似乎已经无法抗拒,而根据刘振宇的经验,行业的这种低潮最少要持续到2009年。
超市最难受
行业不景气,对于以规模取胜的超市来说,影响尤为严重。
在建材超市进入之初,一度是大举扩张、气势汹汹,家装公司和建材城都害怕建材超市抢走了生意。可如今,建材超市却处在进退两难、骑虎难下的境地。长期研究家居建材行业的马文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包括美国最大的建材超市家得宝,虽然通过并购家世界进入中国,可是现在也几乎止步不前”。
大规模的扩张,形成规模效应,从而来降低流通和采购成本是零售超市通用的法则。可是,扩大规模是需要资金支持的,据行业内人士预计,开一个店基本的运营成本在1亿元左右,因而,“资金紧张”一直是超市最为害怕的字眼。“在消费需求本来就不旺盛的行情下,为了保证扩张速度,建材超市可能会更加严重的扣押供应商货款、提高供应商进店费用的方式,这必然进一步恶化零供矛盾。”马文瑞说。此前百安居因为扣押供应商货款,被供应商联合抵制,不仅影响了品牌,更重要的是伤害了与供应商之间的感情。
“建材超市不同于家乐福、沃尔玛等传统零售商,其规模越大,价格反而越低。这也导致了价格最终成为建材超市没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马文瑞指出,超市在和供应商合作的时候,供应商需要支付更多的管理费用、进场费、宣传费等,这无形之中提高了产品的价格,另外,超市很多情况下是暂压供应商的货款来扩张,充实现金流,而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真正的建材大品牌并不会选择进入超市”。
百安居在当初进入成都时也是雄心勃勃,要在一年开出2至3家店。可是目前,百安居在成都的日子并不好过。马文瑞分析说:“百安居可以通过并购超市迅速进入市场,可是要想融入市场并不容易。”
船大难掉头
马文瑞预计,如果今年的状况持续2到3年,建材超市将不得不面临收缩战线的境地,“东方家园之前也因为资金断裂而收缩战线。”他认为,如果资金允许,建材超市还可以向三四线城市发展,“在这些城市,建材超市的经营模式还处于真空状态。”
然而,这并不能解决建材超市在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中国市场的地域性形成了多级市场代理的现象,各种大小建材城和装饰公司大量存在也冲击着超市的经营模式。“现在房地产开发商甚至为了迎合消费者精装修的需求,与装饰公司合作推出装修的业务。家居建材超市想要在这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就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打造成最大的装饰公司。”马文瑞建议。
事实上,无论百安居还是东方家园,如今都在开辟装潢业务。据百安居负责装潢业务的副总裁张林介绍,该业务在百安居增长最快,而东方家园此前也称,一站式装潢设计带动的销售已经达到其总销售额的20%。
这种通过装潢业务带动建材销售的形式,在马文瑞看来是建材超市翻身的好机会,他认为,建材超市的很多供应商是厂家而不是地区代理,相对而言,小型的装修公司更害怕建材超市与厂家直接合作。
然而,目前以装潢带动销售的情况并不乐观,直接原因是大多数消费者并不认同,“百安居装饰的费用太高,比普通的装饰公司高出10%以上。”对于这一问题,马文瑞也认为,百安居曾和大型的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可是依然不愿意摆脱传统建材超市的角色,更不愿意转型成为装潢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