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 网民 市民 |
副标题: |
作者:陶情 来源:《电子商务》杂志 人气: 时间:2005-7-20 20:00:52 进入论坛 |
|
|
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金融证券类网站“证券之星”的高利民,由三个要素组成。首先他是一个股民,一个成功的股民;后来他接触了互联网,变成了一个网民;这个股民+网民的高利民把这两个领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做出了一家在网上为股民服务的网站——“证券之星”。
高利民的原意并不是要做今天这个侪身中国十佳网站之列的“证券之星”,而是抱着“玩家”心态的成分居多。玩出来了一个“证券之星”,则归功于高利民的市场眼光,市民的“市”也是市场的“市”,高利民的成功,就在于抓准了这个字。这是我给他总结的。
数字化思维
高利民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从外面就能看出来是个绝对理性的人,所以我猜他爱下棋,一猜就准。
我的第一个问题就让高利民哈哈大笑,这个问题是:他在复旦念了数学系,现在做的是国内最知名的金融证券网站,会不会觉得做企业的思维方式和学数学的思维方式有差别?我们知道的关于网站的数学公式都很简单(那些公式全是高中学的),而做一个互联网企业的市场决策人则相当复杂。
高利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后来被他念念不忘,成为他在后来解释自己很多为什么的一个理由,那就是学数学培养了他的洞察力,这个洞察力使他在1995年预见互联网行业的未来,以及决定“证券之星”的发展方向的时候,可以具有一些远见。
学数学的另外一个好处,用高利民的话来说是帮助他“解放了思想”,在以后的谈话中我发现“解放思想”是高利民很喜欢用的一个词。洞察力对一个企业家来说,特别是帮助一个企业家“解放思想”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解放了思想之后的高利民对现在做的事情很有把握,学数学和把握市场机会之间有了关联。
这个数字化的产业,肯定有它可以数字化的规律,做一些数字化的思考,在这个时代也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这个模糊不清的时代,因为未来的无法确定人们激昂得都像诗人,可是总不能人人都这样或者总是这样吧?
有关“证券之星”的很多概念都可以量化,高利民对互联网的思维也可以量化。
高利民对互联网产业的一个心得是他觉得所有人机界面产业应该具有相同的规律,他比较了电话、广播、电视、电脑这几个产业,他都称之为人机界面产业,觉得是有统一的规律在里面的。他把这个也归功于他学的数学,因为学了数学,他有把握产业本质的冲动。
人机界面的产业规律,用高利民的观点来说,大致可以总结如下:整个产业有30年的生命周期,可以分成3个10年。第一个10年是先烈辈出的年代,哪怕是最好的技术也要有10年的延迟期,前10年都是培育市场和技术磨合需求的时间。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后15年,但这种产业往往有2个黄金的投资窗口,一个是第16、17、18、19年,第二个是21、22、23年,中间隔的2年可能是非常痛苦的阵痛期,迄今为止,似乎前几个产业的历程都证明了这个规律。
能这么比吗?我有点没把握,高利民有,他说前面的那些已经发生的事实都在证明他的论点。
对于互联网产业来说,高利民预计产业周期可能会更紧促,1996年开始做的时候是这个产业17-18岁的时候,是第一个黄金的投资窗口,2000-2001年是转型的时期,对投资来说肯定不是一个最好的时期,所以他觉得在这个阶段,机会主义就不会占上风了,因为产业一经过了机会辈出的年代,而是一不小心就会被淘汰的残酷竞争时期了,所以“先想后做”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降低企业风险的手段,企业经营者知道大的方向,遇到的那些小的短线的波折就不会对长线的信心造成动摇。
“想了再做”、“做了再想”、“边想边做”是高利民区分企业类型的一个标准。这三种企业都有生长的空间,甚至仅以结果而论有时也没有太大分别,因为都有成功的可能,后两者无非危险性更高一些。但是企业的发展道路不同,过程也肯定不同。“做了再想”就是机会主义者,“想了再做”高利民认为要好得多,也很符合他做事的流派。拿数学严密的逻辑来设计一个企业,风险就比较小。
高利民做事很强调“想了再做”。
高利民“想了再做”这个事实也可以用数字来形容。在做“证券之星”之前,高利民花了一年半时间,浏览了一本网址大全上的所有8700个网站,这个量化的过程中得到的经验替他打下了今天做一家互联网企业的基础。在中国早期的互联网企业可以说到现在的互联网企业中,想了再做、对整个产业有了基本认识再做的企业,并不多。
高利民给互联网画了一个三维的坐标,维数1是接触面和广度,维数2是内容的丰富性,维数3是倾向性(倾向于厂家还是消费者),所以,当有人把互联网经济简化为“注意力经济”的时候,高利民并没有赶那个潮流,急于把“证券之星”的点击率做上去,他认为,点击率固然重要,但仅仅是互联网的一个要点而已。
有了这些思考,互联网的函数曲线和数学内涵,就不仅仅是高中数学所能够表述的了。
三个定理和自虐狂
学数学的高利民给互联网总结了三个定理,这三个定理他信奉不疑。
一个是“摩尔定理”。对待互联网产业的成本的看法,高利民认为一定要持“摩尔定理”,只要抓住了行业中关键的业务环节,“摩尔定理”就决定了它的成本肯定会大幅下降。做互联网能挣钱,这个说法高利民毫不怀疑。1996年高利民开始做网站的时候,很多人抱怨接入成本太高,高利民认为这不是问题。今天手机、传真机的价格走势,就证明了这一点。
高利民信奉的另外一个定理是麦卡菲定理,这个定理说,网络上每增加一个新的节点数,对网络中所有的节点都会带来益处,是以平方正比的曲线增加的。以传真机为例,当只有少数人再使用传真机时,销售非常困难;但是当已经有一百万人使用传真机的时候,如果你不加入使用它的行业,你就会被排斥在传真交流的范围之外,这个时候网络价值就会以平方正比的速度推动网络产业的发展。
Intel一个副总裁创立了达维多定理。这个定理说,市场创新者自动占有市场的一半。他有两个重要的推论,一个是先行者有先发优势,一个是必须不断全盘否定自己重新来过,才能保持创新者的优势。第二个推论比第一个推论对高利民的触动更大。
达维多定理的关键之处,在于它将解构自己变成了一个经常性、主动性的工作,这一点在互联网上至关重要。高利民说,这同时是一个警告定理,如果你不自行解构,必定会有别人来解构你,这就像古龙小说《绝代双骄》中的燕南天,他修炼嫁衣神功,就必须要先毁掉原来的功夫,从头练起。 互联网变化速度太快,你必须顺应市场的变化,应该是在创新的同时就准备对自己的过去进行解构,创新完成了,解构也完成了。今天是你独有的东西,明天你就要把它变成人人可以使用的公共资产。
高利民真正进入互联网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对如何运作互联网公司,在认识上产生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变。
另一个转变就是达维多定理。
Intel的总裁安迪格鲁夫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高利民说,互联网上只有自虐狂才能生存。
玩出来的“证券之星”
高利民是很纯粹的上海人,上海生的,上海长的,连大学都是在复旦念的。89年毕业之后分配在当时还在筹建中的上海地铁总公司。
一个中国诞生出两个具有巨大文化差异的城市——北京和上海,一直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北京人有很多优点,上海人也有很多优点——另外一些优点。上海人做跟钱有关的事情很擅长,全中国估计只有香港人可以比。所以,中国最出色的金融证券类网站如果不出现在上海,我倒比较难想象会出现在别的哪里了。
根据某权威统计机构权威人士的非权威统计数字,上海几乎人人都是股民,高利民也不例外。他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一批股民之一,91年买认购证的股民队伍里就有他,而且他曾经是一个很成功的股民。不过98年以后高利民就不再炒股了,因为他觉得这是要有一个行规的,做证券类网站,自己再去炒股,有些地方就会冲突,而且工作一忙,压根儿再也没有时间了。
今天回忆起当初开始做“证券之星”的时候,高利民觉得当初与其说是打算做一个企业,还不如说是玩出来的,是玩家的心态。不过高利民分析自己这个玩家的心态不是技术玩家陶醉在技术创造的快感中的那种,而是结合市场,陶醉于满足市场那些活生生的需求创造的快感。
1989年高利民从复旦数学系毕业,分配到了当时还在筹建中的上海地铁总公司上班,做技术员。那时他对计算机还不太了解,不过很快他就在计算机里泡出了兴趣并且泡出了成绩:1991年,自称“考试专家”的高利民已经拿到了高级程序员的证书。拿着这个证书他在单位里申报了中级职称,那时他毕业才2年。92年高利民被上海地铁总公司派到德国去培训,看到别人用互联网,觉得很有用,所以回来后就去把一本找来的网址大全全部看了一遍,用一年半时间看完8700个网站的原因还是兴趣,他想知道互联网到底都可以干些什么。这些事他全是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做的。那个时候,与其说是他在艰苦创业,不如说他是在玩。
理性的高利民曾经是一个很成功的股民,这可以想象。因为如果高利民不了解股民的心态和需求,“证券之星”肯定有些事情做不好。正因为自己有需求,他希望炒股可以炒得更舒服一点,让散户也炒出大户室的感觉,不要老是得去柜台那么麻烦地看那些行情,不要非的站在证券交易所门口交流信息,所以他做证券之星,股民很容易接受。
“证券之星”有三宝:行情,BBS,股票分析软件。股民的需求用高利民的话来说,跟上海的小姑娘逛街差的不多,逛街的时候要什么?一个是要比较价格,另外一个就是和女伴唧唧咕咕地商量,所以“证券之星”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把股票的最新行情全部打出来,现在的更新速度是每分钟更新一次,还有一个就是做了一个BBS,刚开始的时候,高利民把他自己的个人炒股体会和切合本地市场的经验全部放在上面,股民一用,各方面都很符合,连阅读习惯都是符合的,所以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用户,觉得离不开了。
“和平演变”的产权问题
做互联网企业有一个好处是高利民说了而我没有想到的,那就是这个行业发展得太快,快得你可能遍体鳞伤还没有觉得疼,因为它发展变化得太快,你都来不及觉得。
1997年3月,“证券之星”首次出现在互联网上的时候,只是“上海热线”的一个频道,那时候“证券之星”还没有现在的域名,“上海热线”是上海电信做的,上海电信一直是“证券之星”的股东,战略投资人。
1999年9月以后,“证券之星”开始注册使用现在的域名,成了独立的一个企业。
很容易想到的一件事是,在1999年“证券之星”独立出来做一个站点的时候,肯定会遇到一个产权的问题。
今天我从高利民的叙述里完全听不到关于任何产权纠纷的描述。我没有非常固执地继续问这个问题,今天的“证券之星”已经走上了它顺利发展的轨道,就足以证明即使有纠纷,当年也是和平演变过来了。
当然这其中有一个差别,有一个时期我很喜欢看海派的电视剧,很大悲大喜的情节表现起来也就是眉毛多动一下,对白都是轻言细语的,还有苏童的小说那种风格,再刺骨的痛的场面,还是那么短短的句子,短短几句。京派的电视剧就是另外一种风格,多么隐讳的事实都给明明白白地说了,痛痛快快地说了,没人那么心思曲折地藏着掖着。
互联网公司发展速度那么快,各种矛盾肯定也是冲突更尖锐,用高利民的话说,10倍速的产业,产权结构中的问题也就至少被放大到6倍。新浪一年换了4个CEO,结构老是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产权结构中存在缺陷,而发展又太快,所以必须老是调整。
不过在基本的产权结构上,高利民觉得上海的互联网公司和北京、深圳的公司还是有差别,比如北京,接受互联网的游戏规则很快,一开始的模式就是按照一个超常规发展的产业来设计和经营的,留出了空间给风险资本。
上海的互联网公司则基本上还是有一个传统的经济实体做依托和支点才开始做的,比如“证券之星”就是以上海电信做依托的,而且一开始就是参照了一个传统企业的经营模式,从产权上来说,强调低成本的平衡,注重量入为出,做了事再圈钱,发展速度可能会慢一点,但就没有发生“政变”和“震荡”的危险。
1997~1999年,“证券之星” 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证券之星”有两个大的飞越式发展,一次是1999年9月,“证券之星”完成了结构的改造,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成了独立的网站。拥有现在“证券之星”域名的新公司解决了结构的问题,业务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变化。另外一次则将要出现在今年下半年。
尽管高利民没有谈,我们还是能够想象,理顺了的产权制度给“证券之星”带来了非常巨大的改善。现在“证券之星”最大的股东是创业者们,股东包括上海电信,也包括引进的投资机构,如高盛集团。
提到风险投资者(VC),我拿高利民关于“2000年和2001年不是黄金投资期”的结论开了句玩笑,我说,你这个结论高盛知道吗?肯定不知道。
精通革命理论的高利民拿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来解释了这件事,他说,他读过很多VC的报告,投资银行的分析家眼光都是很犀利的。当然肯定有VC投错了钱的时候,甚至现在已经能看出来是错的也投,高利民说,这就象价格波动一个道理,每个人都知道价格规律,但是还是仁者见仁,并不等于就齐崭崭大家都会有同样的看法。
跟VC匹配不匹配也是引发和暴露产权问题的一个导火线,投资人和投资人是有巨大差别的,接受投资的时机跟企业的成熟度相关。VC的钱好拿,也不好拿,花什么样的钱,取决于企业的成熟度,企业在不同阶段,选择花不同类型、质量、数量的钱。高利民说,这就象吃人参,4个月的小孩肯定不能吃,吃了没有好作用,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你吃对人参对身体是补的,吃错人参就有坏作用,甚至可能是致命的坏作用。花了对的钱,那个钱就是“聪明钱”,花了错的钱,那个钱就是“笨钱”。
如果一个VC给你投钱,一次投几千万,要你80%的股份;那你肯定还是一次拿几百万就对了,如果一个VC给你投钱,他期望你一年成长3倍,那这个期望就肯定过份了;而如果一个VC给你投钱,要你一年增长30%,这个目标很现实能做到,这个钱你就可以接受,可以花。
将在6月底7月初完成的这次“证券之星”基础设施改造花了300万美元,有了基础设施做保证之后有很多改进措施、服务措施都可以陆续跟上,很快可以提供很多个性化服务,开展“证券之星”打算用之牟利的ASP业务。
而且,年内“证券之星”还要完成另一次融资。不过像目前中国的大多数网站的领导者一样,对上市的问题高利民也回避了,上市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不确定因素太多,而且大部分不是由企业做的,是由外部环境来影响的。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是我我也答不出来。
|
击更多【陶情】的文章 |
文章录入:wxg380520 责任编辑:wxj |
上一篇文章: “软”的帮助更重要
下一篇文章: 第二次工业革命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文章 |
>>热门标签 |
|
|
>>相关文章 |
>>查看更多 |
O2O模式三大猜想
十年淘宝 十年中国人的网购梦
利好政策将出 京东紧急加码跨境电商
2013十大电商奇葩案例
家居电商“天猫模式”遭炮轰
义乌小商品市场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
揭秘亚马逊仓储之道 混乱库存才是王道?
平台模式不是解决电商困境的万能药
线上线下联动:O2O需要迈过的3道坎
批发市场触网防守大于进攻
农产品电商之路不平坦
谁动了传统电子商城的奶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