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流通产业就是其中受影响最深刻,变革最激烈的领域。
关键词:流通产业 信息化
流通产业信息化的涵义
信息化是一个在国民经济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转变观念和培养人才、完善法制和体制环境的综合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转变的过程,是带动21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信息化的核心是资源共享,数字化和网络化是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流通产业信息化属于产业信息化的范畴,是指通过在传统商品流通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实现流通创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动态过程。流通产业信息化过程是一场涵括了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经营管理流程再造的创新、变革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产业的广泛运用,使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信息处理效率提高,从而使流通产业的流通成本得以降低,流通效率不断提高,流通范围逐步拓展。
与此同时,流通产业的发展也为信息技术提供了得以扩散和渗透的领域,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流通产业作为商品经济条件下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中间环节,如果没有完善和通畅的信息传导机制,就会延迟或中断商品流通的链条,进而会影响或中断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因此,流通产业对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本能要求,成为促进和推动信息产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从其发、产生、运用、成熟,总是以解决和适应各行业和各领域的要求作为其发展的动力,总是以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作为其依托,流通产业和流通活动自然而然地成为信息技术扩散和渗透的对象和目标。
我国流通产业信息化的发展及其问题
我国流通产业信息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电算化,以POS设备在流通企业的使用作为显著阶段性标志;系统网络化,以流通企业中重要业务部门,如财务部门、人事劳资部门进入电算化范围,并逐步形成信息联网应用为显著阶段性标志;应用全方位,以部门环节化、网络流程化为基础,流通企业重新界定系统的价值尺度后,信息化系统在流通企业业务层面中全面展开。
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现代化的大生产,需要现代化的大流通,只有现代化的大流通,才能带动现代化的大生产,没有流通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运行效率也就不可能得以提高。信息化作为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为中国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产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促进了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提高了全社会的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促使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由原来的末端产业上升为先导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流通业的信息化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差甚远,处于较低层次或模仿阶段。特别是目前我国中小流通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但它们实施信息化的比例不到10%。因此,在我国流通信息化建设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
这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条块分割、行业垄断、地区封锁以及市场管理政出多门的状况还比较严重,流通立法滞后,尤其是信息现代化方面的立法明显滞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计划经济时代部门所有的影响依然在起作用,市场分割、地方封锁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适应中国特色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还在探索与调整之中。这些体制性不足导致市场调配资源的作用比较有限,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而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都存在“信息孤岛”,致使信息资源的社会交换、开发与利用水平很低,流通信息化没有实现信息的有效流通;分散投资的总和虽然不少但却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公共服务平台,或者形成大型企业共建、共享的平台;市场细分和社会分工专业化发展不平衡,潜在市场巨大但现实需求却表现不足,也直接影响到流通信息化领域的拓展。
信息化发展战略不清晰
我国流通产业是一个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差别很大,信息化的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和发展能力大不相同,国际竞争压力巨大。面对这种基本情况,我国还缺少流通行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系统研究;缺少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配套政策措施以及反映现代流通客观要求的数字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缺少明确的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对地方和企业的时间导向作用弱化。应当加强研究流通现代化的目标模式,研究信息化带动流通现代化的实现方式,研究发展电子商务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方式,并把三个方面联系起来。
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
我国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中,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重技术轻管理”等倾向,例如,国内流通企业投在信息系统中的资金只占到其销售额的0.1%—0.3%左右,国外一般占到1.2 %—2%;国内流通企业在信息系统中投入的硬件与软件之比一般是5比1,国外一般是1比1或1比1.2。这样的投资结构,不能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维护更新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造成“有路没车”或“路多车少”的现象,不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经营效率、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从国外流通信息化发展经验来看,与其相匹配的教育培训机制非常发达,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行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与国外相比,目前我国流通领域专业人才的数量缺口较大,特别是专门从事流通信息系统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高层次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人才问题还表现在企业队伍知识结构上,不少企业至今还比较严重的存在技术与管理“两张皮”的现象,管理人员分析和运用数据的能力较差,缺少了解企业、懂管理、懂技术、能沟通、会协调的关键人物。
我国流通业从业人员的平均素质较低,反映在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等方面仍比较落后,这是流通信息化建设中的最大瓶颈,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信息服务业发展缓慢
在流通行业,客户迫切需要的产品标识信息服务、信息增值服务、管理咨询与职业教育等,基本上不成体系,不具规模,缺少品牌优势的信息服务企业。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迅速变化的中国流通产业比较缺少理论创新的动力,比较缺少体现新的经营思想与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全面发展的技术产品系列和指导企业实践的技术服务体系。
加快我国流通产业信息化的政策建议
流通产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严重影响了流通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流通业迫切需要借助信息化来实现向现代流通业的历史性跨越。因此,我们建议:
增加政府宏观调控
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建立“大网络”的概念,贯彻联合共建、专通结合的原则,防止各搞一套。对现有“一家一户”封闭运行的所谓“信息中心”,应通过部门统一规划,采取联网的方式,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资源重组,按照效能、齐全、方便、快捷、低价的原则,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地区规划应贯彻重点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可率先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和交通发达地区,建立起以“第三方物流”为基础的信息网络,使全国各地工商企业都能方便快捷地同时上网,随时查询、随时输入供求信息,进行网上交易,尽可能多带动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应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认证体系、信用体系的统一规划和建设。
加大政策支持与引导
政府应加强流通信息化建设的示范和引导,在商业信息化、流通标准化、现代物流建设中的共性技术等方面国家应给予科技经费支持。同时,国家应重点支持大型公益性数据库和电子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建立社会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为中小流通企业服务。制定相应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商用数据库和电子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以提高流通基础信息的规范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鼓励流通企业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对列入计划的项目,各级政府的技术、创业资金要给予匹配资金支持。加大国债贴息贷款向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倾斜,支持流通企业技术进步。
以流通产业制度创新推动信息化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力和灵魂,而制度创新是整个流通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只有产权制度清晰、经济利益前景明确,才可能调动流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积极性,而流通创新也才有切实可靠的动力和后劲。因此,应通过流通企业的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等的变革,推动流通产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应当加强研究流通现代化的目标模式,研究信息化带动流通现代化的实现方式,研究发展信息化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方式,并把三个方面联系起来。
加强流通基础理论研究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流通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就对流通人才的培养和流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出了较高要求。应当说加强流通业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从业人员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是彻底改变流通领域技术水平落后的关键。因此,政府应当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鼓励和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大专院校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在职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加快培养流通领域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人才。同时,可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做法,建立强化流通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并将参加职业培训及获得资格证书作为职工上岗的基本条件。
积极引导IT厂商加大投入
美、日、欧盟等流通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IT厂商的作用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流通业信息化是IT厂商拉着往前跑的。一般来说,流通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产品推广应用的结果,我国在流通现代化过程中要加快信息化进程,离不开IT厂商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应在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加大向IT厂商,尤其是流通业IT厂商倾斜,鼓励和引导它们不断为流通业信息化提供先进的解决方案,进行系统集成,开发应用软件,研制生产硬件设备,和流通企业密切合作,推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流通业信息化应用产品和应用系统。参考文献:
1.努力开创流通工作新局面.全国流通工作文件,2005.4.142.郑淑蓉.试论我国流通业的信息化.商贸经济,2003(8)3.张弘.技术创新与流通产业发展.光明日报,2003.9.24.信息化与中国流通创新.财贸经济,2003(1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