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华裔老人休闲,不见中式牌楼矗立,顺着“3月25日 街”的葡文路牌望去,店铺鳞次栉比,货物琳琅满目,黑头发黄 皮肤的店主用葡语招呼顾客,间或夹杂广东话、闽南话、青田 话、温州话,将中国日用品、亚洲小电器等货物销售批发到圣保 罗各处甚至巴西各州……这就是巴西圣保罗市中心的25街。作为 巴西全国的大批发市场及百货集散地,它形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中晚期,华人凭借勤劳与智慧,逐渐拓展出自己的一 片天地。有资料显示,25街(包括周边的街道)现有店铺3000余 家,华人店家即达数百家。由此,25街有“圣保罗唐人街”之 谓。
进出口公司出现在25街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那时,巴西进出口贸易刚刚开放,移民较早、事业有成的中老 年华侨经营起进出口生意,他们有的本身在25街有店面,连批发带零售,颇为得心应手。几年后,首批华侨进出口 取得的成绩鼓舞了移民历史不长的新华侨,他们牵线搭桥,与中国外贸公司合作成立的进出口公司出现于25街。九 十年代末,中国的生产厂家自己来到25街,直接开公司推销产品了。形势发展到今天,市场渐趋饱和,竞争日益激 烈,进出口公司又出现撤离25街的趋势。“当年语言不通,情况不熟,要打开巴西市场,以25街为突破点是正确 的。但在抢滩登陆完成后,必须向纵深发展,不能恋战,胶着在25街展开竞争的白刃战。”撤出的公司如是表示。
进出口公司陆续撤离,还有一个原因,即25街在全球经济浪潮的冲击、巴西商业结构的重组下,昔日的批发市 场已向零售市场转型。面对变化,敏锐的华人亦紧紧抓住了商机。1993年,一位姓罗的老板租下25街一座铁门深锁 空置3年的商业大楼,装修成拥有64间店铺的购物中心,化整为零的经营方式适应了小本生意的店主,尤其受到新 华侨的欢迎,64间店铺,华人店家即占了40余家。于是,罗老板又投资了第二家、第三家……
25街,满街的黑头发黄皮肤,满店的中国商品亚洲货物,吸引了众多的巴西顾客,也引来了当地的媒体,他们 饶有兴趣地来到这里采访,探寻华人从商兴业、生存发展之道。
在白日喧闹嘈杂、夜晚脏乱昏暗的25街生活的华人,打拼之余的情形怎样呢?当地华人协会的秘书长姚女士, 一位积极参与侨社公益活动的热心人,正利用生意的空档通知这里的华人:“国庆节快到了,我们要排练一台节 目。”隔壁商店的游先生过来买了一刀宣纸,准备打烊后回家练书法。眼镜店老板洪先生不断按下相机快门。这位 来自青田的小老板喜爱摄影到了发烧的程度,参加华人摄影学会后,他一直在用心观察25街,用心拍摄。在洪先生 的镜头前,25街的故事还会继续演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