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业街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商业街和商业街区的发展过程,西方所走过马路,与中国商业街的共性是什么。加拿大BDCL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亚洲部总经理张玮在2006亚洲房地产峰会上做了演讲。他在演讲中以通俗的语言形象地对北美的商业建筑的发展过程及特点向与会者进行了介绍。
商业建筑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在北美,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单一功能大尺度的购物中心。第二阶段是进入多元化、人性尺度的商业街区,80年代非常讲这种街区了,付诸于一种度假或者购物为主流的一种趋势。商业街在大市区开发中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对塑造品位非常重要,可以刺激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最后一个是多元化功能的,是90年代以后的,有更细化的现象,多元化的现象细分了,现在出现了很多“帽”,俗话说就是菜市场,那里卖的是有机菜,不用肥料,完全是自然的方法。此后由原来的单一购物中心发展到了一个多元化的步行街,希望留住人,让人觉得有一些趣味,成为城市大起居室的一部分。
据张玮介绍,商业街做的好对整个项目、整个城市都可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商业街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作用,是对于业态的策划、业态的布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人们卖房子,同样的栏目应该卖给同样希望进入的商家,业内有一个规则叫1+1+1驦3,叫做共振的效果,整体比单独存在的效果要大。它不是单一的行为,这些项目都活跃在90年代以后。
商业建筑的分类,中心区的商业、一些近郊的商业、商业街和中小型商业街区,中小型商业街区是付诸于商业街的,他们有不同的尺度、不同的设计方法,但都是相互对应的。张玮举例分析到,在美国温哥华的街区,原来都是修汽车的维修站,开发商准备拆掉一个街区搞复合型的项目,把功能适度的混合,结果产生了1+1+1驦3的效果。
如果是民俗商业街一定要符号化,甚至有些符号要夸大化,一个符号是奔驰车的车轮,这里是修奔驰车的,但要把这个车轮改成灯具。 中国有古老的文明,宫殿建筑、四合院等,但中国进入晚清之后,大量殖民地城市出现了新的形态,工业区、码头、甚至垃圾场。现代随着工业的转型,原来的重工业、原来被转换掉的产业可以用来作为一个新的产业街区。如70年代温哥华混凝土搅拌中心,当时那里还有修船厂,借助该厂这里便成了一个旅游点,来的人都想去看看,这是因为有丰富的业态来支撑这里。重要的不是说要做成什么样,更重要是怎样把原来的故事延续下去,使这个商业街区有它的历史、文脉和延续性。作为旅游也是有很大价值的。这样的改造是非常敏感的,老的车间、老的库房结构都最大限度加以保留,再在里面穿插新的构件,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一种延续,旧件不能让它死亡,新的不能让它全新,这就成为70、80年代的一个热潮,这个方向是我们非常值得借鉴的。修船的基地仍然作为修船的基地,但是其他街区又很有风格,使大家都想来看一看,大家可以做水上出租来到这个地方,增加了来这条商业街的渠道。
商业街的实施也是有程序的,不是按照常规说想搞那块就搞那块,它是有启动步骤的,有很详细的要素。符号化、夸大化造成一种动感、一种商业化,避免过于单一的手法。
张玮总结到,所有混合的要素,需要设计师和你一起混合策划。有一个好的室内设计、有一个动感的外部空间、有一个好的商业街道、另外有一个商业集群,有一个特色,性格突出,不要重复。另外,停车场设施一定要做到位,这是商业街成败的关键。另外,商业街不一定要做到人车分流。同时,商业街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