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渠道及终端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一品牌专属专卖店的重要性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家电企业正在通过经销商或是投资商,大量开设单一品牌专卖店,几个较为领先的厂家,所开的专卖店数量已是数以万计。
理论上来说,上万家专卖店,只要进入正常运营状态,产生的业绩回报值应该是相当不错。但是,单店产出差乃至是不赚钱、专卖店与大卖场打架、前面开店,后面关店等情况层出不穷。简单点说,就一句话,只有数量没有质量。
为什么没有质量,首先我们来看单一品牌专卖店自身的特点,产品结构简单,顾客选择面少,这两个问题是先天性的,再从整体结构上来看,单一品牌专卖店的运行要点基本如下:
一线的隐患
这里尤其要突出营业人员的因素,需要说明的是,与进店自选的大卖场所不同的是,专卖店的销售工作,更多是靠营业人员的自身技术来实现的,也就是人的因素较为突出,营业人员的因素又分别涉及到工作技术与工作态度两个方面。并且在当前产品,品牌,服务等因素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只有在营业人员的因素上进行差异化,才是新的竞争方向。
当前,各厂家的专卖店数量多,开店速度快,随之而来的,必然是需要有与之配套的专卖店管理体系,来规划、规范、提升、监督,指导专卖店的诸多工作。如果厂家总部的管理体系跟不上开店速度与门店数量,必然就会出现门店规范性工作不统一、运营效能高低不一,业绩贡献不稳定等情况,甚至会隐藏关店风险,从而带来一定的市场负面影响。
厂家的隐患
后台决定前台,管理出业绩。但麻烦也是出在这里,专卖店的整体管理目前处于两不管的状态,厂家管理不到位,专卖店老板不会管。
厂家对专卖店的管理粗枝大叶,基本上没有从整体上来考虑,一般也就是门店V I标准,简单的运营指南,基本的销售政策。笔者接触过一些厂家的专卖店管理机构的人员,许多都是大学毕业没几年的年轻人,压根对专卖店的整体运营是怎么回事还没搞明白,甚至连什么叫生意还没整明白,只会依葫芦画瓢或是应付领导要求,做出些标准规范,到了终端,基本也是做个壳子而已。导致多数门店从直观来看属于有壳无芯,外面基本的样子是做出来了,硬件也基本到位了,但是,一进店,与营业人员一沟通。马上就能感觉到这是家个体老板开的家电小商店,感受不到企业品牌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和大企业风范,现场销售气氛的营造也较为简陋,甚至在许多门店,营业人员连基本的接待流程都没有,产品话术严重不统一,销售技术简单。表面的营业问题暴露出背后的管理问题,很明显,对于门店的规范化,技术辅导,落地执行,监督考核等相关工作没跟上,而导致的结果。
专卖店老板的隐患
而专卖店的老板们呢,且不说外行投资进来的,即便是业内熟手,对门店管理也不见得具备多么丰富的经验,有些老板干脆把专卖店作为展示中心,销售主要是靠传统批发和小工程,自然也就没心思研究专卖店的整体管理问题了。
例如,我们简单来分析一个问题:
专卖店的销售工作主要通过营业人员来进行,营业人员的能力和工作态度则成为达成销售的关键因素,业务能力可以通过持续的技术培训来提升,但工作态度(包括稳定性)则是通过良好的内部人事管理体系来实现的,若人事管理体系没跟上,营业人员缺乏足够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再多规范标准,再多的技术培训也是枉然。从技术难度来说,人事管理的难度要超过卖货,可是,有多少老板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目前,专卖店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究竟是专卖店老板自行解决,还是厂家来主动解决?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经销商的专卖店的失败,最终还是厂家来买单的。也许厂家后期可以找到更好的经销商来替换当前有问题的经销商,但那也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现在的问题是,厂家总部把问题简单化了,没有从整体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认为只要有经销商愿意开专卖店,就算赔钱也是经销商的。所以根本没有深入去研究专卖店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真正从系统的角度来建立专卖店运行指导系统,甚至有的厂家到现在还停留在只要求开店数量,能打款进货就行的阶段。
市场不会等待企业的改进,在终端类型越来越多,消费者越来挑剔的今天,这种粗放的专卖店管理模式必然带来业绩提升缓慢,乃至亏损关店的风险。最终会影响厂家的品牌,因此专卖店背后的这些隐患,必须要马上清除,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而且对专卖店的改进,厂家不能袖手,而是要积极参与,迅速投入,谁在专卖店管理方面率先走出这一步,谁就会在未来市场上赢得更多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