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商业的优势未能得到发挥,实际上是由于“工业主义”和“产值经济”形成的产业选择策略所致。
在“产值经济”的影响下,广州目前选择的优势产业除了具有产值和税收效益外并没有一项在全国具有真正的优势,而真正具有优势的产业如商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会展业、广告业、传媒业、中介服务业、物流业、娱乐业等反而没有被作为优势产业去扶持和发展。
1.1995-2005:广州商贸流通业被遗忘的十年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尤其是国内现代商贸流通业快速发育成长的1995年至2005年这十年黄金时段,广州市政府相关部门几乎没有出台有关商贸流通业的大举措,没有一笔针对商贸流通业的大规模财政投入,整个商贸流通业在强大的房地产开发和工业园区的圈地运动中,几乎被压抑得透不过气来,成为“放羊式”的自生自灭状态。就如同一些异地的货车被有关部门当成麻烦一样被赶来赶去那样,而不是当成一种财富与物流的资源而被珍惜一样。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型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专业店等一系列现代零售新兴业态都在广州得不到健康的发育成长和有效成长,甚至相继夭折。广州至今都缺少在全国叫得响的商业品牌,无不与此有关。
实际上,广州在这十年间没有发展一家五星级酒店,就是同样的例证。
2.战略偏失:长期优势产业被短期暴利产业挤压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的主要精力和政策重点的政策研究都是围绕着生产性企业来进行,政府主要在抓生产,很少抓市场,很少研究和制订全面系统的流通业促进政策。
弱势产业被作为强势产业去发展,必然消耗过多的资源,付出更多的机会成本,短期的收益可能换来的是长期的整体产业结构升级滞后;优势产业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发挥,容易丧失良好的机遇。总之,当上海正在研究如何将第二产业尽可能转移到市外甚至外省并打造商贸中心时,当全国各地纷纷扩张商业版图时,而广州沉醉于一种过于浓重的“工业强市”情结中不能自拨。本来广州完全可以成为“中国最强的商业王国”,却可能被掩没在无数商业群雄的竞争之中。如此下去,广州如果不对商业发展思路进行战略调整,不对优势进行巩固和及时提升,完全有丧失了一次借助流通链整合而领导全国流通业变革的大好时机,进而在下一轮产业竞争中变成二流的商业城市和二流的工业城市。
例如,物流业作为商贸流通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市虽然已认识到大力发展物流业的重要性,并正在加紧规划,但广州多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大规模投入,固然与物流不可分,然而却并非站在发展物流业的角度来运作和规划的,而是基于交通运输和城市基础建设本身来考虑的。广州在推进这些事业的发展时,并未在政策体系上将它提升为大力发展物流业这一新兴产业的高度来进行,也不是从广州产业结构演变的必然趋势中去作出的选择。可以说,尽管我们在大力发展物流业,但从产业战略上仍然存在诸多模糊的认识。
总之,无论从广州在全国及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定位,还是从自身的优势和弱势条件来看,广州都应该将商业作为优势产业去发挥。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千年珠江比百年浦江具有更大的商业魅力和增长潜力,然而却缺少足够的关注和赏视。最典型的一个证明就是广州将自己定位于山水之都、文化之都,但却没有提到自己最具城市特色和个性的一面,即“商业之都”。
3.广州商贸流通业:迟来的春天正在来临
令人欣慰的是,冬天正在过去,春天正在来临。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广州市已开始加大对流通业的关注和重视。 2007年2月27日 ,广州市市长张广宁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借鉴义乌市经验,大力推进我市批发市场整合提升和发展的工作方案》。张广宁指出,今后五年要以发展现代批发市场为突破口,建设一批在国内率先发展、行内名列前茅、辐射力较大、具有鲜明广州特色的市场,进一步提升“广州价格”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
有关发展广州餐饮食街、物流业、展览型批发业等一系列措施亦正在实施中。
本文为文章节选,详细内容请见书《广州流通发展报告(2007-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