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广州千年商都优势做大做强广州商贸流通业的关键,一方面在于从战略上突出广州商业在广州产业结构中的优势产业定位,强调广州商业体现广州城市个性、特色和形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重视提升政府对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市场和资本运作能力。
1、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广州商业发展战略
“发挥千年商都优势,做大做强广州商贸流通业”既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商业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从战略上明确商业与广州经济的关系以及它在广州产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充分注意千年商都的优势和潜在经济价值,因此,为了建立现代化大商都,有必要在市政府领导下成立新的权威组织机构,以协调各方面的运作。
为了有利于商业的长期发展和健康成长,特提出如下战略定位和思路。战略设计的初步安排是:2008-2010年,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创造条件打基础;2010-2015年,在规模上迈上新台阶,形成大商都形象和城市品牌。第三阶段,2015年-2020,初步建成以带动和辐射广东全省的现代化商都,并形成区别于北京“政治文化之都”、上海“经济金融之都”的另一个城市形象“商贸购物之都”。
在研究的过程中,应防止出现将这一战略性问题变成细节性的具体问题,即不应变为如何设计规划商业网点项目以及一般性商业的具体工作,应充分尊重本课题的主题价值。在考虑商业的发展前景时,必须从更长的时间的跨度和更高的层次来思考,至少要考虑未来20年广州商业发展的空间,而不要过于受现实左右和考虑过于短期的目标。因此,在指导思想应坚持以下三点:
第一,坚持科学。商业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不能将发展工业或搞政治的思维方式来规划商业。因此,商业规划不仅受开发商、投资商和政府部门偏好所左右,不能简单地将开发商的投资计划(如建某购物中心或批发市场)和区县政府的本地计划(如建各类商业街)就直接变成整体的商业规划,这实际上会产生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作为大商都的商业规划应有自己的主线和灵魂,并以此指导整体计划的建立。
第二,尊重现实和历史,但又要有所提升和超越。各类已建和在建的商业街、批发市场、购物中心,其决策和形成的背景不同,投资者和决策者所站的角度也不一样,因此,尽管它们是既成事实,但并不等于它们的布局和建设就科学。实际上,随着市场的变迁,会有一些过去辉煌的商业街和购物中心处于淘汰过程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再造辉煌”。因此,对于各类已建、在建和即将兴建的商业街、批发市场、购物中心、展览中心、物流园区都有必要按照商都建设的长远目标从战略思路上清理一遍,并提出指导性方案。例如,把北京路与东京银座类比,显然更属于商业炒作,而不宜作为商业发展的规划和定位。
第三,进入工业化中期后,随着买方市场的全面形成,商贸流通业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主导一个城市的整体经济结构,因此,应该全面提升商业规划对其它规划的支配力。例如,商都建设规划固然既要尊重过去的其它规划,但却其它规划围绕它作出适当调整,包括物流规划、交通规划、国土规划、城建规划等,以使它们协调和发展。在这些规划中,商业发展规划应是中心。
此外,广州在考虑自身的商业发展战略时,一定要注意与香港的对接。在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只有香港与广州处于同一个重量级的商业城市,只不过,香港已经是一个现代化大商都,而广州正在成长中。随着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密切,香港服务业将进一步大规模转移到内地,而广州作为华南中心的地位位置,具有承接香港服务业大转移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广州应从战略高度,象当初珠江三角洲迎接香港制造业转移一样,加大与其合作的力度,承接香港服务业转移和迎接全球采购业向广东的集中,从而为提升整个广州的商业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而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此,广州有必要组织专门的研究阶段重新探讨穗港商业发展战略问题。
2、产业引导与发展次序
广州建设现代化大商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重点,因此,为了节约资源,同时也是为了尊重商业发展规律,商业规划必须考虑依次序推进原则,而不是满天星式的到处撒网,低水平重复建设。
首先,广州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主轴是由西往东,广州商业的轴心也必然随之东移。因此,在广州西部城市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还在老城区投入过多的商业资源,试图以高投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显然,这在商业规律上是说不过去的。以南方大厦为节点,以北京路为轴心的广州西部商业在传统初级商业时代已经达到了极度繁荣,其成长空间已相对有限,尽管这里也有代表“千年商都”的若干历史资源,但这并不等于可以在这里进行无限度地商业开发。因此,无论商业街的改造提升,还是从商业带的建设,在规划中都不应将重点放在这一区域。
其次,目前以天河城为中心的天河路-中山大道商业带正逐步从西向东扩张,竞争越来越白热化,但这一商业带的发展空间仍然相当大,因此,在进行商业规划时应尽快提出“指导性意见”,沿线,以有序地推进这一商业带的扩张。这一商业带的发展将直接代表着未来十年广州商业的发展方向和整体水平。
再次,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广州应开始大力推进新港路商业带的开发建设,重点通过琵州会展中心和购物中心提升这一商业带的品质和辐射力。
最后,2015年后,开始大力发展珠江两岸商业带,以此为轴心,提升其它商业带的整体扩张能力,进而把广州商业带入一个新境界。
3、培育大品牌,提升市场运作能力
一个现代化大商都的形成,必须会由一批有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企业品牌组成。广州应全方位打造自己商都的品牌形象为了提升广州商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应重视形象宣传、市场包装和推广,提高市场运作能力。
发挥商都优势和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一方面提升两个层次的市场运作能力。即是政府的市场运作能力,二是商业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前者是指政府如何借助市场手段去整合产业资源和促进商业的健康成长;后者是指企业自身在做出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不断对外扩张,做大做强。
政府在提升关于商贸流通业方面的市场运作能力主要突出以下三方面,一是就是根据商业的战略定位去塑造本城市的商业形象,借助各种手段宣传自己的商业品牌,打造和包装出一批知名的商业品牌,象广州的餐饮业(如广州酒家、新荔枝湾、绿茵阁等)、休闲业、批发业、展览业、商业街、商业服务业等一系列品牌都在全国已经具体一定的品牌基础,只要进行适当的宣传推广,一定打出一批象“小肥羊”、“谭渔头”这样的全国性知名餐饮品牌;二是营造一种繁荣繁华的商业气氛,设计和利用各种活动、节庆等途径打造出浓烈的营商氛围。广州在这方面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例如,广州著名的商业景点和市场在广州的路标上都没有标识,珠江游很旺但却无广告牌等,这些细小的方面实际上都可烘托出广州的商业气氛和城市个性,可我们很少去作;三是政府还可以通过信息支持、行政协调等途径提升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鼓励广州商业企业走出去参与更大范围的市场竞争,去各种市场条件下开展商业活动。目前,国内外的知名商业企业纷纷来广州扩张,反之,广州商家却很少走出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广州商家的市场运作能力比较薄弱。
4、加强资本运作,培育一批商业类上市公司
在新经济时代,资本是整个经济的灵魂。广州商业为什么缺少超级大型企业?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善于资本运营,整个经营理念还停留在产品经营时代。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上市公司是各行业最优秀的代表,上市公司的多少也是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城市形象和以及其在全国的行业地位。而且在日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一种产业或企业都必须依托于一定形式的资本运作才能获得真正快速巨大的发展。企业是否上市,并不仅只是“融资”这么简单,而是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系统改善。脱离资本运作纯粹地抓生产或抓商业都是传统旧思维的习惯作法,在现代企业竞争中必然会处于弱势。因此,为了加快广州现代化大商都的建设,政府和企业都有必要大力提升自身的资本运作能力。其基本目标就是挑选各行业的优秀企业上市,培育一批商业类上市公司,借助在在证券市场上市这一途径,系统改造和提升全市商业扩张的平台。
资本运作就是强调以资本的长期增值为目标,以资本项目为经营单位,以兼并收购、市场整合、管理出售等为手段,通过资本的进入、整合、退出等操作方式来维持资本安全和获取资本收益。资本运作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经营模式和思维理念,它将管理、信息、人才等视为长期性资源,将产品、技术等视为创造价值的一种工具和手段,但任何产品和技术都有一定的市场寿命从而不具备长期价值,资本更关注企业的品牌价值和生存发展能力。在这种思维方式下,那些只知道卖产品而不知道如何将产品优势转化品牌优势从而获得较高的资本收益的企业,就不是一个好企业。
广州在资本运作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不注重将有一定品牌基础的行业龙头企业改造上市,对于已经上市的企业也不注意发挥其潜在的市场价值和品牌影响力,任其在市场中默默无闻,浪费上市资源。全国有近100家商业类上市公司,象西单、王府井都已上市,但广州最近才有二家商业类上市公司,而且是在业内并不具备资本形象和影响力的一家。有“食在广州”的广州饮食业居然在资本市场上找不到影子。而上海南京路上就有联华超市、上海一百、时装服份等一批商业类上市公司。在这一方面广州可借鉴上海的经验,通过资本包装推进企业上市然后通过一系列资产重组提高了本地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业绩水平,进而不断地改善和提升这些上市公司的企业形象和综合实力,让它们作为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成长。
为此,广州将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一是组成专门力量研究广州商业的资本运作战略。明确将龙头企业培育与资本运作结合起来。二是五年时间内争取在餐饮业、会展业、娱乐休闲业、商业街、批发市场、物流业、连锁零售业等一系列商贸流通行业的企业中各选择一至二家培育上市,其中争取零售行业争取有三家以上的上市公司,进而形成一个相对庞大的上市公司群体,在全国资本市场上打出广州商业的形象;三是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资产重组和资本重组,将一些优质的商业资源注入到上市公司中,促使其不断做大做强。
5、改善营商环境,留住和吸引国内外企业将总部设立广州,发展“总部经济”。
广州固然具有千年商都优势,但要发挥这些优势则必须具备相应的营商环境,没有一定的环境保障,不仅难以跨国商业企业和国内、省内的大型商业将总部设在广州,而且原来已经进入广州的这些商家总部或总店也会留不住而转移到其它地方。目前,广州商业企业发展规模不大、档次不高,尤其本土商业相对弱小,竞争力不强;现代化中高级批发市场和现代商业业态发展步履蹒跚,与营商环境不尽如人意不无关系。
广州在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第一,政府对商业发展的规划和引导不到位。长期以来,我市商业工作仍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侧重于对市属国有商业企业管理,未能着眼于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一方面,对商贸业发展通盘考虑不够,对商业的投入也不足,扶持力度不够,商贸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呈分散、自发状态。另一方面,统筹协调不够,商业网点建设整体性、前瞻性不强,资源配置和布局不尽合理。一些区域重复投资,竞争激烈,一些区域却缺少引导,鲜见投资。
第二,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有的项目、有的行为没有充分保护营商环境,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市有关部门考虑较多的是开发商利益,对商业企业的利益考虑较少,而不是象上海等城市在进行建设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改善和保护营商环境。例如,中山四路、五路及人民南路沿线经历上千年历史沉积发展起来的具有岭南风情人文景观特色的传统商业带,在拆迁中没有采取相应保护措施而被割裂,失去特色。人民路高架桥在一段时期内缓解了老城区交通阻塞的状况,但直接影响了以南方大厦为核心的传统长堤商业圈的营商氛围,即使是友谊商店这样的实力品牌商家也难以有所作为,知难而退。
第三,交通设施与商业发展不配套,交通管制和商业流通不协调。我市交通运营和交通管制部门缺少为城市商业服务的指导思想,在工作中经常是出于本部门工作方便的考虑,而不是如何有利于繁荣城市商业与便民得民。上下九路步行街实行交通管制后,许多路段和地点不准停车,货车无法在便利地点卸货,商家不得不用人力小推车从一公里外的卸载地点搬运商品到商店。即便如此,有时还遭受执法部门以人力车无照为由罚款处理。站前路的白马、黑马服装城因装卸货不便,生意下滑,许多客商已转到东莞虎门易地经营。沙太路集结了广州众多的货运场,每天有成千上万南来北往的货车装卸配载货物。但禁止货车白天通行后,过去只需一天装卸的货物,现在需要三天才能完成,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企业成本,也阻滞了货物流通。长此以往,广州的集散功能将会减弱。
第四,在整治城市环境过程中,有的不尊重商业规律。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弄巧成拙。如高第街的改造就属于一个典型案例。
第五,一些部门过多地考虑本部门利益而轻视企业利益,例如,国有、外商、私营企业投资兴办货运站场,不管投资多大,管理多规范,不和主管部门合股都很难领到牌照合法经营。
此外,政府部门在管理过程中,行政审批多,企业准入门槛高;二是办事不公开、不透明;三是行政执法不规范,随意性大,以罚代管,执法腐败现象禁而不止。企业税费负担重,企业营商成本高。与其他大城市相比,我市房租、地价、电价、运费等相对较高,各种税费、摊派、检测检验收费也多,企业负担重,经营成本较高,影响了我市营商环境,削弱了竞争力。
为了真正将广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大商都,政府各部门应从战略高度对此加以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和目标计划,树立商都意识,各部门都要为塑造广州商都形象和繁荣商业各尽其责,对于那些违背商业规律和阻碍广州大商都建设的部门计划和规章加以改进、完善甚至清除。从工商部门的名称登记、交警部门的交通管制到城建中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应考虑如何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和发展。应让有关清楚地认识到,正是他们的行动使广州千年商都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并且使一些优势正逐步丧失。
可以考虑,由市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广州连锁经营十多年的发展道路进行集体深刻反思,并结合上海的经验,要求这些部门都认识到大家的工作对广州整个商贸流通业的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因为连锁经营在我市的命运充分反映出我市整体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现代商业业态,如超市、连锁、特许经营等,在国内广州起步最早,第一次全国连锁业发展会议是在广州召开的,但目前发展的速度、规模落后于北京、上海,也落后于深圳。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沿用旧的管理方式来管理现代商业,不适应现代商业业态的发展要求。如连锁业是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对其商品质量的检测,可在总部一次抽检完成,但有关部门习惯于旧的管理模式,依然逐一到各连锁店抽取商品样品检测,工作效率低下不说,还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使企业不胜其烦。目前,连锁业是统一在总部所在地缴税,而分店当地收不到税,当地对连锁店的支持就会大打折扣。而且,连锁店之间的货物转移也视同买卖,需要纳税,这些显然不利于连锁业的发展。相反,上海为了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各部门通力协作,想各种办法为连锁企业排忧解难,从而使之获得快速发展。
本文为文章节选,详细内容请见书《广州流通发展报告(2007-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