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经营的动力系统是由企业价值最大化、地方政府目标函数最大化、物流绩效、物流需求四大要素构成的系统。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经营的动力系统矛盾层次理论,以及相应的提高该系统绩效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零售企业;动力系统;物流绩效
一、我国零售企业(国外零售巨头在我国)跨地区经营的状况分析
(一)国外零售巨头在我国跨地区经营的状况分析 据商业联合会《中国零售业白皮书》披露,近年来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在我国迅速发展,世界前50家大型零售商大多数己在中国“抢滩登陆”,截至目前,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已超过300家,知名的如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日本伊藤洋华堂等零售业巨头,已逐步在我国形成一定网络规模。在进入的外商零售企业中,有大型综合超市(如法国家乐福、美国沃尔玛)、仓储式会员店(如德国麦德龙、荷兰万客隆)、便利店(如日本7-11)、超大型购物中心(如香港特区的新东安百货)、商品批发集散中心(如香港特区的利联仓行)、标准化食品超市(如日本的友谊西友超市)。从1992年流通产业进行对外开放试点以来,外资商业企业经过十多年发展,对中国市场有了较深认识和了解,积聚了发展经验,逐步进入快速扩张阶段,走大规模经营的道路。 目前,我国城市人均GDP已在2000美元左右,北京、上海、深圳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比较适合大型超级市场、便利店及仓储商店等业态的初步发展。以沃尔玛、家乐福为代表的外商在华投资基本上以发展大型超级市场和仓储商店为主,宜家、百安居及欧培德则是投资大型家居建材专业市场的主力军。另外,便利店、折扣店、大型购物中心等业态亦会成为外商企业的投资重点。如日本7-11计划五年内在北京地区开店500家。 (二)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经营的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20年,我国的零售业得到大力发展。由于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的零售业态发展的一般规律存在一定差异,随着中国加入WTO的进程,其跨地区经营表现出极强的中国特色。目前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我国零售业跨地区发展迅猛,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地位迅速提高,但零售业跨地区发展极不均衡。值得关注的上市公司包括:大商股份、第一百货、华联商厦、王府井、友谊股份、华联超市、华联综超、武汉中百等。未上市的如,广百集团,大连大商,农工商等,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2、零售业地区霸主纷纷选择“离场” 从2002年开始,收购已经成为零售业的主题了。这场在大企业和地区性强势企业间刮起的第二轮“圈地运动”,到2003年被演绎至极致——寻找可行的目标、签订兼并合同几乎排满了老板们的日程。然而进入2004年,这一切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例如,2002年,深圳本地著名的民润超市先后将广东民营零售业四大家族(珠海新七星、广州岛内价、佛山真实惠、阳江百惠)收归旗下,加上之后的数起收购,民润超市迅速在2003年上半年跻身中国连锁零售企业30强榜单。这一年,民润在深圳、珠海、广州、佛山等地拥有了150余家连锁超市。但2004年初,这个地区“老大”突然转而将他们的未来寄托于深圳华润。 3、零售优势企业继续增长 在地区霸主纷纷选择“离场”的时候,处于优势地位的几家全国性零售企业依然迅猛急进。例如,2003年9月底,联华超市在石家庄斥资7700万元人民币,收购当地了企业万利福超市。据说此前联华方面还与当地另一零售巨头保龙仓集团密谈了半年之久。不过对于联华来说,这还只是个小动作。联华超市董事长王宗南表示,2004年上半年联华超市通过并购着力在已进入地区深耕密植。下半年,除优势地区华东外,它们将加大在华北、华南,包括西南重点城市的并购。 4、零售业对外开放的进程,对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的发展构成一定冲击。 例如,从普尔斯马特的境遇上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2003年9月底,传出著名零售企业普尔斯马特有可能被台湾统一集团收购。据说这家由美国普尔斯马特集团在中国授牌经营的民营企业,2003年拥有40余家大卖场,一度年销售额高达60亿人民币。但由于供应商追款引发的资金链危机,迅速把这个庞然大物导入摇摇欲坠的险地。这就为统一的跨地区经营创造条件。
二、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经营的动力系统建立
(一)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动机所在 1、中国巨大消费市场的吸引力。 近年来,我国流通产业得到极大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特别是农村人均收入增加,消费市场成长空间极为巨大。根据普华永道全球零售及消费品行业分析报告,我国已成为亚洲零售消费业最具增长潜力的国家。这也正是国外零售商进入我国市场的最主要原因。跨国零售巨头出于全球战略考虑,看好中国潜在的市场空间,纷纷入主中国,实施“圈地运动”。 2、政策放宽是外资大规模进入的催化剂。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政府开始允许在部分城市进行零售业外资进入试点。1999年以后,试点的城市进一步扩展到所有省会城市。2004年4月16日,商务部颁布了《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不仅降低了限制性资格要求和注册资本要求,还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又据《北京市商业利用外资规划2002-2010》,北京市将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企业的市场份额,2005年,北京市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营业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将达到15%,2010年发展到25%;重点领域引进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到2005年将达到15家,2010年不低于30家。由此可见,外资商业在我国较长时间内将拥有较为宽松的投资环境。 3、我国本土商业企业小,商业资本不足,零售业态较为单一,有较大的市场空白是外资进入的又一重要原因。 我国目前的主要零售业以百货业和招商制市场为主,便利店、购物中心等缺乏适度开发。另外,商业功能单一,主要还停留在购物的功能上,缺少相应配套的娱乐休闲功能,真正实现从购物型向体验型转型,还有一大段路要走。外资商业在国内投资往往能获得较高回报。 (二)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经营的动力系统建立 对比国外零售企业跨地区经营的动机,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经营的动力显现出自身特有的特征。主要区别在于:我国零售企业由于加入WTO后与国际零售企业的竞争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零售企业结构的必然调整,形成了业态转型与跨地区发展同步、物流服务延伸与市场地区扩张同步的新特点。就全国范围而言,已有23%的食品杂货的销售从现代零售业态(包括大卖场、大小超市、便利店和百货店)卖出。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零售业唯一不变的恰恰是其动荡多变的兼并和收购,故此,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经营伴随着我国零售业的发展。 1、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跨地区经营。 企业是追求利益的经济主体,对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往往是企业跨地区经营的最重要动力。例如,华润收购深圳万佳、华润参股苏果,完成业内两宗最大的商业收购案;上海联华超市计划5年内将其门店从1921家拓展到8000家;华联超市将把全国划分为6个地区,组建庞大超市群等等。从另一角度,细览世界零售 200 强名录,无一不是以连锁店独霸一方,最小的一家销售额也有 20 多亿美元。要想在中国这个偌大的市场做出点儿名堂并与世界高手一争高低,没有连锁、没有规模恐怕连参赛的资格也没有,更不用谈输赢、论高低了,所以只有在规模中求生存。 2、基于地方政府目标函数最大化的跨地区经营。 国内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任意突破零售开放时间表,擅自扩大开放地区,甚至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给予外来资本超国民待遇,许多好的商业地段被拱手让给外来资本企业,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将原来一些国有商业企业在黄金地段的店铺拆了以后让给外来资本企业。原国家经贸委和新成立的商务部三令五申要求地方政府加紧制定商业网店规划,没有规划的,对于外来资本开店不予批准。但一些地方以种种理由搪塞,甚至干脆地方政府自己就批准了,使中央政府一直强调的商业网店规划成了给外来资本腾网点的规划。广州、上海、南京、深圳等地的繁华商业地段,“外来资本超市”拉走了大批客流。 3、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发展的关键动力在于追求高的物流绩效。 原因:零售企业物流绩效是衡量这个企业跨地区发展距离、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发展能力和发展效益的重要标志。 国内零售企业,最根本的是从自己做起,立足于自己尽快做强做大。竞争是同一个商圈的竞争,是同一个业态在同一地区的单体企业之间的较量。中国的哪一个零售企业要想做到规模上与沃尔玛对抗,那至少是50年以后的事了。所以,从这点来说,竞争的结局不取决于整体规模的大小。国内企业应从一个地区、从一个单店做起,树立起一个在当地能够与外来国际巨头对抗的单体店,那么这个地区就不会被别人占领。况且,从零售行业来说,企业也不需要都达到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巨头那样的规模。一定规模一定效益,适度规模适度效益,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有规模经济。各方面都上不去,做那么大也没有必要,要以物流绩效作为零售企业是否跨地区经营的参照标准。 4、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发展的源动力在于物流需求,表现在: 经济发展本身直接产生物流需求; 物流产业的支柱地位为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发展提供发展方向; 市场环境变化将影响物流需求,包括国际、国内贸易方式的改变和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的经营理念的变化及经营方式的改变等; 各地区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的变化也将影响物流需求; 技术进步诸如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对物流需求的质、量和服务范围均将产生重大影响; 物流服务水平对物流需求也存在刺激或抑制作用。
三、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发展的动力系统的绩效分析
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更多的子系统组成,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发展的动力系统也是这样。零售企业跨地区经营现象矛盾体是一个系统,包括企业价值最大化、地方政府目标函数最大化、物流绩效、物流需求四大要素。联结零售企业跨地区经营现象诸矛盾的枢纽是零售企业,故此该系统呈现出集合性。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零售企业的发展历程,零售企业跨地区经营的动力系统呈现出层次性。最初,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经营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与市场经济的特征相吻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不断引入外来资本发展当地零售企业,这与零售企业的重要经济地位相吻合;第三层次,随着物流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物流绩效被作为零售企业在跨地区经营中考虑的因素,这与零售企业作为重要的、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的物流业地位相吻合;第四层次,随着国家对零售业态的重视,以及零售企业的成熟,物流需求被作为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经营考虑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只有在低层次的矛盾统一后,才会进一步追求较高层次的矛盾,而且低层次的矛盾统一的程度越高,对高层次矛盾的追求就越强烈。
四、提高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经营动力系统绩效的措施与建议
1、我国入世后的零售业竞争对策,决不能采取简单限制外来资本的进入,或是不限制、仅凭企业自然发展的单一思路,应该采取双向推进的策略:一是刺激中国重点零售企业的超速扩张,二是限制外国零售企业在中国的过度发展。两方面同等重要,必须双管齐下同时采用才能显效。仅凭本地区零售企业自身的力量竞争与发展,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调整政府的相关政策,为本地区零售业发展争取更多的非过度竞争的时间,为外地区零售集团进入和扩张设置最后一道门槛,为本地区零售企业的规模扩张解开政策枷锁。 2、以新的思路规划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发展。其明确表示为:大门要敞开,后门要关死,小门的门槛要提高。这个小门的门槛,那就是由各个城市根据当地购买力、人口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自己的商业规划,明确、具体地提出店铺的数量、大小、位置,用规划来限制中外企业的盲目开店,提高零售企业跨地区经营的绩效。
参考文献: 1.物流前沿,浙江物流网 2.霍佳震,同济大学,《集成化供应链绩效及其评价理论及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