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机械化和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两条支柱,就像人的两条腿,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物流的高效运转。西方国家物流企业完成了机械化之后,迅速步入信息化,并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我国物流企业机械化还刚刚起步,信息化就已经来临,因此,必须超越机械化发展阶段,走机械化与信息化并肩协调发展的跨越式发展道路。跨越式发展的方式是用信息化来改变机械化的发展轨迹。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政府、社会、相关产业、行业协会以及企业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机械化 信息化 现代物流
物流的内含究竟是什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对物流下的定义为:物流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而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过程。[1][P1]这个定义里面其实包含着两层含义:一层是表面的,也就是实物位移的高效运转,形成的实物流;另一层是隐含在实物流背后的控制信息的快速流动,形成的信息流。实物流和信息流是物流的两个主要方面,两者共同实现物流的全过程。从现代物流的角度来讲,实物流主要靠机械化来完成,信息流主要靠信息化来实现。衡量一个物流企业的现代化程度主要是看其机械化与信息化发展的程度。本文笔者试从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浅析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
一、机械化与信息化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机械化是实物位移的非人工化程度,主要体现在物流装备和设施之中;信息化是管理和控制的非人工化程度,主要体现在管理控制设备和网络之中。机械化与信息化看似是“一硬一软”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但其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物流的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最初的机械化主要依靠电磁感应技术,自动化程度并不高。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机械化的装备设施中被嵌入了大量的信息技术,机械化与信息化又迅速融为一体,于是产生了信息化的机械装备。信息化的机械装备和设施既是实物流的载体,同时也是信息流的载体。此时,机械装备设施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机械化靠信息化来驱动;信息化的仪器设备和网络同样也离不开机械化的装备载体,信息化靠机械化来支撑和实现。机械化与信息化的有机融合,促使机械化和信息化同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也就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自动化”。机械化和信息化都是自动化的基础和要素,自动化的核心是机械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一体化。西方物流企业目前普遍应用的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无不是机械化与信息化有效结合的产物,而且这种结合形式还在向更高层次,也就是“智能化”方向发展。
因此,可以说,在现代物流企业中,机械化与信息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说谁主谁次,两者都缺一不可,也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物流的高效运转。这就像人必须用两条腿走路一样,一条腿走路快不了,只有两条腿协作起来,才能实现速度的飞跃。
二、西方物流企业经历了实现机械化之后,迅速向信息化过渡的过程
从物流发展的短期历史来看,机械化与信息化并不是同步的。西方国家物流企业大都经历了首先完成机械化,然后迅速向信息化过渡的过程。
在计算机大规模投入商业应用之前,信息技术还只是应用在军事领域。因此,上世纪中期,物流领域只有机械化的问题,还没有讨论信息化。当时,物流企业把改造装备设施,实现机械化和一定程度上的自动化作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规范物流运作秩序的基本途径。一些大型物流企业成立了自己的装备研究机构,机械化的物流装备不断更新,物流效率和效益也不断提高。比如,从装卸搬运设备的发展来看,起初货物的输送、装卸、管理、控制等主要是通过人工进行的,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开始采用传送带、起重机、叉车、工业运送车等来移动搬运货物。20世纪中期,电磁感应技术大大促进了装卸搬运技术的发展,相继出现了AGV(自动引导搬运机)、自动货架、自动存取机器人、自动识别和分拣等设备,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都大大提高,物流效率也实现了飞跃,可以说,机械化的物流装备实现了物流运作的第一次革命。不过当时的机械化、自动化仅仅是建立在电磁感应技术之上的,是比较低层次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还没有实现信息驱动,或者说计算机控制。
到80年代中后期,信息技术从军事领域迅速扩展到商业领域,美军军事物流技术成果迅速扩展到商业领域。计算机网络技术(internet)、GIS数字地理信息系统、GPS卫星导航系统、数据库技术(Database)、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等尖端科技,得到了大规模商业应用。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自动仓储管理、客户服务管理、信息交换技术、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多种信息技术集成的一体化现代物流管理体系产生,从而使物流管理实现了现代意义上的自动化,进而实现了可视化,彻底改变了物流管理的服务方式。这场技术变革产生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机械化装备的有机结合,改变物流装备的控制模式和发展方向来实现的。例如,叉车在原有形式的基础上加装信息系统,司机可以在屏幕上直接通过无线装置接收指令进行作业;传统的自动引导搬运机嵌入了信息化的驱动、导向和控制系统,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船舶、车辆上加装卫星导航和卫星数据传输系统,实现了物流远程信息化、可视化管理;还有旋转式货架、移动式货架、货物传输、货物分拣等都实现了自动控制,甚至是无人化的作业模式。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自动化的物流机械装备设施以及自动化仓库系统等,都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说,信息技术使物流管理产生了第二次革命,它使物流速度进一步加快,物流效率进一步提高,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的标志。比较典型的是商界巨头沃尔玛,建立了自己独有的卫星资讯处理系统,把其他制造商、物流商融入自己的营运网络,沃尔玛的物流成本仅占其销售成本的2.5%,比其竞争对手低50%,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沃尔玛正成为各国企业,特别是链锁商业企业物流运作和管理的主流模式。[2]
三、我国物流企业必须走机械化与信息化并肩协调发展的道路
(一) 走机械化与信息化并肩协调发展之路是我国物流企业的理性选择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物流概念以后,物流企业在最近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由此而带动的物流机械装备和信息设备的研发和生产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物流技术装备市场目前正呈现出比较繁荣的景象。但总体来讲,无论是现代物流意识,还是物流技术水平、应用范围等,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应该说,我国物流企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是:机械化还远未完成,甚至还是刚刚起步,信息化就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我国物流企业不应遵循西方国家的发展老路,不可能等到完成机械化之后再去实现信息化,必须超越机械化发展阶段,走机械化与信息化并肩协调发展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这种跨越式发展是非常必要,而且完全能够实现的。其一,西方国家成熟的机械装备和信息技术为我国物流企业实施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物流企业完全可以用更廉价、更成熟、更直接的技术装备和系统,在未来几年或者十几年的时间内走完西方物流企业四十到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其二,已有少数物流骨干企业,如宝供物流、联华物流、海尔物流等,在机械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道路上摸索出了一些成熟的经验,我军的军事物流也正在实施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发展模式也值得借鉴;其三,作为落后的一方,我国物流企业只有实施跨越式发展,才能迎头赶上,特别是在当前商业流通领域已经全面开放的形势下,国际物流巨头已相继落户中国,如果国内物流企业现在不迎头赶上,将来就有被吞噬的可能;另外,我国经济处于高速运转的转型期,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租金成本在近年内将会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加速机械化、信息化进程,实现物流现代化,也是降低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效益的必然趋势。
(二) 机械化与信息化脱节是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物流理论、物流市场还处在培育、发展阶段,物流企业的规模和整体实力相对较小,总体上讲,机械化、信息化的应用范围还比较窄,手工操作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在考察、观摩一些物流企业时,发现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在物流意识方面,部分管理人员对机械化、信息化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简单、片面地认为机械化就是装备设施的自动化、信息化就是构建网络管理系统,把机械化与信息化看作两个单纯的问题割裂开来搞建设;由于人力成本不高、技术人才不足,企业对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还不高。二是在机械化与信息化建设上,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各企业的机械装备设施不成体系,难以配套,应用软件也是多种多样,互通性、共融性较差,制约了机械化、信息化协调发展的进程。当然也有一些较好的企业。如,有些以仓储服务为主的企业装备了比较先进的搬运、传送和运输装备,机械化程度比较高;有些以链锁销售或配送为主的企业侧重发展了信息网络,信息化程度比较高;也有少数骨干企业在购进现代化的物流装备设施的同时,也构建了自己的信息系统,取得了比较好的业绩。但总体感觉是:机械化是机械化,信息化是信息化,机械化与信息化没有很好地融合,先进装备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而自动化程度依然不高。
这里反映出的是一个带共性的深层次问题,那就是机械化、信息化还没有实现互通、共融,机械化与信息化发展脱节,因此自动化的功能不能充分体现出来。应该看到,机械化与信息化不是两个可以分割的发展方向,两者只有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物流运转的快捷高效,才能真正实现物流现代化。西方大型物流企业无不是将信息化延伸到每一台机械装备,信息化的末端延伸至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名员工。因此,解决好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问题是当前我国物流业界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这既是一个战略方向问题,也是一个具体的实践问题,需要业界共同努力。
(三) 用信息化来改变机械化的发展轨迹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
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协调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在目前机械化刚刚起步,信息化就已经来临的大环境下,企业的发展不可能把先前的建设推倒重来,也很难拿出一大笔资金去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物流机械装备和管理系统,因此,可行的思路应该是用信息化来改变机械化的发展轨迹,在创新机械化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逐步融入信息化,实现机械化与信息化齐头并进的跨越式发展。
跨越式发展的路该怎么走?笔者认为:就机械化而言,有资金实力的大型骨干企业可以成套引进,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还是应该走以自我改造为主的道路。比如:可以对现有比较先进的装备设施进行信息化改选,嵌入信息化模块,增加标准化信息系统接口,使其融入信息化系统之中,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逐步向可视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具体地讲,可以对搬运装备、传送机械、海陆运输装备等进行功能改造,通过模块嵌入、系统配套、综合集成等方法,实现信息驱动,提高自动化和信息化处理能力。在当前资金有限,研发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对现有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或许是企业可以承受,也有能力完成的。就信息化而言,物流信息系统在我国的应用才刚刚起步,但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与西方国家应该说是基本一致的。对落后者而言,我国企业不可能亦步亦趋地尾随西方国家,而应该站在西方国家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和利用。对于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验证的供应链理论、方法和技术,我国企业不需要再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研究,而是直接拿来使用,当然其具体方案还得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在这方面,海尔趟出了一条可行之路。为了与国际接轨,建立起高效、迅速的现代物流系统,海尔采用了SAP公司的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和BBP系统(原材料网上采购系统),对企业进行流程改造,经过两年的实施,建成了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以全球供应链资源网、全球配送网、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一网三流”[3][P25]的物流信息系统,不仅很好地提高了物流效率,而且将海尔的电子商务平台扩展到包括客户和供应商在内的整个供应链管理,极大地推动了海尔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跨越式发展是企业份内的事情,但并不是企业依靠自身力量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政府、社会、行业以及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
(一) 政府要在产业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
目前国内物流企业数以万计,规模小,底子薄,品牌知名度低,市场过于分散,即使是比较知名的企业,其所占全国市场份额也非常微小,这种规模难以适应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因此,当务之急是扶持一部分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在这方面,政府责无旁贷,而且从其他产业发展的经历来看,在起步初期,政府的作用总是特别重要。2004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现在关键是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行动起来,为加快物流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美国学者波特教授认为:“贫困国家由于缺乏发展完善的产业聚集,在世界市场上只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参与竞争。要超越这一阶段,发展功能完善的产业聚集是必不可少的。” [4]政府是物流产业聚集和繁荣的设计师。政府职能的重点应该是,在物流园区的规划上要能够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要舍得投入。著名港口城市荷兰鹿特丹在寸土如金的情况,拿出100平方公里的沿岸土地,按照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来规划物流园区,物流产业正成为鹿特丹繁荣的动力源。目前我国已有很多省会城市都提出了发展目标,也有了具体规划,如,武汉、广州按照华中、华南地区物流中心的标准来建设物流园区,上海更是按照国际物流中心的标准来定位和规划,但是,光有口号和规划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有具体的行动。 另一方面,政府在产业政策上要鼓励企业的联合和兼并,支持骨干企业组建企业集团,科学整合物流资源,快速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竞争能力,只有规模和实力上去了,才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再者,政府也要转变观念,不能一味地追求招商引资,要把扶持国内企业发展壮大作为政府的第一要务,否则,税收上去了,自己的企业全跨下了,经济上将长期受制于人,物流产业的发展也同样如此。人们不愿看到将来的物流市场全部是跨国物流企业的天下。
(二) 社会要为物流企业的发展输送大批复合型人才
机械化、信息化是以人才为支撑的。我国物流企业目前的现状是,企业管理人员不懂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人员不懂机械装备,操作机械装备的人员处在企业的最低层,难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这种现状正是目前物流企业机械化与信息化脱节的根本原因。近几年,部分高校、职业技术学院已陆续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似乎三五年内就可以解决,但是人才质量问题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教学人员只有纯粹的理论知识,普遍缺乏物流企业管理实践经验,教学脱离实际,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懂信息技术的机械师尤为不足。
应该看到,物流行业真正缺乏的是能够从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人才,懂得信息技术的机械装备操作人才。这两类人才是经济管理、信息技术、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单纯的企业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人才、工程机械人才,均难以担任物流企业机械化、信息化并肩协调发展的重任。因此,有关高校、职业技术学院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必须立足高起点,以充分满足物流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三) 相关产业要为物流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扫清障碍
物流产业的相关产业主要是物流装备生产产业和物流管理软件研发产业,它们都是为物流产业服务的,对物流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物流装备生产企业要解决装备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是物流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社会物流效率的提高。我国物流设施和设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各种货物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物流装备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运输、储存、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导致物流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同时也是装备信息化改造的障碍。[5][P358-359]因此,装备生产企业要在国家的统一规范下着力解决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物流管理软件开发企业要解决信息化标准化不统一的问题。物流管理软件是物流信息化的一个关键要素,其标准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物流信息的传输速度,并且越来越成为影响物流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标准不统一,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不能做到信息资源无障碍传输和直接共享,很大程度地制约了全社会物流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因此,物流管理软件生产企业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作,按照行业规范,解决好信息化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四) 物流行业协会应该在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中主动作为 一个尚未成熟的企业就好像是汪洋商海中的一叶孤舟,驾驭市场风浪的能力非常弱。而行业协会,作为政府职能部门领导下的一级松散组织,虽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业务活动,但是能够在理论上为行业的发展引领航向。 全国性的物流协会可以通过召开学术会议的形式,探讨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为政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提供建议;还可以组织企业之间相互观摩学习,研究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广东商学院2005年11月在广东珠江三角洲联合举办“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与对策研究”,无疑将对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物流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区行业协会可以倡导和协助企业之间建立联盟,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组建共同物流体系,联合开发物流机械装备和管理软件,降低研发成本;在信息化领域,甚至还可以建立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处理联盟中所有企业的物流活动。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规模效益,提高整个联盟的物流效率和竞争能力。
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行业协会发行的各类刊物都在大谈特谈物流信息化,似乎信息化是解决物流企业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其实这是不现实,也不切实际的。在物流企业发展初期,机械化总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首先途径;信息化不单单是网上信息传输和电子商务,更重要的是为机械化、自动化服务。实现自动化是企业发展的目标,但不是能够一步到位的。目前单纯强调信息化或多或少地脱离了企业的实际,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的基本问题。因此,现阶段,物流学术刊物还是应该多谈谈企业的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在企业的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协调发展上多做文章。
(五) 物流企业自身要居安思危,主动进取
国内物流企业要进一步增强现代物流意识,要经常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参与行业的交流活动,学习跨国物流巨头和国内物流骨干企业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着眼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在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核心业务,逐步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力争把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起来,向更高层次发展。条件不成熟时,可以在总体规划内,分步实施,先把核心业务的机械化和信息化建立起来,然后逐步推开。比如,以仓储为主的物流企业,可以先把仓储自动化系统建立起来;以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可以先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建立起来;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则可以先把自动分拣系统建立起来,这些都是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方日报》头版报导,2005年7月13日,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已签约落户广州白云机场,规划占地面积2446亩,总投资约24.46亿元,2008年上半年投入运营,到2010年,估计将为我国经济带来110亿美元的直接产出,2020年将升至630亿美元。[6]可以预料,物流领域的新一轮大规模竞争将由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转移到国内企业与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上来。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环境,国内物流企业一定要有危机感,要居安思危,跨越式发展,切不可等到“狼”进来了,自己还是一群“羊”。 我们相信,只要各方面都积极行动起来,在不远的将来,现代化的物流企业一定能够在国内部分物流骨干企业中迅速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聂军,《物流技术与设备》[M],2004.6,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杨红艳、舒勇进,《建立可视化的物流信息系统》[J],《北方经济》,2005.10 [3] 姚冠新、钱芝网,《物流管理》[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 [4]M.E.Porter.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2:77-90 [5]门峰,《现代物流概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