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批发商构成、批发层次、批发经营、批发商的地位与作用、批发业的内涵界定等几方面对中国批发业与美、日批发业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批发业效率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批发商,批发业,批发经营,批发层次
在美、日两国,批发同样是商品流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功能是购销商品、融通资金、仓储运输等。综合来看,它们的批发(竞争力)效率高于中国批发效率。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批发商构成对比
美、日都很注重多种批发商和批发形式的比例配合和相互联系。在美国,批发业由商业批发、工业批发和经纪人三部分组成。50年代以前,这三者平分秋色。五六十年代以后,工业批发已取代商业批发成为批发业的主要力量。70年代底,工业批发部门的机构和人员占整个批发业的10%和19%,而销售额却占35.9%。到80年代中期,工业批发系统的机构和人员增加了约3个百分点,而销售额却增加了约18个百分点。为了应付工业批发的竞争,商业批发企业走联合化的道路,组建大型批发公司,提高购销效率,扩大资金融通范围,减少批发经营费用,加快商品流转。到80年代底,专业批发商中的批发联合公司,已占商业批发企业总数的65%,营业额的79%。不过,美国始终没有形成集中控制货源、类似我国一级批发站的特大型批发企业。因为批发商品过于集中,少数企业集中控制大量的商品,不利于批发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和分销效率的提高,所以,作为中介商人的经纪人,在美国极为活跃。他们为沟通产销、调节市场、提高流通效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在日本,经纪人的作用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传统的分销体系,已使日本批发商与生产、零售企业之间形成了固定的协作关系,批发商自由选择分销渠道的余地不大。工业批发也是日本大中型工业企业分销商品的主要形式,以九大综合商社为核心的日本特大型批发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日本许多商品的分销,尤其是60%—70%的进出口商品。日本批发企业还组成了一些规模较大的批发商集团或批发中心,使之成为某行业或某地区的重要物流中心。日本目前有160多个规模较大的批发中心。 我国虽有大型和特大型批发公司,但由于它们过去带有很大的行政性和垄断性,背离了现代商品流通规律,所以,其分销效率不如日本大型商社的分销效率高。在工业批发(工业自销)的发展趋势方面,我国与美、日大致相同,而且我国的发展速度还快于美、日。但我国目前工业批发的无序化、不规范性严重,综合营销效率也低于美日企业。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我国流通领域中缺乏必要的经纪人和经纪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商品分销效率。 从批发商的种类看,目前国内批发商的类型大致有三种构成: 一是代理商,专门销售某些制造业产品或品牌商品。这些代理商有的就是制造企业自己开设的各地经营部或专卖店;有的是批发公司,根据是否直接从制造企业取得商品,而分为这些产品的一级、二级…代理商。这类企业的兴旺往往取决于经营产品是否畅销。很大程度上,他们与制造企业已是荣辱与共。 二是商业转制的企业 ,现有批发企业的主力,当数原来计划经济联销网络里的批发站司。一级站解体,原有的二、三级站司的企业还大量存在,大部分还在从事原来行业商品的批发。这些企业或行业合并以增强一点企业的实力,或兼营零售、开超市,以扩大销售面,这些办法都是可取的,而且也不乏成功的例子。 三是“搬砖头”式的企业,这类企业是市场经济初期的产物,以非原商业企业的三产或个体经营的批发公司居多。由于渠道的随机和不规范,这类企业都难以做大规模。 从我国批发业的发展趋势看,一是批发主体多元化,即三大主体,工业企业自行组织的批发业,是市场主体;公有批发企业经过改革、改制、优胜劣汰,仍是市场一支主力;非公有制经济逐步进入批发业,成为主要力量。二是批发载体与批发形式多元化,生产企业通过批发商、代理商与经纪人以及直销,用契约方式进行批发;通过商品批发交易市场;通过网上批发交易;通过展销会批发交易等。
二、批发层次对比
中国和美、日两国商品批发环节有较明显的差异。仅仅从批发层次的数量和批发商的关系来看,日本商品的分销过程,类似于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分销渠道模式,流转层次多,有时甚至要经过七八次批发,商品才能到达零售商手中。据有关数据统计,1985年,日本商品批发总额与零售总额之比为4.21:1,高于中国的2.76:1、美国的1.75:1、原西德的1.84:1和法国的1.24:1。日本有批发商42.7万家,平均每一万人中有36家批发商,美国有批发商38万家,平均每一万人中有15家批发商,日本是美国的2倍多。日本批发层次多,必然使整个分销渠道延长,分销过程复杂,这也使外国产品难以打入日本市场。因为利用日本现有的流通渠道,不仅成本高、流转慢,而且渠道选择本身就十分困难,若想重新建立渠道,则几乎是不可能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批发体制是按一、二、三级批发体系层层批发、顺序流转的原则建立的,这种体制立足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流通模式,效率低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批发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分销效率和经济效益仍很不理想,特别是国有大中型批发企业,它们是难以应对具有遍布世界各地的批发、采购和分销网络的国外批发企业的竞争。同时,现有的国营批发商业逐步萎缩,一二级批发市场已全线崩溃;工业自销的新路尚处于探索之中;多数地区私营个体批发商业还没有形成气候;按照专业化分工、具有核心产业群体支撑的全国性大批发市场,尚未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批发业的开放,将会对我国商业批发领域构成强力冲击。
三、批发经营对比
就有关数据统计,日本中小批发商的平均营业额低于美国批发商平均数,而日本大型批发商的平均营业额又远远超过美国大型批发商平均数。日本进出口业务由大型综合商社经办,中小批发商和零售商直接进口的很少。至于日本当地产品,种类不同,批发形式也不相同。例如,家用电器产品主要由各大厂商自销,而日用消费品则主要由专业批发商分销。在日本,批发商向生产企业进货和向下一个层次批发商、零售商发货,都要报送计划,按季度按月签订合同,按合同执行,以销定进,定期结算。由于实行这种购销制度,批发企业资金周转较快,一年大约周转9-13次,结算资金明显减少,商品库存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其次,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批发企业,都注重为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比如,向生产企业和零售商融通资金,采用试销、代销、赊销、让利等方式,实行少批量进货,减少零售商的资金占用和商品库存,降低成本费用,鼓励多购多销,为零售商提供快捷而频繁的供货服务,等等。 我国的传统批发企业费用水平一直呈上升趋势,销售规模相对缩小,销售利润率逐渐下降;资金投入不足,自有资金少,资金利用率低,资金周转速度逐年减缓,资金利润率普遍下降;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利润率下降,批发企业职工人数与企业营销效率、职工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活劳动耗费与单位劳动量创造的价值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种情形难以应对当代商品分销体系对提升批发业的分销效率的要求。 同时,我国批发业一直得到政府的保护与关照,这是我国批发业的一大特点,加之体制与机制方面的制约,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很弱。目前批发业的经营,特别是生产资料批发业存在的问题是:对批发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位、作用、形态缺少统一认识;批发秩序比较混乱;缺少大批发商;批发技术落后,特别是网上批发交易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等等。现实情况是,虽然当前我国批发市场已初具规模,并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大型批发市场,但我国批发商的市场份额连年减少,经营利润普遍下滑;批发业处于低层次运营,各类批发市场都是实行“业主制”、“摊位制”,交易方式原始,管理粗放,处在较低的发展层面。这种经营方式虽然不乏进货渠道广、品种多、经营灵活、价位较低、紧跟时尚等特点,但是没有走出“地产地销、外产地销”的传统模式。
四、批发商的地位与作用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五六十年代,由于大公司、百货公司、连锁商店和超级市场的勃兴,美日两国曾出现过“批发无用论”,与我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批发业的状况有点类似,后经批发业的改革和调整,其市场地位得到了稳固和发展。原因如下: 在商业发展史上,批发业的出现,正是对商品流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率分销要求的必然结果,是按照平均利润率规律进行的必要社会专业分工,批发商处于生产与生产、生产与销售的中介,直接关系着流通的规模与效率,关系着社会交易成本的水平,关系着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就批发业自身的发展来说,不论取何种形式,不论如何改革,都是商品流通规律的客观需要,否定或弱化批发业的存在,不是商品流通业的进步,而是对商品流通规律的悖反和否定,只能给全社会带来生产和流通秩序的极大混乱。
从以上分析看,批发业的问题仍然是我国商品流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环节,随着流通的扩大,经济的发展,批发业存在的必要性是无可置疑的。批发商承担着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主要任务,它的发育程度成了衡量市场化组织程度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批发商以后的发展方向是批发业本身如何顺应流通发展的形势,充分发挥功能,提高效率,完善服务。
五、批发业的内涵界定
中国传统的批发业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由批发商进行简单的贸易活动,竞争能力较弱,这是很难适应当代商品分销体系对批发业的要求的。尽管近几年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一些企业探索了代理、经销、供销等多种形式,但是从规模和水平上看,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美、日的批发业发展是成熟的,批发与零售之间的分界线比较模糊,批发业已深入到零售领域,来到中国必然带来成熟的多种贸易形式,诸如经营广泛业务的综合批发、品牌专卖的专业批发、总经销或总代理、批发市场或交易所、物流中心等等,这必然要求在当代商品分销体系框架上重新界定传统批发业的内涵。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国批发业要想在外资步步紧逼下获得生存机会,必须从三方面入手,具体体现在: 第一,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城市运输、交通、信息等综合功能,发展现代化大物流,大配送。可利用原来的一级或二级批发站的区域布局优势、设施设备优势,发展批发、加工、运输、代理、配送综合化物流中心;利用现有的冷库、冷藏链搞绿色食品、土特产品、水产品等专业化物流中心;利用现有的仓储运输企业,以零售中小企业为对象,面向社会尝试第三方物流配送。 第二,在充分体现专业化原则的基础上,做好现代批发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从全行业来看,批发业的规模做大,其关键在于流通的扩大,在目前,在于和制造企业的紧密伙伴关系,即得到价格优惠的商品、开拓更广泛的销售渠道。离开这个前提,难以指望批发业的振兴。具体根据批零职能综合化、混合化的特点以及城市商业离心化、商业郊区化的趋势,可选择一批在竞争中涌现出的区域性的大零售业集团,在城乡结合部建设商场与市场结合,专卖、超市与仓储结合,购物与休闲结合,展示与展卖结合,卖场主销与仓储配售、加盟连锁结合的现代化批发商业。 第三,迅速提升批发市场的层次。批发市场应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专业化经营上,扩大品牌的经销、代销比例,清除假冒伪劣,增强信誉度。加速企业内部改造,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使批发市场逐步规范化、现代化。扩大规模,壮大实力,专业批发市场力求做精,综合批发市场力求做大,真正发挥批发市场的集散功能。
参考文献: [1]祝合良.现代商业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志琴.日本批发业的零售支援对中国批发业的启示[J].企业经济,2000(10). [3]李飞.入世对我国批发业的影响及对策[J].北京审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 [4]甘碧群. 宏观市场营销研究[M].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