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东部繁荣、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珠江三角、长江三角的蓬勃发展,西部十二省应该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分步实施,最终实现西部地区的创新发展。西部高科技产业的跨越发展战略是一项跨省区、跨行业的区域科技大创新、产业大对接、信息大流动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西部 高科技产业 跨越发展战略
一、引言
西安、成都、重庆、绵阳、桂林等城市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几个省份。建国以来,在东西南北中的区域发展中,西部地区一直是我国国防科研力量的核心地带,但经济状况、战略地位却无法与科技力量相匹配。从统计数据来看,西部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地位呈下降趋势。
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新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近几年以来,中央陆续提出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发展措施,作为全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地区,西部要有效发挥地区综合优势,加快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形成跨省区、跨行业的区域科技大创新、产业大对接、信息大流动。
二、西部高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九五”以来,我国高科技产业总体上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1995年—2002年,我国高科技产业保持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势头,工业总产值年递增20.47%,是同期全部制造业的平均水平的近2倍,高科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西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1995年—2001年,西部十二省高科技产业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13.9%,低于全国20.47%的平均水平。西部高科技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比重也由1995年的11.15%下降到2001年的8.15%。2001年,东部高科技产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国高技术产业的83.48%、78.87%和82.43%;西部高技术产业完成的仅占全国高技术产业的8.15%、9.42%和6.95%。
2001年西部高科技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为999.45亿元,其中航空航天器制造业161.63亿元、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370.12亿元、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32.90亿元、医药制造业297.38亿元、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57.42亿元,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4.44%、5.36% 、1.50% 、14.57%和8.79%。
西部高科技产业部门的R&D经费支出、劳动生产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西高技术产业部门的R&D经费支出为17.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1.17%,远低于东部的80.14%;西部高科技产业的人均增加值为1.2万元,仅约为东部人均增加值10.24万元的1/8。
作为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西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也不令人满意。1999年我国西部高新区与全国高新区经济状况比较,西部13个高新区,占全国53个高新区总数的24.5%。这13个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占全国高新区的12.2%,工业总产值占全国高新区的12.4%,增加值占全国高新区的14%,工业增加值占全国高新区的13.4%,利税占全国高新区的12.7%,出口创汇占全国高新区的3.9%。技工贸总收入42.7:100、工业总产值43.7:100、增加值49.9:100、工业增加值47.5:100、利税44.7:100、出口创汇13.8:100。规模及经济效益不仅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平均规模及经济效益还未达到中东部高新区50%的水平,尤其是平均出口创汇只有中东部的13.8%。下图是西部与中东部高新区平均规模及经济效益比较图:
2002年,西部13个高新区中只有西安、重庆和成都两个高新区的全年收入在全国的排名位于10名以内,其他高新区都在都相差较远。2002年,西部高新区现营业总收入1849.2亿元, 工业总产值1584.8亿元,工业增加值444.9亿元,净利润115.6亿元,上缴税费93.8亿元,出口创汇17.9亿美元,分别占全国53个高新区总量的12.1%、12.3%、13.5%、14.4%、12.2%和5.4%。以下为西部主要高新区情况说明表:
高新技术开发区 |
企业数 |
总产值(万元) |
总收入(万元) |
出口总额(万美元) |
总收入在全国所占比重 |
西安 |
2092 |
3184296 |
4811659 |
20985 |
3.14% |
重庆 |
595 |
3342048 |
3377984 |
10058 |
2.21% |
成都 |
424 |
22017417 |
2356719 |
24595 |
1.54% |
绵阳 |
82 |
1820784 |
1608957 |
76944 |
1.05% |
昆明 |
155 |
823299 |
1106997 |
12990 |
0.72% |
南宁 |
264 |
783457 |
1131838 |
2330 |
0.73% |
兰州 |
413 |
748413 |
859811 |
1648 |
0.56% |
贵阳 |
74 |
644851 |
584735 |
1499 |
0.57% |
小计 |
4099 |
33364565 |
15838700 |
151049 |
|
全国 |
28338 |
129371015 |
153263685 |
3292207 |
|
数据来源:《2003统计年鉴》
以上数据表明,虽然西部高新区的经济也有较快增长,但与东部和全国水平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而且西部高新技术产业规划趋同现象严重,大都把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作为科技发展的方向,彼此之间缺乏合理的产业分工,导致产业结构雷同,高技术产业关联效应不明显。
三、西部高科技产业跨越发展战略
总的说来,西部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在提高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不如东部明显。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新技术开发运用的研究,其能够产生较大联动效应的前提是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已达到一定门槛高度,具备实现先进技术成果高度利润化的能力。但是在西部地区,除西安、成都、重庆、昆明等一些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之外,大部分地区仍缺乏经济活力,城市综合实力弱,面临相当严重的发展瓶颈。因此,西部应当在有相对优势和战略必争的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科技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科技产业的战略发展。
(一)“错位”经营、与地区优势相结合的高科技产业群
立足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质量和素质,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地区技术、人才、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发展与地区优势相结合的高科技产业,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结合西部的产业特点,着力构筑以下几个优势产业群体:1、电子信息产业。充分利用西部已经形成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重点领域包括信息网络及设备领域、软件开发领域、数字化视听产品领域等。同时要结合地区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2、生物医药行业。结合西部地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及生物技术优势,未来的10年中,继续扶持医药行业,加快其现代化建设。以现有的大型制药企业为中心,建成中国重要的中医药生产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3、先进制造技术。发挥重大设备制造业的基础和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国防军工科研优势,使装备制造业增添新的活力。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实现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面向市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4、新材料领域。充分利用西部在新材料领域中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实施一批产业化示范工程,生产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既能替代进口,又能满足长期内需的新材料和制品,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以高科技武装传统产业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特点决定高科技产业具有特殊的空间指向性,因而对于大多数地区而言,发展高科技产业更多地应是对高科技的应用,即产业发展的重点应在高科技产业链的中下游。以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传统工业振兴的主要途径。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1、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开发新产品。2、改造生产手段,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改进企业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3、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改造传统的管理方式,重组业务流程,加强财务、销售、生产制造和采购等各个生产子系统的协同性,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采用世界先进技术提高生产率和创新能力,并不断在资源管理、物流配送、生产组织、营销和产业联系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传统产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三)以高科技支撑现代服务业
发展现代化服务业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之一。因此,应该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加大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和规划指导的力度,重点开发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公众信息消费的基础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商品化、服务产业化、手段现代化。推进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在金融、农业、制造业、商业、外经贸、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资源与环境、教育、医疗卫生、劳动与社会保障、旅游等各个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0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03.
[2] 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4.
[3] 厉无畏、王振主编:《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 邱成利.西部增值[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5] Poter,M.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6] Belleflamme.P.Picard.P.andThidsse,J.-F. An Economic Theory of Regional Cluster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