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使北京服务产业顺利发展,促进北京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北京在国家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引领作用,研究北京的服务产业定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北京的资源情况和产业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认为北京服务产业发展的重点应为高技术型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以及传统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业、旅游业和文化娱乐业,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服务业;产业定位
200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全国各省、市及地区集中力量,制定下一个五年发展计划以保证经济和社会协调有序发展的关键一年。北京的经济发展历来备受全国关注,在不断的认识、调整和再认识中,北京的产业定位也颇具争议。本文从客观条件出发,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分析北京自身特点和情况,提出当前北京经济转型时期服务产业应该如何定位的问题。
一、 北京资源特点
(一)北京产业发展现状
2004年,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83.3亿元。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2.9亿元,增长1.9%,增幅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10.4亿元,增长16.7%,增幅提高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70亿元,增长11.6%,增幅提高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为2.4:37.6:60。
具体来看,都市农业取得成果。首次评定出30个市级观光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项目近2000项。新建120家标准化生产基地,累计达到800家,通过安全食品认证达标的生产单位超过60%。全市有235家绿色、安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吸纳就业人员比重达27.3%。工业增长结构出现积极变化。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业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7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按现价计算),增幅提高10.6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与信息增长14%,生物医药增长18%,新材料增长40.2%,光机电一体化增长22.6%;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4.7%、8.8%、10.7%和12.6%。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主要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63.9%、16.5%和15.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吸纳就业人员比重达65.5%。2004年第三产业中增加值居前五位的分别是: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598.6亿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317.8亿元,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63.7亿元,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28.4亿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实现增加值214.1亿元。另外,旅游业旅游外汇收入31.7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145亿元。
从外资的产业投向看,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全年第三产业吸收合同外资金额38.7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金额的比重为61.8%。投入较多的行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4年末,在京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研发中心分别达到7家、139家和189家。
因此,从北京产业结构的现状看,第三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它不仅是综合考虑所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也是北京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同时,第三产业也已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力量,这些外资介入较多的领域成为引导服务产业发展的一个风向标。
(二)北京资源优势
1.信息优势
北京的信息优势一方面得自于其政治中心的独特地位。作为我国的首都,集中了全国最高级别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以及众多的外国领使馆。因此,北京成为我国政治、政策和法律信息的发射中心。这些信息,在当今各区域联系日益紧密的开放经济体系中,会对经济产生显著的影响。国内、国际企业可以最快的速度获取这些信息,而保证其时滞最小、还原度最高。也由于其处于监管中心的地位,对于新政策颁布实施,北京是最积极的执行者。
北京的信息优势还来源于北京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由此带来的传媒手段的多样化和高效率。北京市信息化水平始终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数字北京已雏形初现。截至2004年6月30日,北京市每百户拥有计算机70台、电视机148台。固定电话用户710万户、移动电话1199万户。北京市网民总数超过40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北京开设了14大类数字服务项目,包括家政服务、综合修理、医疗保健、文体娱乐、教育培训、咨询服务、餐饮、购物、社会福利等数百项内容。目前,能够提供数字服务的服务商已达到3300多家,覆盖3900多个居委会。
北京各种媒体规模、数量、权威性在全国居于榜首,是全国最主要的信息辐射源和收集点,也是中国同世界交流信息的枢纽。国家级的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掌握着国家宣传战线的喉舌部门,如中央电(视)台,每日都有大量的印刷铅字和电波从北京发往祖国各地。另外,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的传媒形式——网络,在北京也成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并发展迅速。据200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域名的地域分布(不含EDU)北京最多,占全国的33.44%,上海以8.66%居第二,WWW站点的分布,北京同样是最多,占全国20.2%,上海以10.7%居第二。
2.文化科技优势
北京的科技优势,主要来源于文化机构、教育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作为全国的教育文化中心,北京集中了77所高等学府,本专科在校生达到50万人,毕业学生9.96万人。全市共有48所普通高校和115个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全年招收研究生5.6万人,在学研究生达到14.4万人,毕业研究生2.95万人。这些高等教育的人才产出,为北京的科研力量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军。
就科研力量来说,北京开展科技活动的单位4000家,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9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5万人,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86.2%。2004年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300亿元,增长17.1%,R&D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7%。
另外,北京的科技创新和创业条件逐渐改善。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成效显著。2004年末,全市孵化器总数66家,入孵企业约2300家,总孵化面积80多万平方米,建立大学科技园14家。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年末,全市共有科技中介机构5000多家,相关行业协会150余家,各类专业服务中心500多家。专利成果喜人。全年申请专利18402件,比上年增长8.2%;授权专利9005件,增长9.2%。技术交易日趋活跃。全年成交技术合同35549项,合同成交总金额4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60.1%;其中技术交易额387.5亿元,增长71%。北京产权交易所累计挂牌项目2976个,挂牌总金额3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项目成交749个,成交金额77.5亿元。
3.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主要来源于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与长三角经济区的上海相似,北京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近邻四大直辖市之一的天津以及河北省的重要工业城市,从而拥有良好的港口资源和强大的工业实力。如果从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角度来看,这一区域的产业链的延伸发展以及地方协调机制远未建立,若能好好把握住机会,以天津和河北各市县的实力工业产业为基础,北京同样可以引领环渤海地区迅速崛起,真正实现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三足鼎立。因此,从北京的资源优势看,信息优势为北京的公共服务提供了便捷的交互途径,增强了政府的服务职能。文化科技优势为北京的服务产业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打下了基础。区位优势不仅为北京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需求,更加扩展了北京服务产业的空间范围和发展潜力。
(三)北京资源劣势
1.人口众多。人口众多历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北京更是我国人口问题的较为突出的代表。外来人口从流量和存量上都是巨大的,于是僧多粥少,物价水平高于普通城市,住宅价格节节攀升,孩子升学竞争愈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生活成本和居住环境的恶化,不利于留住人才,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不利于吸引投资,以及就业难等等,无一不成为北京经济发展需要斟酌考虑的问题。
2.旧的城市规划。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和系统的研究论证,形成了以旧城为单一中心,以新区包围旧城、同心同轴向外蔓延的摊大饼式格局,造成了北京城市发展的不平衡,甚至产生障碍。如旧城市规划下,对文物古迹城市景观的破坏,城市交通道路拥堵问题难以解决、城市居住环境不合理等。尽管新的城市规划已经完成并付诸实施,但是旧的城市规划的不良影响不会立刻消失,仍会延续较长时间。
3.能源匮乏。北京的能源极为匮乏。2003年,北京总用水量35亿立方米,而总供水量为32.2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水库供水),供需缺口达2.8亿立方米,不得不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超采严重,截止到2004年10月末,北京平原地区地下水平均埋深比2000年末下降了3.7米。而北京用水主要集中于农业和工业,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效率较低,第三产业的用水效率最高。土地资源紧缺与用地效率不高并存,2003年,人均平原土地面积438.8平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平原区中,已利用的土地占91.4%,土地资源可利用空间十分有限。同时,用地效率较低,2003年,城八区地均GDP为21261万元/平方公里,仅为香港的18%,新加坡的11%,急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能源是北京的另一短板,能源大部分依赖从外部调入,2003年,能源调入量占总需求量的87.6%,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2003年,第二产业能源消耗量占总消耗量的55.5%。
4.交通运输能力不足。北京市的交通运输承载能力不足。城市交通上下班高峰期和一些立交桥辅路上经常性的交通堵塞,严重不足的停车设施和落后的交通管理设施,降低了居民以及游客对北京这座大都市的服务满意度,对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城际运输上,北京既不是郑州那样的全国交通枢纽,也不具备海上运输优势,物流成本较高。
因此,从北京的资源劣势的整体上看,北京缺乏发展工业的先天条件,农业发展也倍受限制。北京应该发展的产业应具有污染小、能源消耗低、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特点,对此,服务业当推首位。
(四)北京机遇
1.2008奥运的举办
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成为北京未来几年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对北京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服务业和科技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从外部环境看,北京市政府计划在几年内投入1800亿元来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环境治理,大力解决供水、排污、能源供应、通信等方面的问题。更把发展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系统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包括修建地铁、轻轨、高速公路、机场等,便于快速分流奥运客源,形成强大的网络化大交通体系。
从内部配备来看,从赛场的计时、计分设备到面向世界的电视转播,都需要先进的通信技术加以支持,这对北京的通信、信息服务业提出了挑战。北京可以依靠自身的科技研发优势及教育优势来加强基础学科研究,培养信息技术人才,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供深度加工的精品信息,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内容,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服务业务,构建以新型宽带技术(宽带IP)为核心的开放式电信网络,研究开发面向知识服务的各种信息技术。
为适应奥运会参与者和旅游者的需求,北京将加大力度兴建各种酒店、住宿设施和商务活动设施,推动酒店业的发展。餐饮业方面,借“人文奥运”的理念,推广有北京特色的餐饮业,使其品牌化、连锁化、国际化。
2.国际产业的转移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国际转移方兴未艾,服务业的国际转移也纷至沓来。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为北京面向世界、沟通世界的重要桥梁。
服务业国际转移表现为下述三个层面:一是项目外包,即企业把非核心辅助型业务委托给国外其它公司;二是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即跨国公司将一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三是一些与跨国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服务企业,如物流、咨询、信息服务企业,为了给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开展业务提供配套服务而将服务业进行国际转移,或者是服务企业为了开拓东道国市场和开展国际服务贸易而进行服务业国际转移。对于东道国而言,第二和第三层面的服务业国际转移都表现为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
3.区域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中观层面的经济发展,已经由一个省市或者国家扩大到区域的发展。从一个国家内部的角度来说,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劣势,联合周边城市,资源互补,才是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不二之选。我国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模范当推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辐射三个副省级城市、11个地级市以及多个县级城市,极大地带动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产业的布局。北京作为首都圈的中心,扩展到京津冀甚至环渤海地区,正可以扬长避短,发挥区位优势,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改善产业布局。
因此,从机遇看,奥运除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外,更重要的是对北京多方面服务的要求。在发展中国家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大潮中,我们也要把握机会,适当地缩短摸索的时间。在区位合作观念下,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展相比,北京更应该走服务产业发展的高端道路。它们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能够以其重要的影响来吸引周边城市在低端产业发展过程中对高端的需求,从而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对接,增强对经济的控制力。
二、 借鉴国际经验 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国际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在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的洗礼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成熟的工业化的大力推动下,20世纪6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其中心城市的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如英国的伦敦,这个欧洲工业革命先驱国家的首都,曾经因为重工业的副作用而城中雾霭朦朦被冠名为“雾都”,如今已经悄然完成了由发展重工业为主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快速转型,不仅成为英国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贸易和保险中心,而且成为世界闻名的文化之都和旅游城市。其中,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伦敦主要的经济支柱,财富创造值仅次于金融服务产业,同时也是第三大就业经济领域,是英国增长最快的产业 。法国的巴黎,是法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其制造业主要集中于北部诸郊区,汽车、电器、化工、医药、食品等产业最为发达。巴黎也是法国的文化和教育事业中心、世界历史名城以及“世界会议城”。
可见,在发达国家首都城市,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加速,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开始下降,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不断下降,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行业,也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具有绝对优势。据统计,1997年东京服务业的比重已达到82.6%,华盛顿为79.8%,纽约为85%,1998年汉城为82.3%,伦敦也超过85%。
(二)知识经济的引领和带动
在世界经济发展浪潮中,第四次浪潮即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正在蓬勃发展。我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尚未完全实现。面对日益紧迫的知识革命,如科学革命、高技术革命、信息革命、学习革命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何去何从?是视信息化的端倪于不顾,只管埋头工业化,还是超越工业化的实际,盲目追求信息化,抑或是脚踏工业化的实际,瞄准信息化的要求,努力追赶知识经济的步伐?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正是我国应对第四次浪潮的一种尝试。即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它旨在承接知识经济的甘霖,尽量缩小与发达国家因信息化而迅速扩大的经济鸿沟,同时,兼顾我国的工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工业建设不可放弃。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和历史原因,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新型工业化道路,或者信息化的建设不可能全国同时进行,这就要考虑地区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程度,以信息中心和发达地区的典型示范,带动和引领其它区域的工业化进程。北京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正是如此。北京作为国家的文化和科技中心,作为国家的信息中心,在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其产业定位既取决于自身的资源特点,也取决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步骤。北京经济转型或产业结构升级的成败优劣及其发展进程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也是世界观察中国经济改革的一扇窗口。
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京的工业发展要选取能够引领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具有信息化特点的,与国际接轨的高附加值产业和高智力密集度的制造业,而与这些产业配套的服务产业便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国家对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
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北京城市性质定位为: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目标是把北京建设成为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政治中心城市,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以及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规划中指出,在第一产业发展上,北京应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加工农业、籽种农业、观光农业、出口农业等;在第二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支持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鼓励发展服装、食品、印刷、包装等都市型工业,限制和转移无资源条件的高消耗、重污染的产业;在第三产业中,重点支持发展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文化、会展、旅游等产业。
根据规划对北京城市功能的定位,北京要发展的服务产业应该充分体现政治中心的监督管理职能,最大效率地利用文化中心的技术和文化资源。规划中重点发展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的部分领域与服务业有密切的关系,支持这部分服务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一、二产业的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三、重点领域定位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第三产业包括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通信业、批发和零售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以及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这些行业有些具有相近的性质,有些是对个别行业的分解,我们按其特点对其归类,认为北京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高技术型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以及传统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业、旅游业以及文化娱乐业。这些产业或行业的主要特点是:
高技术型服务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而分化出来的新型业态。这些新型业态依托互联网和通信技术,注重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从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服务业中增长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这类产业包括基于网络技术的产业形态和基于通信技术的产业形态,如软件服务业、通信服务、信息服务、数字内容等。生产型服务业是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而衍生出的新的服务领域,也被称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它包括研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技术转移与技术交易等。担当了技术创新、创新知识携带和使用的服务作用和功能。这两类服务业对城市的信息化水平、科技资源以及创新能力要求较高。
金融保险业作为北京产业发展的重点,原因在于其对经济的战略性和晴雨表作用。但是,北京发展金融保险业的重点与上海不同,不是要将北京建设成为金融中心,且北京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是要把北京建成对全国金融保险业的监管中心,充分体现政治对经济的有利影响,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
旅游业源于北京丰富的人文资源,城区的皇室文化景观和民俗景观,郊区壮美的人文景观以及远近郊秀丽的自然风光,乃至具有乡野特色的农业观光,都成为北京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资源。同欧洲发达国家的文化古都均以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一样,北京也要发挥文化中心的优势,吸引八方来客,认识北京,了解中国文化,使北京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
文化娱乐业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呈现了更多元化的方向。除了小至探寻皇城根遗俗,大至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文化展览业,娱乐的需求与种类日新月异,如动漫游戏产业,从本质上属于文化娱乐业,但是技术上深深的依托于高技术型服务业,通过网络迅速蔓延,技术含量与发展速度引人注目。
综上所述,北京服务产业应该着重发展的这几个领域,由于现代技术的渗透和信息化,产业和行业发展的边界日益模糊化,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所交叉的,因而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持的关系。与其把它们看作产业链的上下游,不如把它们视为产业集群的成员和伙伴。
四、发展策略
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上述领域对信息、资源、技术以及集群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主要体现在资源的配置效率、技术的附加含量和服务的规模效应上。政府在促进这些领域发展的策略上,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引导为主,以保证北京产业的结构更为优化,发展更为合理。
(一)以科技为手段
科技促进在现代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技术对产业的介入,有力地支撑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催生出更多的业态,使得产业发展形式更加灵活,效益提高。科技促进服务业发展,一方面是技术研发要符合服务业对技术的需求,以需定研;另一方面就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现有技术得到合理配置和集成运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用。
1.完善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北京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政府对服务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不足;科研院所的技术研究与产业需求脱节;许多大型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没有成为创新主体,不能按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和应用;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认识不够,不愿采用新技术等。
要完善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政府应提高对服务业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组织力量,研究服务业中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上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业内外部对科技创新的认识高度,同时做好技术研发的前期软课题研究;二是在服务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制定上,要允许并鼓励科研院所、企业和高校打破壁垒,以多种方式联合,促进研究部门与企业的需求挂钩,增强服务业科技创新动力;三是加大对服务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建立专项基金,并通过适当的评估体系,对基金的投放和使用进行事前评估、过程监督和成果效率的检验,保证科技资金落到实处。
2.加强对重点技术的扶持。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是解决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硬约束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些重点技术有:高技术型服务业中,面向奥运的WLAN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新一代移动通信(3G)服务与宽带应用,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NGN)关键技术;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业中,海量数据信息处理和平台技术,快速原型制作技术(RP),仿真技术,图形工作站(SGI),CAD和CAID技术,项目管理技术、服务流程管理技术;金融保险业中,基于GPRS无线POS系统技术,特征加密技术的研发及应用项目,开发新型防火墙、安全路由器、安全网关、黑客入侵检测软件和系统脆弱性数据软件,与客户交互式通信和沟通渠道的CRM系统推广应用项目,风险评估预警及应急处理技术的研发;会展业中,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电脑多媒体技术;旅游业中,采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对保水文物脱水加固,应用纳米---有机高分子涂层和无机高分子的纳米薄膜,以及古建筑和石质文物的清洗技术,做好对文物古迹的修缮保护工作;文化娱乐业中,基于播存原理的文化网格技术及数字化媒体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项目,广播电视的协同无缝覆盖技术的研发,网络游戏引擎和相关软件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项目,著录标准化技术的研发及应用项目。
政府应该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在这些领域适当增加研发投入。在体制上可利用政府组织的协调能力,与合适的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开发,并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试点,率先推进技术攻关后的应用环节,为技术的大规模认同和应用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二)以平台为途径
以科技为手段促进服务业发展一个重要的障碍,在于缺乏相应的能够连通产业内外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平台,致使多种资源滞留产业内部,不能扩散被社会认知。因此,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就应该在政府的协调和支持下,建立起连通产业内外的综合性市场化服务平台。
建立综合性人才平台。人才是产业发展尤其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中人才结构十分不合理,尤其以软件产业最为突出,高端国际化软件经营人才、高级产品设计专家(架构设计师)和低端技术工人十分缺乏。其他产业也普遍缺乏专业复合型人才和了解国际产业发展的国际型人才。因此,要通过建立北京市综合性人才平台,关注各个产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发布信息,让人才选择和流动更加透明化、公开化。
建立适合高新技术型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各种专业性平台,如建立科技服务平台,发布最新科技成果、申请专利、技术交易、应用收益、孵化器等,推动资源更加市场化。又如组建北京旅游信息平台,将餐饮、住宿、门票、天气、路线、交通等各种旅游信息提供给游客,不仅方便游客查询、选择,而且可以对外宣传北京的旅游资源,提升整体形象。另外,各个平台也都应包括相应的产业统计数据这类非密信息,便于社会资源研究产业动态和发展状况。
(三)以集群为形式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追求规模经济、追求产业链、价值链和空间布局最佳耦合,而自然产生和历史累积的结果。因此,影响产业集群的因素就包括自然资源和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外部性、相关产业的支持、投资驱动以及企业家精神、制度与政府政策等。其中,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尤其受到自然资源和运输成本的影响。服务业的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为各种生产生活而服务的各种产业的集合,对相关产业的依赖性很强。因此,以集群为形式,促进北京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服务业集群业内单个企业获得比较优势,降低交易成本,产生市场集聚效应和市场创新的外溢效应。
在北京现有条件基础上,应重点发展和构建三个特色明显的产业聚集区。以中关村现有IT产业为基础,依托周边高等学府、研究机构,打造北京高技术型服务业产业集群。以金融街为核心,依托良好的位置、较高的外商投资度,打造北京金融保险业产业集群。以CBD丰富的商务资源为核心,打造北京生产型服务业产业集群。在这些现存的功能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优惠政策,促进各个专业功能区的专业实力的增加。同时,利用以上平台,从全局的角度,将各专业功能区的产业链延伸至其他功能区,形成北京服务业发展的联动力量。从而使政府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更大程度地吸引投资,不仅包括北京本地的投资,更将视角放在服务京津冀区域发展上,成为服务环渤海地区以至服务全国经济发展的中枢系统。
总之,上述策略,仅仅是促进北京服务产业发展的宏观基础性策略。在实际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其主要作用在于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结合起来,对产业进行整体上的指导与部门协调,对行业进行分类支持以及引导服务产业中的个体——服务企业向更为优化的发展道路前进。从而使措施更为有效,政策更为灵活,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保证北京服务产业的良好发展能够引领国家新型工业化的浪潮。
参考文献: 1.伍海华、金志国、胡燕京.产业发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5). 2.北京市统计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