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京郊农村消费品现代流通网络已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京郊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在竞争中提高市场集中度和市场绩效;以乡镇为网络主要节点,推动郊区零售网络建设;走综合服务之路,提高企业经营服务的多样化和综合性;加快乡镇一村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城市现代化和城乡协调发展。
关键词:北京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体系
北京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体系是指北京市域内中心城区和新城区以外所有消费品流通组织及设施所构成的网络体系。由于这些组织和设施位于广大乡村地区,且消费品流通在此区域内又以乡镇一村作为层级和梯次运行和集散,因此,将其概括为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体系。
一、京郊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现状
(一)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初步形成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北京郊区农村的消费品流通基本上形成了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三级消费品零售经营和服务网络。
以区县新城为中心的区域性消费品零售体系基本成熟。郊区县的城区已经形成了一批代表本地水平的大型消费品流通企业。确立了在本地市场上的主导地位。郊区80%的消费品流通设施集中在新城。乡镇消费品市场成为郊区消费品流通发展的新热点。随着北京市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乡镇一级的消费品流通发展已经承担起地区性的消费品流通中心的功能。全市农村共有乡镇185个,其中经市政府确定的33个小城镇建设示范区已成为农村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也是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村级便利店零售服务网络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目前,北京郊区农民生活已由过去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商品化、市场化转变。吃、穿、用等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商品90%以上要从消费品市场上购买,对消费品流通服务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强。
(二)流通企业加大了对郊区市场的开发力度
(1)京郊农村市场主体多样化。京郊已经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多元经营主体共同参与的郊区消费品流通的发展局面。(2)市场类型和流通业态逐步完善。大卖场、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进入郊区市场速度加快,大明眼镜、中复、迪信通、吴裕泰茶庄、张一元茶叶公司以及一些品牌服装的专业店、专卖店都在郊区开设了店铺。(3)本土消费品流通龙头企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房山华冠、顺义隆华等郊区连锁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采用直营、加盟等连锁经营方式整合现有资源,解决了农村网点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为北京市建立郊区现代流通网络打下了良好基础,已成为发展乡镇乡村连锁店铺的主力军。
(三)随着郊区现代流通网络的建设和发展,现代流通的作用开始得到发挥
1、现代流通方式带动了郊区消费品流通水平的提升。一是农村流通组织从分散的个体经营为主,向加盟所在地区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连锁企业的方式为主转变,带动了农村消费品流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京郊乡村发展连锁便利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农村消费品流通的物流方式向集约化转变。农村消费品流通的物流方式从分散组织到逐步统一采购、集中配送,对保证商品质量、提高配送的集约化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是农村消费品流通的传统管理方式得到改变。郊区龙头连锁企业中,有的建有自己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有的企业已经采用“租用公共平台软件(ASP模式)”,为今后企业之间的联合采购、商品调剂和促进农产品流通搭建统一的商务平台创造了条件。
2、农村超市、便利店给农民带来实惠。一是由于规模采购,降低进货成本,使农村消费者真正得到实惠。据不完全统计,郊区企业为农村店开发和引进的商品已经达8000多种,乡镇超市经营的商品达到5000种以上,乡村便利店经营的商品也达到了1200种左右。二是由于商品质量可靠,农民的消费安全得到保证。郊区各连锁企业集中采购并配送的粮油、生鲜食品、速冻食品、调味品、酒类、饮料等各类商品占配送总额的80%,不仅降低了商品价格,农民食品消费的安全水平也有所提高。
二、京郊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综合竞争能力较弱,市场集中度较低,流通效率有待提高
1、企业综合竞争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网络迅速扩大,总部管理水平不高,整体运营能力薄弱,企业自身发展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系统建设还较脆弱;二是村镇店铺多为农民以自住房加盟,受到宅基地面积限制。重点地区铺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受到制约;三是区域发展还不平衡,平原区、浅山区网点布局情况较好,山区店铺发展受商品配送线长、物流成本高等因素影响,发展相对迟缓;四是适合农村消费需要的各类商品开发不足,农民日常的生活消费品有效需求还难以得到较好满足。
2、市场集中度低,流通效率有待提高。一方面,10个郊区龙头连锁企业单体的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只有16%左右,销售利润率、人均劳效、地均劳效、资金周转率等指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营销规模、经营网络、盈利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10个郊区龙头连锁企业的本土特色和行政局限明显,产业组织化、现代化水平较低,不利于在市场竞争中与大型品牌连锁企业联合、购并、重组,做大做强。
(二)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不够完善,功能有待发挥
1、网络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郊区的新城与乡镇、乡镇与村的消费品流通发展不够协调。郊区新城消费品流通设施的总量、结构、质量与乡镇、村存在明显差异,一些郊区乡镇、村消费品流通设施相对落后,消费品流通规模偏小、功能不尽完善。
2、乡镇作为网络主要节点不突出。一是乡镇连锁网点建设与乡镇总体规划相脱节,在其中的地位不突出,与流通整体发展水平和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二是乡镇连锁网点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三大功能建设不协调,其中物流、信息流的功能建设大大滞后,直接影响其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3、网络的综合服务功能发挥不够。在京郊流通网络的基本架构中综合服务功能仍然十分薄弱,与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包括农资、药品、图书流通和农副产品流通,以及“农家乐”旅游带动的消费品流通。目前基本上处于分散经营、各成体系的状态,京郊流通网络的综合服务功能有待发挥。
(三)二元商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郊区的消费品流通体系发展相对滞后
北京市在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过程中,城市与郊区都有明显的快速发展。但是,从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和谐社会角度看,城乡的二元结构依然存在,郊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决定的二元商业结构产生的马太效应。对京郊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一方面,城市的消费品流通体系快速发展,甚至出现大型超大型商厦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的问题;另一方面,郊区的消费品流通体系发展缓慢、大大滞后于农村居民和京郊地区的消费需求增长。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消费品流通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近年来,京郊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京郊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在京郊山区,自然村通油路建设和中心乡镇的商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快,直接影响到京郊山区的消费品二级分销配送点的建设,从而使京郊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网络)的辐射能力和服务功能受到影响。第二,在京郊山区。人口少的自然村的农村居民下山并村工作进展缓慢、力度不够,使得半山区的消费品流通设施建设速度延缓。导致京郊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网络)建设的成本增加。
(五)政府管理职能定位缺失,公共财政支出明显不足
第一,消费品流通领域属于竞争性产业,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发展规划、维护竞争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等,由于立法滞后和执法不严,目前还习惯运用一些行政管理(审批)、政策引导(优惠)的传统方式,商业依法行政水平亟待提高。第二,消费品流通领域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主要是公共信息服务和必要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贴息,而不是对流通企业发展提供数额优惠的财政支出,公共财政支出一般不应投到竞争性产业之中。而且它的支出需要经过严格的、公开的审批程序,否则就会背离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
三、京郊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对策
未来几年内,京郊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面临以下形势。
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将长期存在,然而目前乡村与城镇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差距已经较小。因此今后几年乡村与城镇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基本保持同步增长的态势。
由于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房地产业向郊区扩张,产业、城市功能向郊区转移和北京城市辐射功能加强等引起的人口聚集,大量城市人口将逐渐从城区向郊区转移,大量外地务工人员在郊区聚集,成为京郊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的直接服务对象。这也许正是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例升高,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城镇的原因之一。
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要求,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商业发展规划》等提出的具体规划意见,京郊乡镇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不仅将更好地疏通和完善为郊区居民提供消费服务的渠道和载体。更为重要的是,它将同时成为实现城乡协调与融合、城市产业优化与升级、加快服务业发展、产业合理布局和优化城市功能配置的桥梁与纽带,对完成以上总体要求和规划任务也起到推动和催化的作用。
根据以上形势、特点以及京郊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性意见。
(一)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在竞争中提高市场集中度和市场绩效
1、大力培育郊区龙头连锁企业发挥地缘优势做大做强。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包括建设融资担保平台,建设联合采购平台,建设农村商务信息网络平台。
2、积极引导大型品牌连锁企业与郊区龙头连锁企业实现市场上的合作与竞争。要因势利导。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引导大型品牌连锁企业与郊区龙头连锁企业的对接,实现市场上的合作与竞争,全面提升郊区商品流通网络的现代化水平。一方面。将郊区商品流通网络纳入其全国及世界的采购与销售网络之中,实现合作共赢;另一方面,郊区龙头连锁企业要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同大型品牌连锁企业展开差别化竞争,在竞争中发展。
3、进一步破除地域行政局限,在竞争中提高市场集中度和市场绩效。一是要破除区(县)的行政局限,鼓励新的郊区大型连锁企业跨区(县)竞争,不断扩大市场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市场集中度和市场绩效。二是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鼓励本市少数大型连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资本运营和品牌竞争,实现在国内跨地区的连锁经营,提升北京连锁商业企业在全国市场格局中的竞争力。三是引导多种所有制的中小流通企业与大型连锁企业结成新型伙伴关系。通过不同的合约形式,将众多的中小流通企业组织起来,围绕大型连锁企业高效运营,形成以大型连锁企业为中心、大中小流通企业并存的现代郊区商品流通网络。
(二)以乡镇为主要节点,推动郊区零售网络建设
北京是超大型城市,目前北京城市功能核心区和功能拓展区所占面积,分别占北京全市面积的0.56%和7.78%,二者之和也仅占全市面积的8.34%。但北京市虽然建制为市,实际上却是一个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城市体系。北京核心功能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构成该体系的核心,周边十个区县所在地的新城。是围绕核心而星罗棋布的次级城市。
建设和发展北京郊区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应该强调和确立以下认识。
1、应当摆脱将北京远郊区县简单视为农村的狭隘眼界,尤其不应该将区县所在地的新城视为农村地区,而应当把区县经济社会发展视为相对独立的城市经济体系,北京远郊的各个新城应是实现市域流通业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支点。
2、把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联系理解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城城联系,从而突出新城与农村之间的城乡融合,不仅有利于以新城为支点建立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同时有利于中心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更加密切,减少脱节,使城乡流通体系切实得到互动和协调发展。
3、由于北京市域内城乡之间的联系直接表现为新城和农村的联系,所以乡镇就成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空间纽带和节点,成为城市(新城)与村庄之间流通路径的阶梯和集散点。北京郊区消费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有必要在已有成果的前提下,把乡镇作为下一步建设流通网络的重要空间节点。
截至2005年底。北京市域内农村共有185个乡镇,3953个行政村;其中10个远郊区县共有152个乡镇,3482个行政村。而在远郊区县中,有7个区县是山区,这7个区县有107个乡镇,占全市乡镇的57.8%;有2645个行政村,占全市行政村的66.9%。虽然北京是国内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交通十分便利,但由于北京市域十分广阔,在山区、浅山区县中,最远的村庄距区县新城的距离可达100多公里,几近北京和天津这两座现代大都市之间的距离,怀柔区的喇叭沟门乡据怀柔新城也有93公里之遥。而在山区的农村中,村庄的人口规模往往有限,因此,在远离区县新城的农村,在山区农村。乡镇消费品零售网点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位于这些乡镇的消费品零售网点,不仅直接服务于镇上的居民,而且直接服务于镇域内和周边的居民,还为邻近村庄的农家店提供配送服务。
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京郊广阔农村的城市化建设步伐和乡镇、村庄规划建设将进一步加快。从而使原有村庄适当集中紧凑,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小城镇经济区域内适当集中。因此,京郊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不仅要主动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的要求,而且应当通过乡镇零售网点建设,积极引导和推动小城镇建设和村庄规划建设。促进企业的聚集、村庄的合理布局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走综合服务的道路,提高企业经营服务的多样化和综合性
强调乡镇节点的重要性,目的是解决空间布局和梯次发展问题。而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还必须在业态布局、服务领域方面进一步完善和配套。京郊农村地区每个乡镇平均人口两万多人,且绝大多数为农民,辐射半径一二十公里。面对服务需求多样化。服务人口有限且居住分散,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且绝大多数为农民的现实,乡镇零售网点建设走综合服务的道路是现实和积极的选择。
目前,京郊消费品流通网络的基本架构已初步形成,但综合服务体系仍然十分薄弱,与广大京郊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等多种服务需求不相适应。如能以不断完善的流通网络为载体,特别是以乡镇流通网点为依托,扩展服务功能,逐步实现消费品、农资、药品、图书流通等“一网多用”。并开展收购农副产品、搭建综合平台服务,不仅可以使原有的网点增强实力改善经营,还可以满足郊区居民的多种服务需求,培育新的消费需求,创造消费环境,活跃市场,促进经济繁荣,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为此,可选择少量现有流通体系较为完善,基础条件较好,集散作用明显的乡镇,开展零售网点综合服务的试点工作。将农资、药品、图书销售,农副产品收购等服务搭载配套,予以政策支持,摸索经验,推动京郊现代流通网络和服务网络的建设。
(四)加快乡镇一村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城市现代化和城乡协调发展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北京郊区已经成为新居住小区开发的主要地域。随着四环内可供开发土地数量的减少,五环以外的新楼盘成为房地产的市场主角。大量新居住小区和居民社区在乡镇一村区域内形成,对京郊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提供了诱人的发展机遇。
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的服务对象虽然仍以农村居民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服务对象中新居住小区的城镇户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所占比重将不断增大。服务对象的增加和结构的改变,将直接颠覆以往简单视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市场为农村市场的观念,从而促使流通组织积极应对,改变经营项目和结构,完善服务设施,满足居住在乡村的广大居民不断增长和变化的消费需求。
由于新建居住小区和居民社区在乡村的形成和发展,包括村镇的规划建设和人口聚集。尤其是许多新建居住小区动辄上百万平米建筑面积,聚集数万人口,使发展如购物中心、邻里中心、生活服务广场、特色商业街等以居民生活为重点的业态,具备了客观基础,也成为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中刻不容缓予以解决的新课题。
因此,要从城乡融合、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以城市化建设为中心,把上述商业业态和新建流通服务设施与原有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网络融为一体,引导企业开展规模化、综合性经营,通过企业的有效运营,实现北京市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内部的有机联系。
根据北京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北京市广大郊区将着重发展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和都市型农业,同时由于产业布局调整,也将迎来现代制造业、会展、物流业等发展和一批专业集聚区形成的机遇。这些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的安排,带动了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体系规模化、综合性、品牌化的发展。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应以这些重大项目为依托,引导流通企业建设和形成与其综合配套的流通服务中心,提供相应的生活和商务服务。不仅使流通体系得到开拓和发展。而且为郊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所以能够成为现阶段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招活棋,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带动内需和消费,而新农村建设带动内需和消费的主要途径,在于农村流通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因此,要把北京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互动和联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