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商业体制发生巨大变化,逐步形成了商品自由流通、商人(企业和个人)自主经营、商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宏观调控渐趋成熟的基本格局,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1998年,当盖茨的财富火箭般上窜的时候,他每天进帐最多达5000万美元… 就商品来说,从短缺匮乏、凭证限量逐步走向商品丰富、品种繁多。1978年以前,我国商品短缺,国家对工业生产资料以统配部管为主,农副产品以统购派购为主;消费品实行调拨分配,大多凭证定量供应,市场处于全面紧张状态。现在,这些都已成为历史。工农业产品自由流通,90%以上的商品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市场机制在商品流通领域起决定性作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上世纪70年代的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80年代是彩电、冰箱、洗衣机,90年代是手机、空调、电脑,21世纪已升级为住房、汽车、首饰。
就商人来说,形成了经营主体多元化、以私营个体为主的格局。1978年以前,国有和集体商业企业(包括供销社)独家经营,销售额占全社会销售额的比重达到98%以上。现在,经营主体及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2006年限额以上商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0%,民营企业为80.4%,外资及港澳台企业为9.6%。对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全面推行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个体和私营商业快速发展,中小型零售、中小旅馆、餐饮、修理业、服务业等几乎全由个体和私营企业经营。供销社基本恢复了集体所有制性质,并通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改革。到2007年底,全国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零售商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居民服务业企业11085家,利用外资84.6亿美元。改革前,商业网点少,消费者购物极不方便。现在,商业网点星罗棋布、成线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了舒适便捷的购物环境。
就商品市场来说,现代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1978年以前,我国商品批发体制按行政层次一、二、三级设立批发站,零售企业由地方的专业国营零售公司设立,环节多,流转慢,效益差。上世纪80年代取消了各级商业专业公司,取消了批发零售按“一、二、三、零”封闭式的经营。1992年以后,各地大力发展大宗工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和再生资源回收、文化音像等商品批发市场。加强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城乡零售市场不断发展,零售业态从单一走向多种多样: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大型摩尔(MALL)、邮购、网购以及城乡集市贸易、小商品市场等应有尽有。我国仅用30年便走过了西方国家零售业态的百年发展历程。同时,流通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先进流通经营管理手段得到广泛应用。
就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来说,稳步实行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间接调控。首先,实行以法治商,制定和修订完善了规范商品流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制度,在建立公平、规范、有序、高效的市场环境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其次,注重发挥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通过财政性专项资金以及信贷和税收政策,支持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贸市场改造、社区商业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等,取得了良好效果。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同时,对重要商品如粮食、棉花等,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商品储备制度,保障了国内市场稳定。第三,推进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等改革。粮食部、商业部、物资部以及随后组建的国内贸易部在完成任务后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全国供销社系统也退出了各级政府序列。2003年初组建商务部,打破了长期以来内外贸分割的局面。组建全国性和地方性的行业协会、联合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也对宏观调控起到了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