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是消费本身蕴涵的基本内容。它是以物质消费为依托和前提的。过去人们通常所讲的消费,本意都是指物质消费,而有意无意地将(精神)文化消费排斥在外。以至于对消费的引导在精神文化层次和环节上都较为薄弱,落后于文化消费的实践和文化产业发展。当前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特殊的产业迅速崛起,而文化消费对新的消费方式的形成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文化消费的一般
(一)文化消费的内涵(实质)
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其实质是对社会的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的消耗。同时这种消费(消耗)过程又是精神财富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
文化消费不同于消费文化。消费文化是物质消费文化和精神消费文化的总和,它是受消费者消费心理、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习惯偏好等影响和约束的,是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追求的一种情调和氛围。相比较而言,文化消费是具体的,而消费文化则是笼统的、更多是观念上的并具有消费哲学的意味。
(二)文化消费的范围、内容、形态及层次
文化消费从地域范围讲既包括本地、本民族、本文化体系(如东方文化)的文化产品和劳务,又包括世界范围的、外民族的、他文化体系(如西方文化)的文化产品及劳务。具体内容包括:文化教育、绘画、雕塑、书法、影视、戏剧、音乐、舞蹈、杂技及手工艺品,以及烹饪、中医保健、文物、出版、音像、休闲、娱乐等,广义的还包括健身、体育表演和赛事观赏等。文化消费的形态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物质形态和劳务形态。前者如音像制品、文化用品(如“文房四宝”、学习用具)及娱乐设施等;后者如杂技表演、音乐演奏、综合文艺晚会等。
文化消费是分层次的,这主要是由于文化消费的主体的素质和文化修养不同、价值取向、兴趣爱好及收入水平不是整齐划一所决定的。一般说有普及型或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和提高型或高品位的文化消费;有自娱型的文化消费,也有专业型的文化消费;有基于生存需要的文化消费(如为谋生学习必须的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有基于发展的文化消费(如适应时代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在熟悉或精通有关专门知识的同时学习电脑、外语及驾驶技术等);此外,有消遣型文化消费、娱乐型文化消费、享受型文化消费、社交型文化消费、发展型文化消费和智力型文化消费等,这其中消遣型、娱乐型文化消费属较低层次,享受型、社交型、发展型和智力型文化消费属较高层次。
(三)文化消费的特点
第一、文化消费与经济发展、与物质生活和物质消费密切相连,并有某种递进关系,即以经济的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前提。在饥寒消费阶段,一般谈不上文化消费或者受到极大的局限,在这个阶段上只有文化需求。只是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文化消费的巨大需求才不断地得到多方面的满足,文化消费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才不断地得到多方面的满足,文化消费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才越来重要,文化消费的比重才日趋增大。第二、文化消费与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及兴趣爱好联系紧密,并与之发生多重的相互影响关系。第三、文化消费具有习惯性、继承性的特点,它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第四、文化消费(需求)的弹性大、消费空间和容量巨大。第五、文化消费具有某种“模糊性”,表现为“提供”和“享受”有时不可分,“继承”和“创造”不可分;有些内容的文化消费(如大学的专业教育)的结果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在短期内不易显见等等。
二、文化消费的功能、条件及其引导
(一)文化消费的功能
第一、启蒙和教化功能。通过不同时代不同方式和层次的文化消费,可以程度不同地使人们摆脱和消除原始蒙昧状态,接受起码的历史文化和近代、现代文明及外来文化的教化,使人类的繁衍优于世间的其它任何物种。第二、社交和繁荣创作的功能。文化消费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相互了解。我国古时就有“以诗(文)会友”、“以书(画)会友”之说。现如今的各种“笔会”、“画展”、“影展”更是主创人员、同行及爱好者之间彼此交流、增进了解,共同探讨、切磋技艺,推进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且,唯有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才是繁荣文化艺术创作的第一推动力。第三、享受和愉悦身心功能。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或文艺演出,使消费者得到精神享受和愉悦,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陶冶情操,升华审美意识。第四、益智和发展个性功能。通过文化消费,可以造就高素质的人才,使消费者的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系统掌握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个性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从而符合信息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第五、促进社会和谐功能。通过文化消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健康、文明、有益的消费,反对低级、庸谷、愚昧和颓废的消费,逐步形成全社会和谐向上的、文明进步的氛围。第六、扩展消费和启动市场功能。文化消费是消费结构优化、消费水平提高的标志,是消费趋势发展的必然。文化消费将使消费领域进一步扩展,并通过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技能,引起越来越强烈的新的消费需求。如只有消费者具备相当的专业音乐知识才可能买“发烧音响”,只有具备相当的电脑知识才可能产生对电脑的需求,而这些都离不开教育培训即文化消费。因此,文化消费有利于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对经济运行具有启动和推进作用。
总之,文化消费对个体消费者意味着精神享受、文化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对社会意味着文明、进步与和谐。
(二)文化消费的条件
一般地讲,文化消费在宏观上离不开科技进步、教育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对高素质消费者的要求,离不开社会文化消费设施的建设;在微观上则是消费者对文化消费支出的迅速增加。
进一步分析,文化消费的基本条件有四个:一是收入。指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要超过生活基本点,要有用于文化消费的“闲钱”;二是时间,即消费者要有用于文化消费的时间。就这方面而言,随着我国劳动制度的改革、“双休日”的普遍实行,某些工作岗位休“年假”、“教学假”的实施及家务劳动社会化的进程,人们的“闲暇时间”会越来越多,从而为进行文化消费在时间上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三是市场。这里主要指市场发育度和规范化程度。两者是密切联系的不同概念。市场发育度指市场处于发育过程的何种阶段和状态,是初始阶段还是快速增长阶段还是较为成熟阶段。供与求双方各自的状态——供的方面是粗放还是集约状态,是否对需求有良好的导向而不是“媚俗”或“媚财”;需求方面是理性状态还是盲目冲动状态(如攀比或追逐时髦)。市场规范化程度,是指市场的供方是有序还是无序状态,竞争和发展的手段是否正当和公平,是否杜绝了欺诈和误导行为;需求方面即需求的内容是否健康而非病态。四是文化产业的充分而迅速的发展和崛起。在数量上、层次(或不同层面)上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方面需求。这四个条件的不断完善是文化消费持久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文化消费的引导
文化消费引导这一问题的提出,是源于近年我国文化消费出现的种种偏差和不良现象。
近年来,摆脱贫困、解决了温饱问题的我国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在短期内迅速而强烈地释放。相应的文化消费支出在消费者全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据北京市统计,1996年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为11%,仅次于吃、用两项,居第三位。文化消费的扩展,增进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振奋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提高了消费者作为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基本素质。高品位的文化“精品”倍受欢迎,室内音乐从低谷迅速走向颠峰,各种文化“热”经久不衰。
与此同时,文化消费中也存在不良现象。一是文化消费内部结构出现失衡。不少消费者热衷于消遣性、娱乐性消费,而忽视智力性、发展性消费。有的消费者去卡拉OK厅或夜总会一掷千金,在所不惜,而购买书刊则很少。热衷于低层次、带有炫耀摆阔性的文化消费,而不愿或没有能力欣赏高雅艺术、严肃音乐或高品位的文艺作品。二是不良文化消费倾向出现并有蔓延之势。在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笃信者不能自拔,求神问卜、修庙造坟,“白色消费”大行其道;在城市,中学生“追星”到了痴迷甚至疯狂的地步,各种追求刺激的“灰色消费”、“黄色消费”以及旧中国泛滥成灾、新中国曾绝迹的社会丑恶现象(嫖娼、设赌等)重新抬头。三是文化消费领域中,平庸之作甚至格调低下的作品充斥人们生活,而内容健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精品”数量较少,远不能满足各个层次消费者的需要,甚至文化产品中“非文化”、“反文化”的现象并不鲜见。四是文化工作者队伍中出现少数“害群之马”。表现为盗版书刊、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及光盘等猖獗且屡禁不止;新闻广播领域“有偿新闻”比比皆是;不正当的“金钱交易”渗透文化艺术的创作、演出、评比、颁奖等各个环节;少数人缺乏社会责任感,于是就有“玩”艺术、“玩”影视、“玩”导演俗人怪事等;个别文化工作者不能自律,“架子”和“脾气”忒大(动辄骂人、打人、砸东西),且缺乏从业的起码素质和敬业精神——不识五线谱的可以当“歌星”,不懂历史的人大演历史人物;拿“装傻充愣”当幽默;文艺创作凭空杜撰、胡编乱造、移花接木之风盛行;这是近年文化消费不景气、影响文化消费健康发展主要原因。
上述种种情况说明文化消费引导迫在眉睫。不从理性的角度加以引导,不从社会管理措施上加以整顿直至取缔,就会污染社会风气,毒害青少年,使民族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严重倾斜。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文化消费引导的重点。当前一是引导青年人的文化消费。青年是社会消费群体中最活跃、最易变和充满躁动的一支消费生力军。他们的积极参与或退出,可迅速形成诸多文化消费领域的火爆或衰退。当前青年消费中,既有接受新事物快,对新的消费方式反应敏感、求新求变意识强,表现个性、注重发展和提高的方面,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如中学生中的“追星”热,大学生中的从众消费、攀比消费、炫耀性消费、“喜庆消费”、“恋爱消费”,以及文化消费中的过分虚荣和浮华躁动等。不加以正确引导而任其蔓延,将对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引导农民的文化消费,使农民从文化消费中摆脱愚昧、扫除文盲,增加文化科学知识和提高实用生产技能。在这方面,目前全国范围开展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引导农民走向富裕、健康和文明方面收到良好效果。三是文艺和文化工作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先“正己”,再“律人”(教育和引导他人)。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要敬业、要“投入”,更要克服浮躁,纠正“媚俗”的“反文化”倾向。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从多层次的改革实践中汲取营养和获得创作的不尽源泉。四是文化消费的引导要靠多出“精品”。精品对弘扬“主旋律”,纠正不良文化倾向,教育人、启发人、鼓舞人有不可估量和替代作用。
文化消费的引导的内容。总的讲,要根据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趋势及消费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具体内容包括:
首先,文化消费引导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文化消费、物质消费与“物欲”。“物欲”与正常的物质消费,与正常的需求是明显区别的。它使人们过于迷恋对物质的享受和崇拜,根本忽视自身的精神需要和道德完善,“拜金主义”和吃喝玩乐之风盛行就是例证;它强调占有和索取,必然使人变得贪婪,导致轻视伦理和道义,带来社会责任感的淡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它还引起社会的“浮躁病”,导致人们所喜欢、所认同的不是高雅和精致,而是寻求粗俗、放荡、刺激和潇洒。因此,这也成为文化消费引导的首要内容。
其次,要根据文化消费的独特性进行科学引导。如适应人们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推出不同侧重内容的“家庭书架”;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出各种电视专题片,介绍华夏历史和文化以及当代科技的最新发展;结合重要节日,宣传中国的世界的文化名人及其功绩;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娱乐活动:全面落实并启动“‘五个一’工程”。最后,对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勤奋工作、努力钻研、爱岗敬业、乐于助人、默默奉献、尊老爱幼、扶弱济贫、见义勇为的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予以正面宣传和褒扬,并用文化的、艺术的各种形式加以概括和表现。使“主旋律”得到弘扬,社会风气得以净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改善,新的道德标准和社会价值取向得以重新确立。
文化消费引导的体系和系统措施。主要包括消费政策、消费教育和消费示范。对此,本文不再展开作进一步的阐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