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第三产业发展与城乡协调理论出发,运用重庆1978-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重庆第三产业发展对城乡协调的影响出现扭曲效应。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不协调和城乡就业增长差距受第三产业比重与就业比重影响显著,指标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但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长期系统影响,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 关键词:第三产业发展;城乡协调;协整分析
重庆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人均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三农”问题较为严重,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经济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城乡发展不协调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大障碍。长期以来,我国在重东部、轻西部,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第三产业的赶超战略指导下,城乡差距日益加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乡镇企业、城镇化(城市化)等旨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的城乡协调亦失效。第三产业发展和城乡协调已经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城乡协调更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研究重庆第三产业发展对促进城乡协调的影响作用有重要意义。 一、指标说明与统计方法 本文指标包括第三产业发展指标和城乡协调的衡量指标。第三产业发展指标包括:(1)第三产业产值比重GT,用以反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第三产业就业比重LT,用以反映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3)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增长率PT(以前一年为基期计算得到),用以反映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及人均占有量。上述三项指标变动越大表明第三产业发展程度越高。根据前人的研究结论,本着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四类能较全面反映城乡协调的指标计算得到11项城乡相对指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城乡人民币储蓄存款比、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指数比、城乡居民人居消费水平比、城乡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城乡居民平均每百户年底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比、城乡电话用户比、城乡恩格尔系数比、城乡人均居住面积比、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城乡就业比。通过主成分方法分析及同类指标筛选得出对于公因子协调城乡解释程度较高的四个指标,以反映城乡协调程度。因此本文采用的城乡协调发展指标包括:(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PI(其中城镇为可支配收入,农村为纯收入),反映城乡收入协调程度;(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PS,反映城乡消费协调程度;(3)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FAI,通过城乡投资差异反映资源配置对城乡协调的影响;(4)城乡就业增长率比LCX,反映城乡就业发展协调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几项指标均为大于0小于1的比值,文中所涉及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
协整理论从经济变量的数据中所显示的关系出发,研究确定模型中包含的变量和变量是否具有长期均衡稳定关系。协整的经济意义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虽然它们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如果它们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的基本思想为:如果X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那么X的变化就应发生在Y变化之前。即主要依据:对于两个经济变量X、Y,如果X是Y变化的原因,则X有助于Y预测精度的改善,即在Y关于Y滞后值的回归中,增加X的滞后值作为独立的解释变量,应该显著增加回归的解释能力,则称X是Y的Granger原因。此时X的滞后期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 二、 实证结果及解释 (一) 协整分析 ADF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的水平值均存在单位根,而一阶差分值都可以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所以可以判定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即为(I1)的,符合协整分析条件,滞后期遵循AIC准则。 通过Eviews6.0运行结果显示,城乡协调四个指标与第三产业发展整体不存在显著的多变量协整关系。而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PI、PS与LT,FAI与GT、LT,LCX与GT、LT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及残差平稳性检验如下。 (1)PI=0.435120-0.712453LT+e1(1) 16.3215*** -6.3548*** (2)PS=0.452641-0.612041LT+e2(2) 24.14512*** -8.64152*** (3)FAI=0.543651-0.754612GT+e3 (3) 9.451781*** -3.845713*** (4)FAI=0.531456-0.978412LT+e4 (4) 15.145243*** -6.335241*** (5) LCX=1.766030-4.286282GT-e5(5) 4.125436*** -3.598417*** (6)LCX=1.514235-5.612483LT+e6(6) 7.541546*** -4.015231*** 可知协整方程中,(1)、(2)式中LT系数为负并且方程在5%的显著性下通过检验,表明第三产业就业的发展不但没有改善城乡收入和消费协调反而对城乡差距扩大有推动作用。(3)、(4)式中GT、LT系数为负并且方程在1%的显著性下通过检验,表明第三产业比重和就业比重的提高对于城乡投资协调有加剧差距的影响。同样在(5)、(6)式中GT、LT对LCX的影响系数为负并且方程在1%的显著性下通过检验,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扩大城乡就业增长率差异的影响。六个协整关系系数均为负,显示了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对城乡协调发展的扭曲影响。
(二) 误差修正模型(ECM) 根据Granger定理,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之间一定存在误差修正模型。通过建立上述六个方程的误差修正模型(ECM)来检验他们的短期波动。结果显示,上述六个协整方程的误差修正模型均通不过10%的显著性检验,EC(-1)系数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各指标间均只存在长期的影响关系,短期却不明显,而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 (三)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分析显示,PI、PS与LT,FAI与GT、LT,LCX与GT、LT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为此我们进一步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Granger检验结果显示如下: 结果显示:LT是PI的Granger原因,GT是FAI的Granger原因,LT与FAI互为因果,GT与LCX互为因果,LT是LCX的Granger原因。 三、结论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对于城乡协调产生了扭曲的影响,不仅没有促进城乡协调反而对城乡协调程度的下降有推动作用。而第三产业对于城乡协调的影响不受第三产业总量或人均占有量的发展的影响。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对城乡收入扩大起了推动作用且前者是后者的Granger原因。究其原因,重庆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存在制度上的偏离,更多是为城镇居民服务,由于受到多种限制因素的影响,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受到限制,农村居民没有得到第三产业发展的实惠,农民从事的第三产业更是低附加值的收入增长缓慢,很多服务业农村居民无法承受消费,因此城乡收入、消费差距拉大。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转向发展代表比较优势的轻工业、服务业、金融等行业,重庆市产业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对比较优势的表现能力和判断能力增强,加上市场经济利益规则的影响第三产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就业均趋于投资收益和报酬高的地区和行业,因此没有政策引导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必然落后于城镇增长发展。 四、对策建议 重庆市第三产业的科学发展可以通过下述模式和政策来实现:(1)从空间上,通过政策扶持先形成主导产业达到产业聚集,然后通过区域一体化实现要素的流动,最终形成区域增长带辐射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的提高实现城乡协调。(2)政府主导,在城乡协调不协调严重地区形成第三产业市场主体配置城乡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增加农村人口就业和收入从而缩小差距实现城乡协调。(3)建立第三产业区域联盟实现区域合作,将农村物质和劳动资源纳入产业链条中,从而解决更多的农村投资和就业问题,带动收入和消费的增长实现城乡协调。在实现第三产业科学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相关的农产品运输、农村金融和保险、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等第三产业以及信息业、旅游业、智能服务业等许多新兴服务行业,在加大农村投资增加农村就业的同时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从而缩小与城镇差距实现城乡协调。 参考文献: [1] 曾国平,曹跃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5(2). [2] 曾国平,罗楠,杜兆恩.我国西部银行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度的决定因素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3). [3] 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 (9). [4] 李江帆.第三产业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1,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