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启动国内市场需求已成为我国政府及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深入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及消费结构特点,对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正是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特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因素进行梳理和提炼,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至今,制度转型、经济发展以及市场开放这三股外在力量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分为两个明显的时间阶段,即1979-1989年和1990-2007年两个阶段。本文对消费需求的分析时间界定在较近的1990-2007年。
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变动特点 1.城乡居民现期收入增加与消费需求变动特点 (1)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现状。凯恩斯“绝对收入假定”认为,消费者的现期消费主要取决于现期净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也在增加。对中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数据对比后可以很直观地看出,1990-2007年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一直呈现同向上升态势(见图1和图2)。
(2)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由凯恩斯“绝对收入假定”建立模型:
根据式(2),利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人均纯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数据,对1990-2007年间城乡居民消费对现期收入影响分别作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当期消费主要取决于当期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77和0.88。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表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将当期增加收入的更大比例用于消费支出。 因此,1990-2007年间对中国城乡消费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现期收入,现期收入的增加使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在提高。
2.收入不确定性的增强与消费需求变动特点 持久收入消费理论认为,居民收入按其稳定性可以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两者对消费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稳定的收入增长会形成可靠的收入预期,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反之,会降低居民的消费倾向。
(1)收入不确定性对降低消费的经验数据分析。1990年以后城镇居民面对的环境不确定增大。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福利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入,原先由国家或集体负担的费用逐步转为个人负担或个人、集体与国家共同负担;而与此同时,社会保障资金积累规模与资金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有些保障措施还难以落到实处。与城镇居民相比,广大农村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程度更低。面对这样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对于自己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增加,倾向于增加储蓄以应付未来的不确定性支付。城乡居民持有的银行存款数额逐年攀升,特别是定期存款数额远高于活期存款(见图3和图4)。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与消费需求变动特点 消费倾向反映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欲望,绝对收入假说认为,收入差距(以基尼系数表示)与消费倾向成反比关系。当基尼系数较大时,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这将使消费倾向下降,进而使社会消费需求欲望下降。因此,如果收入分配更加平等,则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反之,收入分配差距越大,社会的消费倾向就越低。1990-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以下特点:
(1)城乡居民之间绝对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0-1994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到1994年差距达到最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86倍。其后绝对差距开始有所缩小,到1998年降至2.51倍,但从1999年开始城乡收入差距倍数又开始扩大,至2007年达到3.33(见图5)。
(2)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首先,城镇基尼系数由1990年的0.23上升至2007年的0.35,这主要是因为经济体制向纵深推进,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兼并破产速度加快,在短期内造成失业率的进一步上升的原因。其次,农村基尼系数在1990-2007年基本呈一直扩大趋势,由1990年的0.32上升至2007年的0.3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激励机制的改变和制度约束的松动,导致农民收入多元化,致使农户阶层化趋向日益明显(见图6)。
根据式(4),利用城乡居民消费资料和城乡居民基尼系数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结果表明:(1)基尼系数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成负相关关系,即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平均消费倾向越低。(2)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对消费的弹性系数(0.58)高于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对消费的弹性系数(0.35)。说明农村居民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造成消费倾向下降程度大于城镇居民。可以明确得出,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倾向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从1990-2007年城乡居民消费欲望在下降。
综上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一直在增加,消费能力在持续提高,但与此同时由于收入差距的加大,降低了平均和边际消费倾向,抑制了消费欲望,再加上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的强烈反应,又减少了消费支出量。
二、城乡居民商品消费结构变动特点分析 根据1990-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分别从食品、衣着、文教娱乐、家庭设备、居住、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消费支出7个方面来分析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特点。数据全部使用现价,未按价格消费指数进行调整。
1.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构成因素比重变化特点 1990-1992年,各种消费构成因素大小依次为:食品、居住、衣着、文教娱乐、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其中,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构成比例最大的依次是食品与居住,但二者均呈现下降趋势。衣着支出占总支出的第三位。这一时期文教娱乐支出增长较快,超过家庭设备支出上升到第四位,家庭设备排在第五位,但比重全部呈现下降态势。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虽然排在第六、七位,但比重均呈上升态势。
1993-1999年,各种消费构成因素大小依次为:食品、居住、文教娱乐、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其中,支出最大的仍是食品,但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其次是居住支出,文教娱乐支出超过了衣着支出,上升到第三位,衣着支出下降到第四位,并且所占比重呈下降态势。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支出排序同1990-1992年一样,没有变化。但是家庭设备比重支出呈下降态势,而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支出呈上升态势。
2000-2007年,各种消费构成因素大小依次为:食品、居住、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其中,支出最大的依然是食品,恩格尔系数继续保持下降。其次是居住支出,说明除了食品以外,建房往往是农户最愿意支付的消费点。文教娱乐支出继续保持第三位,说明发展性、享受性消费在农民消费中已经有了一席之地。交通通讯支出由末位跃居第四位,增长势头仍很强劲,从趋势上看,这方面的消费需求将会持续旺盛。医疗保健支出上升到第五位,所占比重仍在不断上升。衣着支出下降到第六位,并且消费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家庭设备支出比重下降到末位,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上升和下降趋势。
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构成因素比重变化特点 1990-1997年,各种消费比重大小依次为:食品、衣着、文教娱乐、家庭设备、居住、交通通讯、医疗保健。首要支出是食品和衣着;而娱乐教育文化及设备服务排在第二三、第四位,表明城镇居民注重自身及子女的文化教育,以及家庭生活条件。居住、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排在第五、六、七位,从时间序列看,其比重均呈上升态势。
1998-2002年,各种消费比重大小依次变为:食品、文教娱乐、居住、交通通讯、衣着、医疗保健、家庭设备。首要支出仍为食品,但比重持续降低。2002年恩格尔系数为0.377%,表明中国城镇居民已开始步入小康水平;娱乐教育文化支出上升到第二位,表明城镇居民对精神生活要求提高,对自身及子女的文化教育愈加重视;居住支出上升到第三位,并且增长较快;交通通讯上升到第四位,并且所占比重仍在不断上升。从趋势上看,这方面的消费需求将会持续旺盛;衣着支出下降到第五位,并且所占比重仍在不断下降;医疗保健由第七位上升到第六位,所占比重仍在不断上升;家庭设备消费支出下降到第七位,并且所占比重仍呈下降趋势。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的支出主要以更新换代为主。因而消费支出增加不大。
2003年至今,各种构成因素比重大小依次变为:食品、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居住、衣着、医疗保健、家庭设备。首要支出仍为食品,但所占比重继续持续降低;交通通讯超过居住上升到第三位,居住为第四位。随着社会高度信息化,信息需求膨胀成为消费主流。私人汽车和住房明显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未来经济拉动点。可以预言,交通通讯和居住支出在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还将不断提高;医疗保健虽排在第六位,但所占比重持续快速上升,而随着人们防范疾病的观念转向预防和保健,医疗保健支出比重还将不断提高;家庭设备为第七位,我国城镇居民在对空调、微波炉的需求逐渐降温之后,也会根据发达国家的消费示范效应产生新的更高的消费要求。
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对比 在食品和居住支出比重上,1990-2007年间,农村居民都高于城镇居民,但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一直高于城镇,差距在1993年后拉大,从之前的平均4.5个百分点大幅上升到之后的7.5个百分点。农村和城镇居民在居住方面的支出比重差距一直在缩小,缩小趋势明显。医疗保健支出比重在1990-1995年间,农村居民高于城镇居民,但在1996年后,城镇居民超过了农村居民,并且差距逐渐加大。衣着、家庭设备、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支出比重在1990-2007年间,城镇居民都一直高于农村居民,不过衣着、家庭设备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而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的差距在期间逐渐扩大。
三、城乡居民消费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特点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1.研究结论 (1)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特点。从1990-2007年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一直在增加,即消费能力在持续提高,但由于城乡间和城乡内部,收入不平衡及收入差距的加大,降低了平均和边际消费倾向,抑制了消费欲望,再加上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的强烈反应,减少了消费支出量,特别是制度变革所导致的环境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了低水平的居民消费率和很强的储蓄倾向。
(2)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特点。1990-2007年间,随着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对改善居住条件、注意自身保健、要求交通设施的快速便捷及通讯手段现代化的需求都随之快速增长。不过城乡居民支出结构有很大不同。在食品和居住支出比重上,农村居民都高于城镇居民,而且恩格尔系数差距在拉大。而农村和城镇居民在居住方面的支出比重差距却一直在缩小,缩小趋势明显。医疗保健支出比重在1990-1995年间,农村居民高于城镇居民,但在1996年后,城镇居民超过了农村居民,并且差距逐渐加大。衣着、家庭设备、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支出比重在1990-2007年间,城镇居民都一直高于农村居民,不过衣着、家庭设备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而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的差距在期间逐渐扩大。
2.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特点与消费结构分析,我们认为,当期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相比,城乡居民消费主要取决于持久性收入的变动;收入分配差距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欲望的因素之一,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城乡居民消费倾向越低。目前我国消费结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特征,消费需求变化顺序由农产品食品向日用工业消费品,然后是向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产品过渡。具体而言,表现为新型文化娱乐消费日益成为消费时尚,信息需求膨胀并成为消费主流,健康消费水平的急剧上升,以汽车、住房、耐用品为主的热点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对于城镇居民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根据经济发展和各级财政承受能力,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对于农村居民,要加强农村救济和开发性扶贫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推进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进程。此外要特别重视就业问题,着重加大对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小企业历来是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但目前的银行体制和政策环境不利于小企业融资,小企业还常常面临繁琐和不透明的行政管理以及部分公务人员滥用权力和寻租行为的干扰;同时,缺乏为小企业提供管理、技术、法律、财务等服务和培训的体系,阻碍着小企业素质的提高。因此改善小企业经营环境,是改善就业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二,改善居民对改革的预期,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关键要解决工作、社保、医疗、教育、住房问题,让老百姓解除消费的后顾之忧。首先,要努力开拓就业门路,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持久性收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和下岗职T的再就业。其次,通过稳定就业、提高基本工资标准等措施,提高居民对持久性收入的预期。再次,利用这次扩大内需的机会改善城乡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覆盖率;将廉租房建设作为民生工程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来实施,从而降低人们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降低居民强制性储蓄倾向。
第三,调整产业结构,鼓励、提倡和满足消费升级。首先,通过解放思想,树立服务消费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的观念,鼓励中高收入阶层扩大服务消费。其次,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只要是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消费,就应大力鼓励和提倡。具体而言,一是大力发展教育和创意文化产业,满足新型文化娱乐消费需求。二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尤其是数字内容服务业,满足信息消费需求。三是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保健产业,满足人们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为预防、保健以及治疗与康复相结合的消费需求。四是大力发展汽车、住房等产业,满足人们对汽车、房产及相关服务产品的消费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