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国内许多行业都感受到了压力与挑战,零售商业也不例外。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中国内地的零售市场将在2004年全面对外开放,面对具有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和企业制度优势的外资零售商业企业,我国零售商业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国际竞争和新的挑战。加入WTO到底对我国零售商业有何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
我国市场上中外零售商发展现状
一、我国市场是全世界最有发展潜力的市场
全球零售业排名第三的麦德隆认为:“全世界最好的市场就是中国。”整个中国市场现在正处于成长期,发展潜力巨大,增长速度惊人。我国有13亿多人口,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995—1999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由803元增长到3143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6.5%。全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近3万亿元人民币,持续几年保持10%以上的发展速度。
二、外国零售商纷纷抢滩我国内地零售市场
自1992年7月,国务院首先同意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等6个城市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5个经济特区试办一至二家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的零售企业,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大门正式开启。1995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北京试办2家中外合资的连锁商业。截至2000年底,经国务院正式批准的中外合资零售企业共有28家,而各地以种种名义开办的中外合资零售企业超过300家。国际零售巨头凭借其先进的经营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迅猛扩张其内地业务,从单店到连锁、从中方控股到外方控股、从零售到批发、从沿海到内地,外资零售业在中国的地盘不断扩大。
如沃尔玛(Wal-Mart)公司,1996年8月在深圳开办了中国的第一家山姆俱乐部和沃尔玛购物广场,从此,这位零售巨人开始了在我国的扩张。截至2001年底,以“天天平价,始终如一”为经营哲学在中国原有12家超市的基础上又建了7家。
又如家乐福(CARREFOUR)自1995年12月以来,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15个城市开设了27家大型超市,以“大型超市概念”为核心,以创新、灵活的经营为目标的家乐福文化在中国市场日趋成熟。
此外,麦德隆(METRO)、7—11(seven-eleven)便利店也都纷纷进入中国,具有一定的优势。
三、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格局
买方市场的形成和新兴业态的兴起,推动了我国零售业格局的重大变革。当前,我国的零售业已告别了昔日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态、跨地区、跨范围的立体化竞争格局,逐渐进入能够满足不同目标市场和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以连锁经营为主的业态多样化时代。超市由于其本身适应了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由此引起的购物行为的调整,已经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最主要的购物渠道。目前,全国超市总数已超过1500家,已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商业业态,在全国排名的前10位企业中,连锁公司占有5席。
四、中外零售业发展特点比较
(一)产业的集中度过低,企业规模太小。从规模上看,我国商业系统几十年来所形成的是一个庞大的整体力量,但多数是各自为政、大而全、小而全的零售企业,尚缺乏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型零售企业。国外零售企业形成今日的规模,都是在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组合、分化、并购以及资产重组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中国的零售企业,在经过改革之初的迅速扩张之后,就基本上陷入了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规模始终大不起来的循环中,根本谈不上规模效益,更谈不上与国外零售企业的竞争。
(二)外国零售企业经营中的科技含量高。沃尔玛在美国总部拥有规模仅次于美国联邦政府的计算机系统,并拥有自己的商业卫星专用频道,时刻传递和处理来自世界各地市场和连锁店的信息。而目前国内商界才刚刚提出“自动化”口号,即使走在前列的上海华联超市集团,也只作了3000万元的技术投入来武装自己,其现代化管理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三)经营者的现代营销理念、文化素质以及战略部署的不同。具体来看,国际上大型商业企业基本上都投入巨额资金,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信息技术网络和营销组织网络。中国零售业的思想在经过几十年的市场洗礼之后,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日益暴露出与国外商家的差距,在技术、信息上严重滞后,无法适应当今激烈复杂的竞争。缺乏具有现代营销理念的管理人才,也使得国内商业企业在作出决策时缺乏魄力,痛失良机。
加入WTO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
一、加入WTO对我国零售业的挑战
(一)挤占中国市场份额。进入中国的大型零售企业采取低价策略抢占市场,纷纷以仓储式、会员制的形式给消费者以购物折扣,进而降低商品的价格,不但吸引了大批消费者,还成为一些中小商店进货的渠道,实现了批零一体化。通过价格优惠,这些零售企业拥有了庞大的稳定客源,树立起贴近民众的形象,打开了当地市场,拥有强大的市场扩张能力。
(二)加剧我国零售业的市场竞争。外资零售业具有资金和管理的优势,同时又有税收方面的“超国民待遇”,凭借其低价格等营销策略,抢占市场并不断扩大其市场份额,这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强大的冲击和压力,导致一些国有零售企业销量大大下降,其中有些难以维持下去乃至破产。
(三)造成我国的大量利润外流。外资进军中国市场的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廉价的劳动、优惠的税收待遇使得国外投资者能够赚到丰厚的利润。当外国投资者赚到的利润和股息大量汇出时,会导致国内外汇的外流,冲击我国金融、经济的正常运行。
(四)导致了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两极分化。由于目前我国政策允许在一些城市及发达地区引进外资,外资进驻的基本是都是一些发达城市及发达地区,而对那些欠发展地区却基本无人问津。这一方面使得我国一些大城市和发达地区零售业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在中西部地区和一些贫穷地区零售业发展缓慢,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发展。
二、加入WTO对我国零售业的机遇
(一)外商对国内商业的资金投入,缓解了国内企业的财务风险。目前,国有内贸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高于全国国有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设施严重老化的国有流通企业,不进行技术改造无法适应竞争,借钱改造会形成新的债务包袱。在这种情况下,同外商合资带来资金,缓解了财务风险。
(二)弥补了零售网点建设的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商业的物质基础建设相对滞后,大型百货商场少,商业网点不足,商业技术基础落后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引入中国零售业的外资不但弥补了商业网点建设的不足,增大了商品的供应量,而且对于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建设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外商带来了国际上先进的营销方式和管理经验。这种先进不仅表现在商场设施、购物环境等“硬件”上,而且体现在营销观念、管理模式、服务文化等“软件”上。先进的营销方式和科学的管理被带到了中国,也留在了中国。
(四)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利益。这种利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商品总量的增加,满足了我国消费需求的增长。二是中外商品的竞争促使厂家提高商品质量,促使零售企业改善服务,同时竞争也使得商品价格相对稳定。
加入WTO,对外开放我国零售市场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且机遇大于挑战,国有零售业企业应看到自己的优势,并通过联合、购并,走规范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我国零售业的发展。
加入WTO后,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对策
一、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宏观对策
(一)尽快制定对外商参与我国零售业经营的法规。目前我国涉及零售业开放的法规数量极少,即使是已经存在的法规,大部分也是粗线条的,没有具体实施细则。不仅透明度不高,而且还很不完善,使外商常常有空子可钻。总结这几年的经验教训,应尽快制定一部完备的零售领域或整个流通领域利用外资的法规,在今后的开放进程中,严格按照法律进行管理。
(二)建立统一有效的开放管理机构。以前,我国零售业开放的最终审批权没有统一明确的主管机关,只是按职能不同由不同的主管部门分别进行管理。同时,各级部门政府为了各自的利益,往往也插手零售业的开放,于是就形成了多头管理和多头对外的格局,削弱了管理的有效性。在加入WTO后的开放过程中,政府应成立统一管理机构,对管理权限作明确的划分,并根据开放的进程,逐步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管理权力,形成统一、有效、网络状的管理格局。
二、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微观对策
(一)连锁经营依靠技术走规模化道路。规模经营是国外零售商的制胜法宝之一,也是我国一些零售企业的成功之道。目前我国零售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各自为战,与国外零售企业相比,实力悬殊甚大。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下,我国零售业应通过强强联合等多种横向兼并、联合模式果断进行产权重组;同时通过合作、合资等多种形式,优化企业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扩大经营规模,造就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实力的零售业航空母舰。
(二)开拓多种经营形式,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加入WTO后,企业首先强化现代营销意识。消费内容的多元化、消费观念的复杂化和购买行为的理性化,要求零售企业要牢固树立一切为消费者服务的观念,千方百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
(三)构建完善的营销管理系统和经营品牌。国外大型零售企业无不是在激烈的竞争中,通过完善的营销管理系统保持卓越的市场信誉,从而赢得顾客的信赖。使企业一天天发展壮大。反观国内零售企业,无论是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等都没有真正体现为消费者服务的思想。能否从顾客角度出发从事销售活动越来越成为零售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企业必须构建完善的营销管理系统,创造企业品牌,增强企业的经营能力。
(四)转换经营机制以增强企业活力。企业应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加快转换国有零售企业的经营机制,力争初步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机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规范、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权力制衡机制,这是确保企业长远、持续发展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