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业实施逆向物流管理促使企业从产品的构思设计阶段就考虑资源的再利用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生产商责任延伸制和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是工业企业实施逆向物流的关键,指出建立正向与逆向物流相结合的循环物流系统是未来工业企业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逆向物流;循环物流;EOL产品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环境法规的健全和国际竞争压力的增加,企业面临着生产和环境共同协调发展的挑战。企业不仅要进行绿色管理、生产绿色产品,而且要求对其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国外,许多工业企业已经通过对企业逆向物流的合理管理,将资源消耗和环境负作用降到最小,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很多工业企业将逆向物流排除在经营战略之外。企业实施逆向物流活动,必须要有逆向物流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入,表面上看增加了企业的支出,但实际上逆向物流服务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
工业企业通过对EOL产品的回收,进行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物料成本。企业实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可以树立主动负责的企业形象,使召回制度成为一种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强有力的营销策略。企业对逆向物流的管理促使企业从产品构思、设计阶段就考虑资源的再利用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退货中暴露出来的产品质量问题,可通过逆向物流活动将信息反馈到企业的管理层,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因此,工业企业有效的逆向物流管理成为企业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二、逆向物流的内涵及特征 (一)逆向物流的定义
最早的逆向物流定义由CLM(物流管理协会)在1992年给出:它是一种包含了产品返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置、再加工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2003年,Revlog(欧洲逆向物流工作组)将逆向物流定义为: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材料、中间库存、终产品从制造、分销或使用点到恢复点或适当处置点的过程。
(二)逆向物流的特征
逆向物流具有一些显著特征。逆向物流产生的地点、时间及回收品的质量和数量难以预测,这导致了逆向物流供给的高度不确定性,再加上已恢复或再使用产品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对回收产品的需求更是难以预测,因而供需平衡难以掌握。逆向物流这种供需失衡本性,使废旧物品的供应常常与生产商的需求不匹配,这增加了对逆向物流管理的难度。逆向物流管理除了要满足成本和供应的要求外,还要考虑环境保护等因素,因此逆向物流管理目标存在多样性。
(三)逆向物流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区别
1.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的区别
如表1所示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存在很大差异。(1)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运作的起始点完全相反,逆向物流更加趋向于反应性的行动与活动,其中实物和信息的流动基本都是由供应链末端的成员或最终消费者引起的;(2)由于退回物品有各种不同的原因,逆向物流产生的地点、时间和数量是难以预见的,正向物流则不然,按量、准时和指定发货点是其基本要求;(3)发生逆向物流的地点较为分散、无序;(4)逆向物流的处理系统与方式复杂多样,不同处理手段对恢复资源价值的贡献差异显著。
2.逆向物流与绿色物流区别
如图1所示绿色物流是从环境和生态角度审视物流活动,而逆向物流从恢复方式的获利性角度进行研究。 图1 逆向物流与绿色物流比较图[1] 三、工业企业逆向物流的分类 工业企业逆向物流可以分为退货物流和回收物流两部分。
(一)退货物流
退货物流是指下游顾客将不符合订单要求的产品退回给上游供应商,其流程与常规产品流正好相反。对于工业企业退货物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来自于企业内部原因形成的退货
由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不善以及技术问题造成的退货。如产品质量问题;产品包装完好,内部配件缺少问题;人工输入订单时出现产品或数量错误造成退货;在质量保证期或保修期内,产品出现故障需要被退回并进行修理等。
2.来自于供应链的原因形成的退货物流
供应链管理要求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相互信任、协同工作,但不能排除意外原因造成的供应链生产或运送的延迟,这种延迟会影响到产品的最终交货期,顾客会因为推迟交货而要求退货;产品在运送过程中被损坏;产品在运送过程中被盗,然后又被退回;同一订单错误地重复送货等等都会造成退货形成退货物流。
(二)回收物流
关于回收物流的划分,从重新利用方式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2]:(1)直接再利用(Directly reuse):回收的物品不经任何修理可直接再用(部分要经过清洗和花费比较低的维护费用),如集装箱、瓶子等包装容器;(2)修理(Repair):通过修理将已坏产品恢复到可工作状态,但可能质量有所下降,如家用电器、工厂机器等;(3)再生(Recycling):只是为了物料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而不再保留回收物品的任何结构,如从边角料中再生金属、纸品再生等;(4)再制造(Remanufacturing):与再生相比,再制造则保持产品的原有特性,通过拆卸、检修、替换等工序使回收物品恢复到“新产品”的状态,如飞机发动机的再制造、复印机的再制造等。 四、工业企业逆向物流管理策略 (一)生产者责任延伸制
1997年,欧盟正式出台了电工电子产品回收再利用法规,规定凡是将其电工电子产品投放欧洲市场销售的制造商或进口商,必须对其因销售而产生的终极产品,即EOL(end-of-life product)产品予以回收并进行加工再利用,由此提出了生产商责任延伸的概念。之后,日本、韩国等国家也纷纷采取措施。我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也提出了《建立我国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初步方案》,提出了实行“生产者责任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提出为逆向物流的实施提供了新的管理模式。
生产者延伸责任制EPR(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是生产商必须对其生产的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生产过程和生命结束阶段)负责,尤其是对EOL产品进行回收、再循环、再利用和废弃处理,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目的[3]。 EPR下的逆向物流回收,可以分为生产商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种方式。
1.直接参与方式
生产商负责回收即由生产商自己直接负责EOL产品的回收处理工作,也可以由负责中间销售的分销商,包括零售商和批发商负责回收并转交生产商进行处理[4]。生产商联合体负责回收是指生产同类商品的生产商,成立一联合责任组织,由该组织负责这些生产商生产的同类产品的回收处置工作。
2.间接参与方式
间接参与是指生产商可通过一定的契约或转让价将EOL产品的回收处理工作转其它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在间接参与方式下,尽管生产商本身并没有参与EOL产品的回收工作,但由于生产商为此付出了相应的成本,同样视其延伸责任的体现。
(二)面向产品生命结束的设计
物质循环的效率高度依赖于产品的设计。产品最初设计人员决定了使用者以及潜在材料回收商可能的再循环选择。逆向物流管理策略的提出为产品设计人员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1.面向再循环的设计
产品设计不仅要实现材料的再循环,还应该尽量减少再循环过程中材料品质的降低,以便尽可能保持这种材料的使用价值。产品在使用寿命结束后的各种可能出路可以用图2[5]所示的彗星图来描绘。用户处在产品轨迹的近日点上,当逐渐接近近日点(图中轨迹的顶端)时,材料被逐步提炼加工成零部件,然后形成产品,再进行销售。当开始离开近日点时,产品或其细分得到再循环或者被抛弃。 图2 彗星图描绘的产品在生命结束后的再使用、翻新和再循环等不同策略
2.面向产品拆卸的设计
现代产品非常复杂,有些甚至有100万个零部件。设计人员不仅要设计具有预期功能的产品,而且还要考虑产品的可拆卸性。产品的可拆卸性主要是考虑在产品寿命结束后,拆卸该产品用以翻新、再循环或最终处置的方便程度。对回收产品进行拆卸才能实现材料的回收和可用零部件的再造。然而,产品拆卸的方式很多,应该根据拆卸的目的,决定产品的分拆程度。不同的回收策略决定了采取不同的拆卸方式,不同的拆卸方式的成本支出差异较大,应该考虑产品拆卸的经济性问题。如图3[5]所示以产品拆卸步骤数为横轴,以不同处置方法的成本为纵轴,可以看出如果不对将要填埋的产品进行任何拆卸,填埋成本通常最高,因为这时填埋容积最大,处理起来最困难。随着拆卸步骤的增加,产品填埋成本逐步下降,但下降速度越来越慢。而对于拆卸、再使用零部件或材料,则出现一种相反的现象:随着拆卸步骤的增加,拆卸成本明显增加,而且由于剩余零部件越来越小,拆卸越发困难和费时,拆卸费用上升得越来越快。如果一个产品仅用很少几个步骤便可完全拆卸,设计人员就可以大大降低其生命结束阶段的处置成本。反过来,如果产品拆卸需要很多步骤,填埋就成为经济上最可取的处置方法。
(三)工业企业循环物流系统模型
工业企业建立正向与逆向物流相结合的循环物流系统是未来工业企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从根本上解决逆向物流的关键。在工业企业循环物流系统中,经消费者使用废弃的产品被回收,经过专业的拆卸、分类、检查,先将功能完好的部件经过再加工后,直接送到装配线上,与其他新部件一起组装成“新的”产品;另一些功能完好的零件再循环直接进入部件生产环节,功能受损的零件返回给零件供应商,由零件商再加工生成新的零件后,再进入部件生产环节;还有一部分残余元件只能以较低级的形式进入再循环,由专业的第三方再循环公司加工形成再生原料,一部分进入本产品的供应链,另一部分进入其他的产品链。如此往复,形成一个闭循环的物流系统模式[6](如图4所示)。通过这样一个循环物流模式,使最终需要地下填埋的废弃物趋于零。 图3 产品拆卸所需步骤的数量与其生命结束时的处置费用之间的理论联系 五、结束语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企业竞争的加剧,工业企业逆向物流管理将成为企业自身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商延伸责任制和循环物流系统的建立将是必然趋势,工业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将逆向物流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