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上,会展业通常被称为MICE Industry,它是由会议(meeting)、奖励旅游(incentive tour)、大型会议(conference)和展览会(exhibition or exposition)这四个词中的第一个字母组成,MICE的新发展中E包含了节事活动(event)。美国内华达大学饭店管理学院和会展管理系认为:“会展业包括展示会、会议和节事活动。”会展业的内涵远远大于仅从中文字面上对它所作的解释[1]。会议、奖励、大会和MICE代表了当前旅游业发展中增长最快的一个细分市场[2]。这一细分市场对经济的贡献突出,最近几年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3]。本文认为,会展旅游是指在会议、大型会议、展览、奖励、节事等会展活动中,参与主体(如参加者、组织者、组织机构等)进行的相关旅游活动,它是会展业和旅游业紧密结合的产物。本文受外国文献数量和内容的局限,主要从会议旅游、奖励旅游、节事旅游以及其启示四方面对会展旅游进行研究。
1 会议旅游研究 会议旅游的概念、会议参加者、会议策划者、会议目的地、会议组织机构和会议旅游影响是近期国外会议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1.1 会议旅游概念
会议旅游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市场,它包括与公司会议、协会会议、大会或国会、公共贸易或交易展览会相关的旅游活动[4]。会议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会议旅游是指会展奖励旅游(称会奖旅游);狭义的会议旅游是指单纯为组织、出席各类会议而进行的旅游,称“会议旅行”[5]。这里的会议一般包括公司会议和协会会议两种,公司会议通常安排的时间比协会会议短,参加人数不比协会会议少,而且协会会议参加者多由配偶陪伴;公司会议选址一般由自身业务特点和主要领导人决定,而协会会议在目的地选择上相对自由[2]。此外,公司会议的花费主要由组织公司控制,而协会会议参加者必须从第三方组织中获取经费或从自己的旅游经费中支出[6,7]。此文涉及的是狭义的会议旅游。
《会议和大会杂志》的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全球共举行12223次大型会议,1250万人参加,仅会议业就产生了超160亿美元的花费[8]。大型会议是会议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会议并非个人或小团体聚会,而是在固定时间内涉及演讲、研究会、工作室、展览、宴会、社会事件和协会会议等综合事件。大型会议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大量住宿设施、长时间策划、组织机构、内容丰富的节目(包含为配偶准备的节目、会前节目和会后节目)、大型集会厅和多个会议室、国家/国际代表的参加以及1000人以上的参加者[9]。
1.2 会议参加者与会议策划者研究
会议旅游以参加会议为主要目的,活动行程充实,参加者从机场到饭店、会议地点,然后再到机场,只有简短的时间去商店或餐馆,难以亲身经历地方文化。在社会心理上与主办社区隔离,只是通过会议相关设施和服务水平了解主办社区状况[9]。会议旅游者可分为会议策划者、会议登记者和会议展览者[10]。他们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中等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程度高,一般为重要游客,消费水平较高。由于会议活动安排紧凑、时间集中,会议旅游者一般需要快速优质服务。近年来,女性会展旅游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11]。
Dever Severt等认为,会议参加者的主要动机包括受教育、获得信息、得到工作机会、拜访朋友及亲戚等[12]。Breiter和Milman收集了5个不同展览会参加者的数据显示,会议参加者主要关注的是整洁的会议中心、良好的设施设备、高素质的客服人员。Hinkin和Tracey的调查则表明,会议参加者比较关注安全、会议地点、员工能力、会议设施和费用。Hultsman指出,贸易地点和多方位服务是参展商关注的主要方面。管理者应充分理解会议参加者的不同动机和不同服务需求,创造愉快的会议体验,提高顾客回头率[4]。
Oppermann和Kye-Sung Chon提出了两个模型,一个揭示了协会、主办地点和参加者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图1),包括协会向会员宣传会议目的地,为会员提供社会交流的平台,并向主办地支付租用各种设施的费用;主办地收取参加者(主要指会员)在会议期间的各种费用(如住宿、餐饮、交通等),提供会员参加主办地活动的机会,同时宣传了协会的形象;会员向协会支付登记费用,用于会议期间在主办地进行消费。另一个模型解释了影响会议参加者决策制定的4个因素:①协会和会议因素,如参与协会活动的情况、了解程度、与自身职业的关系、个人交际、“全球社区”的影响;②地点因素,如目的地形象、交通成本、可进入性、住宿成本、气候、会前/会后的活动、此前的会议经历;③自身因素,如健康、财务状况、时间允许、家庭、职业水平、求知欲等;④会议期间的机会因素,如其它会议的同期举行、假期等[6]。
政府是重要的会议策划者,转变、提升和营销城市已成为西方城市企业化政府行为的重要内容。区域促销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无形资产,引导城市向理想的形象转变[6]。如韩国政府近年来重视发展会议业。1996年12月为了创造营销会议业的立法环境,韩国政府通过了营销会议业的法律;2000年春季,国际规模的会议中心COEX开放,第三次亚欧会议(ASEM)和“第十四届世界旅游组织”(WTO)联合国大会部长会议等国际会议在会议中心举行;2001年4月和5月,为了刺激地方经济,地方政府承担和策划了在大邱和釜山市的会议和展览(BEXCO)[3]。
Kenaghan和Kay总结了策划者在选择会议设施时主要考虑5项因素,即会议室规模、设备功能、灯光、气候、价格[10)。策划者在选择会议地点时分别考虑会议设施的质量、成本、可进入性和会议地点的形象。由于会议性质的不同,影响因素也不同,而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属性[4]。Severt等提出了会议表现、满意水平和表现后果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图2)[12]。Seyhmus Baloglu和Curtis Love通过评估和比较美国5个会议城市的协会会议策划者不同的观念和行为意图,辨识了5个城市的优势和劣势[13]。Martin Opperman[7]总结了不同学者对会议地点属性的调查结果(表1)。
会议组织者和主办社区应建立和谐的关系。Hiller建立了会议举办城市的“闯入—反应”和“交流—机会”两个模型,“交流—机会”模型的优点在于:它从会议组织者角度,使组织者有机会把良好的愿望通过组织和目标传达给主办社区;主办社区通过策划丰富的活动内容,展示友好的态度和特色地方文化。从旅游者角度,与目的地建立“亲密行为”;地方组织为游客和居民举办一次成功的会议,既可改善城市形象又能吸引更多的回头客[9]。
1.3 会议目的地研究
Hailin Qu等分析了我国香港特区作为东南亚会议目的地的竞争力和局限性,研究了在香港和新加坡举办会议的不同选择标准。结果显示,总体上香港竞争力弱于新加坡,香港必须克服劣势和增强优势才能成为东南亚理想的国际会议目的地[14]。Getz等指出,在目的地管理中主要有3个市场投入主体:地方产业(如自身商业)、DMO(Destin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目的地管理或营销组织)和其它DMO营销合作者,地方产业是外在投资者和政府在公共设施和服务领域对目的地的投入(图3)[15]。
Martin Oppermann对比北美30个会议目的地形象,分析了会议目的地的发展优势和劣势,收集圣地亚哥、檀香山(Honolulu)和魁北克城的数据进行“重要—表现”分析表明,每个目的地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营销能够增强会议目的地的吸引力,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7]。Baloglu和Love比较了美国拉斯维加斯、芝加哥、达拉斯、亚特兰大和奥兰多5个会议城市表明:芝加哥有较强的可进入性;奥兰多拥有最佳的城市形象,有利于使人放松和休闲;拉斯维加斯和奥兰多在物流管理优于其它城市;协会会议策划者偏向选择将芝加哥和奥兰多作为会议目的地[13]。
1.4 会议组织机构研究
为了促进会议旅游的发展,各国和有关组织设定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如国际目的地营销协会和会议旅游局。从国际目的地营销协会DMAI的创立和增长来看,其机构自身在不断变化。1920年,会议秘书协会(Association of Convention Secretaries,ACS)改名为国际会议局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nvention Bureaus,IACB),后来增加了加拿大为成员,并成立了正式的组织,制定了相应的制度。1974年在IACB中增加了“V”,侧重于游客的组织,成为IACVB,一年召开一次。2005年,IACVB更名为国际目的地营销协会(Destination Marketing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DMAI),目前它广泛涉及教育项目、职业发展、成员的认证等领域[8]。
会议旅游局(Convention & Visitor Bureau,CVB)也是许多国家成立的会议组织机构。Ford和Peeper指出,CVB自身发展包括3个过程:信息分享、伦理实践和完善体系,并总结出历史上CVB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工业革命、铁路的增加和1893年的恐慌;而现代CVB主要驱动力包括城市新生、经济发展和床税[8]。Polivka指出,CVB为会议举办者提供了有关产品和目的地的信息,如提供旅行线路、目的地信息、地点选择、交通和地方服务的建议等[2]。Morrison等列举了CVB的主要功能,指出所有的工作都应有利于“出售城市”。Getz等描述了CVB面临的13个关键问题:包括产品发展在内的营销、公共和私人部门角色、管理机构的角色、平等(所有权和贡献)、提供便利和直接投资、目的地规划、特别事件、新资源的获得、旅游政策、内部竞争、发展规划中专家的缺少、目的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吸引物建设[15]。Ford和Peeper总结了CVB面临的5类挑战:资金、竞争[2]和支配、工作责任、技术变革和信息[8]。YUAN Yu-lan等指出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到CVB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不但有利于CVB的功能转变,而且能增强独特的活动能力和发展核心竞争力[16]。
1.5 会议旅游影响研究
Andrew Bradley等指出,会议旅游者是高消费人群,会议市场引起城市和区域的高水平投资,“庞大”的人流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4]。Baloglu和Love分析了会议、大会和贸易展给拉斯维加斯和奥兰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13]。Samuel Seongseop Kim等收集了2000年9-12月参加在韩国召开以参加会议为主要目的的723位国际会议代表的资料,研究了代表的平均花费以及他们在饭店、餐饮和酒吧、地方交通、娱乐、购物、旅游、个人服务和商务开支上的比例,并使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了会议业对就业、收入、附加价值和投入等方面的影响。此外,应用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交换所得率和替代效应,将会议业和其它输出产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会议业是高附加值的输出品[3]。但是Robert指出,参加会议也会带来严重的能源损耗,如在旅行过程中乘坐交通工具如飞机、汽车、火车和私家车等,在住宿、会议登记、饮食方面也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关注会议的资源损耗问题十分重要[17]。
Bradley等肯定了伯明翰会议中心带来的潜在就业机会,指出英国地方政府在促进会展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非经济利益,如形象的提升、衰退区域和城市中心的发展、居民自豪感的增强。会议业的发展速度超过其它经济部门,其收益是间接的、长远的,它能吸引会议参加者以后还来此地度假、工作甚至成为本地居民[4]。但是,会议旅游市场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如通货膨胀、展示效应、交通阻塞和犯罪增加、成本增加、社会经济利益的再分配、淡季利润削减、国家或地区层面上城市间的会议竞争导致“零总游戏”等[4,9]。容量是居民/游客关系的重要方面,游客过度集中在一个目的地会影响地方居民的生活。随着容量增加,主办社区会达到一个饱和点,而后滋生不满。随着干扰的继续,地方居民会产生陶醉—漠然—反感—反对的态度[9]。
2 奖励旅游研究
不少学者进行了奖励旅游的研究。Shinew和Backman提出了奖励回报系统的概念结构(CFIRS),描述了竞赛、不断努力和成绩回报之间的关系(图4)。Beltramini和Evans研究了员工对销售竞赛的认知。Wotruba和Schoel通过3种评估方法,即主要竞赛目标的实现、对公司利润的贡献和带来的消极影响(如忽视了非竞争产品、竞赛后销售量暴跌、欺骗和漠视公司政策)来检测竞赛的有效性。激励回报项目也会产生负面效应,包括在竞赛期间员工之间合作减少、士气减弱、不公平产生和竞赛后的销售下滑,而且回报系统也许不能回报那些对组织长期目标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18]。
Shinew和Backman指出,奖励旅游能增加员工和雇主之间的感情,提高对公司的忠诚度,产生持续和积极的“奖品价值”,是增加动机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作为激励手段开始被应用,而且比现金和购物更有吸引力。为员工提供奖励旅游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公司自身的商业目标,直觉是测量奖励旅游满意的常用形式。许多公司通过与获得奖励旅游的员工进行非正式交流,得到了他们对旅游的整体印象。结果显示,应答者对奖励旅游的评价远高于其它激励形式,可见奖励旅游是获得内在成就感的主要方式。检验购物、旅游和现金奖励的相对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去墨西哥旅游为奖励方式的旅游组,其表现明显好于现金组和购物组,但现金组和购物组之间区别不显著[18]。
Shinew和Backman指出,管理者在选择奖励旅游目的地时应从员工和他们的配偶两方面考虑。管理者可通过提供多类型、多层次的奖励选择,针对具体的细分人群来扩大受益面。如为有配偶和孩子的家庭设计去迪斯尼乐园旅行的活动,组织单身员工去巴黎旅行;在旅游区域选择上,可进行国内旅游或者国际旅游[18]。Zhang Xiang和Sandro Formica用认知地图技术描绘了奖励旅游管理者对商业环境的思考过程,通过访谈揭示与美国奖励旅游市场相关的三类目的地:出现的目的地(地中海、拉丁美洲、亚洲等)、存在的目的地(古巴、夏威夷等)和潜在的目的地(法国、南非、巴哈马等),指出奖励旅游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目的地的选择存在多变性,如经济和政治(公司利润和花费、政府态度等)、社会文化(旅游能力、人口变化)、新型管理(竞争、客户、信息质量等)和技术(信息获取方式、网上办公等)因素,因此管理者在挑战和威胁并存的多变环境中越来越难找出奖励旅游的商业机会[19]。
3 节事旅游研究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节事活动管理专业创始人戈德布莱特博士在他的专著《现代节事活动管理的最佳实践》一书中将节事活动定义为:“为满足特殊需求,用仪式和典礼进行欢庆的特殊时刻。”在国际旅游研究中,节事活动专指以各种节日和盛事的庆祝和举办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与常规旅游活动相比,节事活动吸引旅游者为某一目的(如观看体育盛会)在短时间内从世界或区域范围聚集到旅游目的地,具有旅游团体规模大、停留时间长、消费水平高等特点,节事活动使举办活动的城市或地区旅游设施的综合利用率提高,具有强大的产业联动效应。节事活动能汇聚更大的客源流、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和催化作用[11]。
3.1 节事产品研究
节事产品具有综合性。1947年开始的国际节、电影节以及1950年开始的“纹身节”等,成为苏格兰爱丁堡每年一度的主要节庆活动。爱丁堡除了向游客展示节庆本身外,还提供给游客苏格兰生活的体验,以及参观爱丁堡城堡和中世纪老城区的主要街道等[20]。2000年世界文化博览会在韩国首尔举行,首尔因此得名“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城中心的Pulguksa Temple和Sokkuram Grotto两处历史遗迹于1995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博览会的内容丰富,包括展览、表演、参与事件、官方事件等内容[21]。
Getz认为,对旅游发展来说,事先经过策划的事件是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重点。Getz把需要事先策划的事件分为7类:文化庆典(包括节日、狂欢节、宗教事件、大型展演、历史纪念活动)、文艺/娱乐事件(音乐会、其它表演、文艺展览、授奖仪式)、商贸及会展(展览会/展销会、博览会、会议、广告促销、募捐/筹资活动)、体育赛事(职业比赛、业余竞赛)、教育科学事件(研讨班/专题学术会议/学术讨论会、学术大会、科教发布会)、休闲事件(游戏和趣味体育、娱乐事件)、政治/政府事件(就职典礼、群众集会等)、私人事件(个人庆典、周年纪念等)[22]。为了使样本更加具体和多样化,Crompton和Mckay将事件又分为展示/狂欢节、庆典/球赛、食物节事、音乐节事和博物馆/展览展示五大类[23]。Prentice和Andersen指出,至少可以形成三种基于市场的节庆产品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假设将爱丁堡作为一个历史旅游城市来消费、欣赏苏格兰的艺术展示和国际艺术展示。前两种模式以当地的环境作为载体,从爱丁堡历史环境或苏格兰艺术两方面展示,第三种消费模式脱离了节庆具体的地点,重点展示抽象艺术,其流动性较强[20]。
3.2 节事动机研究
近年来,旅游动机被“合适的唤醒水平”所重新界定和替代。Fridgin对“合适的唤醒水平”的解释是:“理论的基本原则在于个人寻找最适合的刺激水平。如果一个人生活太安静,他就会在参加的活动中寻找刺激;如果一个人的世界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他就会减少刺激,寻找更加安宁的环境。”对某些人来说,享用一次特别的食物就意味着感受了一次文化传统。任何一种单一的旅游动机理论都不足以解释旅游者的行为,解释节事动机的理论主要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Iso-Ahola的逃离—寻求两分法和推—拉因素的观点[23]。通过前人关于旅游动机的研究成果(表2)[20,21],总结出节事旅游的动机因素,有利于开展节庆营销和城市定位。
Uysal、Gahan和Martin认为,节庆参加者存在5种动机:逃离、刺激/震撼、节事新奇、社会化和家庭团聚。Crompton和Mckay认为,在Iso-Ahola的两分法中,用寻求新奇事物来解释节庆旅游者动机比逃离现实生活更合适[23]。Prentice和Andersen通过数据分析得出7类节庆参加者:认真型国际文化消费者、欣赏戏剧的英国游客、参加苏格兰艺术展示的游客、苏格兰的经验旅游者、参观画廊者、附带参加节庆者(边节庆边观光)和非节庆参加者(看画廊、博物馆)[20]。Choong-ki Lee等从2000年参加首尔世界文化博览会旅游者动机中总结出4种聚类市场:文化和家庭寻求者、多目标寻求者、逃离寻求者和事件寻求者。结果表明,除了逃离寻求者聚类,文化因素是参加博览会的重要动机,多目标寻求者是最重要的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节庆和节事管理者应建立不同的营销策略。在国外进行口碑宣传和旅行社营销有利于开拓市场,而在国内采用大众传媒更为有效[21]。去丹麦参观展览的旅游者,主要动机是对丹麦文化、绘画、工艺、植物和瓷器感兴趣或者陪同他人等[24]。
3.3 节事组织者研究
节事组织者应协调好与社区居民的关系,组织者与社区居民双方在节庆目的上达成一致,即在尊重、展示文化传统的同时获得经济收益[23]。1995年Searle在其“制度事实”理论中指出,社区将权力交给组织者,组织者就会使用这种权力将自己的个人信念和观点强加给地方社区,从而造成双方意见的冲突,因此双方合作时应充分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愿是十分重要的[25]。
节事组织者应重视节事的积极作用,如旅游形象提升、旅游业发展和区域旅游合作等。通过节事活动,爱丁堡吸引了众多游客,修正了旅游者对苏格兰的一般印象[20]。欧洲已将文化首都节事用于开发旅游业,1990年格拉斯哥申请举办节庆,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增加了81%的游客和15%的正面评价。1995年9月到1996年4月在哥本哈根举办的“黄金岁月”节,庆祝1815-1850年间的丹麦文化生活,节庆内容揉合了多种艺术,受到游客的好评。此外,20个日德兰半岛艺术博物馆开展了联合营销,并针对瑞典人、荷兰人和德国人市场设计不同的旅游线路都取得了成功[21]。
3.4 节事影响研究
2000年首尔世界文化博览会吸引了170万游客,其中有13.4万外国游客[21]。通过节事旅游宣传和定位国际艺术,爱丁堡成功地提供了现代与历史相结合的节事产品,细分了表演艺术市场,修正了旅游者对苏格兰的印象,最终改变了苏格兰传统目的地的形象,获得了综合收益[20]。Rao指出,节庆既给目的地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又为公众提供了相聚和参与娱乐活动的机会,增强了社区成员的团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这种社会效益远大于社会成本。但节庆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破坏社区形象和社区居民团结等。在选择专业组织者策划地方节庆时,应广泛征询地方社区管理者和居民的意见,进行详细和科学的成本—效益分析[25]。从组织者对节庆和特殊事件的影响认知测量模型中(图5)[25],可以总结出节庆(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区团结、经济利益、社会奖励和社会成本四个方面。
拥挤是节事旅游需注意的重要事项之一。Lee和Graefe在期望理论、刺激—过度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上,对照现存的拥挤模型,扩展了旅游者参加艺术节时拥挤的概念,并用路径分析进行检验,揭示了在可替代性目的地上解释变量和认知拥挤的重要关系,展示了拥挤期望和与刺激相关的重要解释变量,对节庆策划和管理具有重要作用。相对于身体感知水平,节庆的游客感受更多的是间接环境上的拥挤,节庆环境中保持有声的和良好的环境会减少负面刺激,使参与者感到较少拥挤[26]。
4 启示
总体而言,关于国外的会展旅游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很多。我们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为我国的会展业和会展旅游发展提供有益参考。首先,从会议旅游得出以下启示:会议策划者在组织会议时,应充分考虑和满足会议参加者的需求(如安全和费用等),创造愉快的会议经历;会议组织者和主办社区之间应是和谐互助的关系,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政府在申请和组织会议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应加强对地方举办会议的资金支持、公共服务和制度保障。随着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会议城市的崛起,应充分探索和借鉴国外成功的会议旅游目的地的经验,不断完善会议设施、增强可进入性、降低成本,吸引和争取举办(大型)会议的机会;应分析比较我国不同层次会议目的地的优势和劣势,制定相应的目标营销和战略定位,建立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会议目的地;应借鉴国外会议组织机构的管理模式,建立适合我国的会议旅游组织和目的地管理组织,为会议提供有关目的地的信息和服务,统一营销和宣传城市,促进自身功能的不断完善。总之,会议旅游在交通、餐饮、娱乐、旅游、就业等方面对地方经济有强大的带动作用,巨大的人流带来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等,必然会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经济结构的日趋合理、地方形象的逐步提升。但针对会议旅游可能带来的诸如交通、犯罪、恶性竞争等问题也要予以关注,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危机处理机制,确保会议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次,奖励旅游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调动工作者积极性、培养忠诚感等优势,受到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青睐。但也存在几个问题:①得到奖励旅游机会的员工毕竟是少数,怎样激励那些在竞赛期间虽努力工作却没有得到奖励回报,以及认为目标太高而不愿意参加竞赛活动的人。②奖励目标是在基本工作完成之后增加的额外要求,这种要求既要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又不能使员工在任务面前望而却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这种要求会不会成为变相的基本工作的一部分?长此以往,奖励旅游会不会成为增加员工负担的工具而合理存在?③提供什么样的奖励旅游产品内容和形式比较合适?相对统一的标准较好还是针对具体员工具体设定?设定的标准是什么?会不会引起不公平?总之,管理者应利用合理的竞赛方式和时间提供多个奖励旅游目的地,充分考虑员工的心理需求,让员工满意的同时使企业产生持续的发展动力。④随着我国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取得2010年世博会等,以及我国国内诸多节庆产品的不断开发,节事旅游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它是带来经济收益、提高国家和城市形象、保护地方文化、维护社区团结的重要形式。从国外成功举办节事活动的理论和实践来看,我国应积极争取举办国际性的大型节事活动的机会,研究旅游者参加节事的动机因素,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开发有吸引力的节事产品。节事组织者要与地方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对某些正面临转型的资源枯竭型或老工业城市可通过节事所富有的创造力来重新定位城市形象,开拓广阔的旅游市场,探索新的城市发展道路。但是,节事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果节事是偶然性的或者称为非定期举办的,如’99昆明世博会。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基础设施的过度建设会不会影响城市自身的发展?这类节事旅游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节事是连续的或称为定期举办的,如地方性的节日,那么节事是满足以当地居民的需求为主还是满足游客的需求为主?两者兼顾的时候节事的规模和性质如何界定?此外,节事期间展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的真实性问题也有待研究。⑤无论是会议、奖励还是节事旅游,都要借助城市作为载体开展会展活动,而且很多会议目的地(香港、新加坡等)、奖励旅游目的地(夏威夷、地中海等)和节事旅游目的地(首尔、爱丁堡等)自身就是会展城市。因此,已经定位城市功能为会展的城市,应积极争取会议、奖励、节事等市场份额,完善与之相配套的会展设施,形成自己的城市特色。
今后的研究应在会展旅游发展的实践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案例地,从会议学、展览学、博览学、旅游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围绕会展旅游多种参与主体的具体行为和特点,找出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国情,创建适合我国会展旅游发展的理论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