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面临变革,大卖场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生鲜和水果已经被社区菜店、专业水果店、微信朋友圈、社群拿走,日用百货已经被电商拿走。大卖场在品类上还能做什么?
百果园到底凭何做到不好吃可“三无退货”?大卖场你敢吗?
社区菜场也拿走了你的生鲜,你已经不能选择品类逻辑你的大卖场了!
变革的逻辑和方法论
整个的社会变革,我们的时间已经被肢解了,回归到生活本身和消费场景上来。
消费者的早餐在那里完成、午餐晚餐在哪里完成、节假日的餐饮在哪里完成?日用洗化在哪里完成?
回归消费者的消费场景,重新组织大卖场,完成变革,成为新的课题。大卖场也许不是大型的一站式的逻辑,而是社区生活的场景杀手,可能是便利、新鲜、亲子、邻里社交的核心场所。
我们不妨假设一些场景挖掘,形成一些方法论:
1、用户视角:一位大卖场店的店总在观察带孩子的母亲到卖场的时候,孩子的高度视野内,玩具没有触达到孩子的眼中,他就让该区域的工作人员,用1.2米左右的视线,重新设计玩具以及零食和它们目标客户的消费场景假设。
2、便利需求带来的品类筛选,帮消费者节省时间的事要做:便利的场景成为组货的重要因素,那些在淘宝、天猫、京东上不方便买的东西是什么?生鲜、加工类食品(海鲜、牛排等自己不专业加工的品类),那些搭配厨房做饭或者你不便加工的食品(馒头、烤鸭、卤味?)
3、亲子便利:爷爷奶奶、父母带孩子去就近的托付式小型游乐设施、早教机构去完成亲子活动成为常态,大型设施设备由大型购物中心完成,虽然这是低坪效业态,但是如果这些业态能释放有购买力人群的时间,他们就可以尽情的购物和消费了。
4、邻里社交:那些可以通过释放公共空间的价值,引导自己的项目成为商业功能之外的公共空间,能成为广场舞和社区邻里集市的集合,也许是成为客流转化和归属感的重要因素,也是留存消费者的手段。
5、场景导向:作为大卖场,往往有两大流量集中的时间,那就是早市和晚市,以及周末、节假日消费。目前强化早市和晚市的消费的流量和客单挖掘,需要细化,先争取消费者到店,再争取消费者多消费。早市是老人、晚市是白领。老人购物代表全家,构建菜单式的卖菜模式,帮老人决策;构建晚市商品包装便捷化、晚市新鲜的场景更加重要。如果能把第二天的早餐也带走,那真是满足家庭一日三餐的核心。关联的促销,要在动线上完成,也许这部分该重新设计。包括节假日吃点好的、门店该设计场景导购,组织货品,营造氛围。
6、全场景的挖掘:日用易耗品能做到和线上价格相当,利用外送平台,做“到家”消费场景,实现会员权益同步和服务的便利。
7、门店到店消费的挖掘:熟透的猕猴桃,已经不好看了,这时候,可以用一个标牌触发消费者购买:成熟度8/10,买回家即可食用。从买一送一的促销,尝试触动消费者来一个消费场景的触达。
8、从强制动线到集市化的可逛可做的空间:增设部分座位区域,成为共识。
啰嗦了一通,无非是从消费者对1.5KM核心人群的需求再解构,重新做组合。拆解,重来。上海的家乐福已经尝试做了大卖场的调整,组合了影院、游乐场、缩小了零售区、增加了服务业态。
方法论:识别用户,如何保持活跃,留存消费记录,分析会员、挖掘和消费者的消费场景,组织货品和供应链,构建到店和到家的服务场景,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会员、商品和服务的新体系。
如此来看,大卖场的变革,以用户消费的交互视角,去调整业态组合、品类,重新设计商品组合、商品提供形式,甚至以客人为核心,而不是以品类销售为核心的逻辑去做满足门店端、人员组织、供应链和采购管理,以及线上线下的业务结合是为值得思考和实践的方式。
拉新、留存、促活、付费的四个关键词值得大卖场重新考量自己的消费者。
需要抛弃原来的思想和思维,是第一要义。成本需要考虑,变革也在面前。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思考大卖场转型:四大关键词值得重新考量消 [2017-3-16 15:01:29]
- 沃尔玛关店 大卖场受困租金 [2017-3-1 16:52:00]
- 黑五电商销售火爆 被冷落的实体店翻身机会将 [2016-11-28 16:46:23]
- 家乐福股权再遭抛售 外资大卖场遭遇“中国式 [2016-11-22 11:45:26]
- 大卖场优势不再如何抗衰 [2016-11-10 10:42:11]
- 24小时营业 大卖场推“抗衰”新招 [2016-11-8 17:28:22]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