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日前负责完成的一份市场实证分析报告显示,北京连锁零售市场已经趋于饱和。
报告认为,从主要业态来看,超市、专业店已饱和过剩,亟须政府出台政策法规,引导连锁企业的网点布局、业态转型,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而百货店业态在扩大内需政策引导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支持下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专卖店、便利店则相对不足,需要鼓励发展。
零售市场饱和之争
事实上,“市场饱和”的说法并不鲜见。早在2002、2003年零售连锁业迅速发展的阶段,就有国内零售学者提出需对市场饱和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典型的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飞提出,应对中国零售业市场进行饱和度测评,以正确制定商业规划、颁布产业导向政策及调整商业网点结构布局。
李飞认为,一个城市或区域内某类零售业的发展空间具有有限性,当零售设施的供给总量等于或超过消费需求时,市场饱和就会出现,将导致恶性竞争、资源浪费,零售业的整体福利将会很低,零售企业及行业乃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会受其影响。李飞指出,这已在零售业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得到证明,国际上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是政府对零售设施的总量进行必要的调控。
调控的前提自然是对零售市场饱和度的准确判断。然而,关于零售饱和度的评价方法,零售业界却颇有争议。传统的零售饱和度概念认为,一个城市或地区零售市场的饱和度可以具体分为商店不足区、商店过多区和商店均衡区三种情况。商店不足区难于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商店过多区则使某些零售企业难以获取正常利润,只有在商店均衡区零售企业才能正常盈利。
而在实际应用当中,饱和度指标评价体系同样很多。国际上衡量零售饱和度最常用的方法是计算零售饱和指数,即每平方米零售面积负担的购买额或销售额数。
美国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在评价世界各国零售饱和度时,其指标评价体系包括现代零售业(如超市、折扣店、便利店)的市场份额,居民人均现代零售的面积,国际零售商的数量,前5名领先零售商的市场份额。
美国学者莫顿·凯莉则通过比较销售额所占市场份额和营业而积所占市场份额的增长率情况,确定某种业态的饱和点。他认为,如果某种业态的营业面积所占市场份额的增长率超过销售额所占市场份额的增长率时,意味着出现饱和,否则为不饱和。
国内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全国连锁超市信息网在2002年撰写的“中国超市调查报告”中,也用超市面积与人口和收入的比值作为城市超市饱和度的评价指标。
一般说来,零售企业有6个常用的市场饱和度评价指标:每家商店供应的居民人数、平均每家商店的销售额、某类商店的平均零售额、平均每个居民或家庭贡献的零售额、单位营业面积的零售额和平均每个员工实现的零售额。此外,人均商业面积、店铺关门情况、盈利能力等也是常用的饱和度评价指标。
在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张荣齐看来,学术界对零售业饱和度的测评尽管方法不尽相同,但只是具体指标上的大同小异。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飞及学者苏小博在国际饱和度概念上提出了修正的饱和度概念,即一个地区零售设施数量,满足这个地区实际需要数量的程度。张荣齐认为,这个修正的饱和度概念较符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
北京零售市场总体饱和
北京联合大学关于北京零售连锁市场饱和度的实证分析,运用的就是零售饱和指数和凯莉的动态相对指标评价。
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北京市124家连锁零售企业(不含餐饮连锁企业)共拥有5301个门店,吸纳从业人员超过10.6万人,营业面积达到448.4万平方米。全市连锁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876.7亿元,比上一年下降2.2%,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6.8%。
北京联合大学根据2001-2006年的统计年鉴数据所计算和描绘的饱和指数趋势图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2001年到2006年饱和指数的变化呈现出平缓下降的趋势。其中,连锁零售业饱和指数从2001年的32437元/平方米递减为2006年的23321元/平方米。
张荣齐介绍,在同一地区内,某种业态的零售饱和指数的变化是由低到高,然后逐渐平缓或下降,表明该业态在该地区已趋于饱和。
事实上,近年来零售业频发的关门事件使业界及消费者对于零售市场饱和度都有了初步的感官判断。
张荣齐表示,近几年北京连锁零售市场并购和门店关闭事件的不断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市场趋于饱和的问题。典型的诸如物美并购美廉美和超市发、王府井百货并购双安商场、国美并购永乐等,而北京天福超市部分门店的关门、盛兴电器的败走北京等也可以说明北京连锁零售市场饱和态势已经显现。
“虽然店铺关门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经营不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的饱和是导致店铺关门的一个重要原因。”张荣齐强调说。
业态结构不平衡
具体横向比较来分析业态,实证分析报告结果显示,百货、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各零售连锁业态因发展不平衡使饱和程度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最为饱和的业态归于所占市场份额最大的超市。资料显示,北京超市业态发展较早,发育程度高,已形成了大型超市公司,如物美、超市发等,并购已成为超市业态发展壮大的主要途径。但数据显示,2006年超市业态销售额的市场份额降低了13.9%,营业面积的市场份额则降低了11.3%,由此报告认为,北京超市业态已进入饱和状态,发展潜力较小。
2006年,北京专业店的销售额仅次于超级市场的销售额,位居次席,48家总店共拥有1903家门店,而其饱和度也同样位居第二。分析显示,2006年北京专业店业态销售额的市场份额与营业面积的市场份额分别下降了48.7%和26.4%,营业面积的市场份额增长率高于销售额的市场份额增长率,专业店业态已经趋于饱和,尤其是家用电器专业店饱和程度较高,竞争激烈,包括大中电器、国美电器在内的多家电器连锁企业已经关闭了部分门店。
同时,作为北京商业资源最集中的零售领域,北京的百货业市场在超市、折扣店等新型业态的挤压下,市场空间亦逐步缩小。报告指出,2006年,北京百货店销售额的市场份额增长了25%,而营业面积的市场份额降低了11.1%。不过,张荣齐认为,在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的引导下,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支持了百货店业绩的提升,北京百货店业态在短期内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专卖店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发展空间比较充足。2006年,北京26家专卖店共拥有592家门店,零售额近38亿元,同比增长10.3%;同时北京专卖店业态销售额的市场份额增长了15.4%,而营业面积的市场份额降低了11.1%;专卖店业态满足了顾客对个性化和专业服务的广大需求,发展迅速,市场发展空间大。
与此同时,北京便利店却严重不足。报告认为,2006年,北京便利店业态销售额的市场份额减少了7.7%,营业面积的市场份额降低了12.5%,前者的增长率高于后者近5个百分点,可见便利店业态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空间,并未达到饱和状态。
如何看待零售饱和度
事实上,饱和度一度在某个行业不景气时会作为有力的佐证数据出现。按零售业界的一些专家意见来看,这些数据都是一些专业机构从市场各个层面取得的,基本得到了行业大多数人的认可,可以称得上是比较客观的数据。但是,完全以此来断定行业已经处于饱和也有失偏颇。专家认为,数据取样的完全性和准确性是决定分析结论走向的直接支撑,一定意义上看,理论分析仍要结合具体地域的实际情况具体而论。
张荣齐亦认为,零售饱和度的评价只是一个地区或市场相对的饱和度判断情况,是宏观的整体判断,旨在对北京零售网点的整体布局有借鉴价值。而诸如具细到城市每个商圈、每个社区、每条街道的商业业态,饱和指数会有不同程度细化的差异结果,需要具体而论。
张荣齐指出,较为典型的是,比如北京的便利店仅靠出售商品,同其他零售业态(如超市)有一定的趋同化,无法获得“异业竞争”优势,这也是国内便利店普遍存在的现象,因而报告对于便利店的饱和判定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该业态的市场潜力。张荣齐认为,北京便利店业态只有形成了“异业竞争”优势,才能存在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业内专家还指出,目前北京新项目的集中上市尤使北京零售市场进入空前激烈的竞争状态,而新建项目主要聚集在传统商业商务中心,使得这些区域的商业供给过剩。而一些逐步兴起的新居住区域中心、社区仍面临商业地产、零售设施相对单一甚至严重不足的现状。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儿童消费市场四大新看点 成零售业捞金法宝 [2013-5-29 10:47:34]
- 2013年中国消费呈现冰火两重天 [2013-5-27 9:48:54]
- 4.5万亿家电市场诱人 渠道布局仍是短板 [2013-5-24 10:19:09]
- 别小看大妈的消费力 零售业应多关注老年市场 [2013-5-22 11:32:20]
- 儿童消费市场群雄逐鹿 缺领军品牌 [2013-5-22 11:03:01]
- 实体店有未来 体验型服务让商业走得更远 [2013-5-21 10:43:42]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