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顾客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市场研究正文
2009年河南省消费品市场发展报告
来源:2010年3月4日 国研网 发布时间:2010-3-4 点击数: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在国家“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政策背景下,河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相继出台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大举措”和“八项措施”,以及搞活流通和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对全年河南省社会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46.38亿元,同比增长19.1%。

  一、全年消费品市场发展情况及特点

  (一)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

  从2009年全省消费品市场全年走势来看,整体呈现平稳发展。从分月情况来看,受国际国内经济运行环境中外需不足、重要商品物价变化等因素影响,市场发展态势也发生较大变化,季节性、阶段性波动发展特征较为明显。一是市场月度走势与经济社会环境变化更加密切。进入2月份到上半年,受节后市场淡季、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逐渐显现,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增速趋缓,重要商品物价回落等因素影响,全省消费品市场运行增速也明显放缓,二、三季度全省消费品市场增幅出现波动。二是月度同比增幅回落。2009年12个月的各月份同比增速均低于2008年同期增幅;但各月增速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季节性明显。受春节所在月份变化、消费淡旺季以及传统节日、法定假期增减影响,月度之间同比窄幅波动。

  (二)批发零售业主导消费品市场

  2009年,全省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525.51亿元,同比增长20.1%,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1.9%,对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5.3%,贡献率比上年提升5.8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主导力量。

  (三)农村消费市场增速继续加快

  2009年,随着“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等政策的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的迅速发展,农村消费市场增速继续加快。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20.53亿元,同比增长19.7%。农村市场速度快于城市1.0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2008年的43.6%提高到2009年的46.0%。

  (四)限上企业增速快于限下企业和个体

  全年全省限上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企业实现零售总额1769.8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4%,增幅较去年同期仅下滑0.3个百分点,基本保持平稳发展,较年初增加1.5个百分点,占当期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由年初的23.4%提高到26.2%,拉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从2008年的27.1%提升到2009年的33.1%,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限下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企业实现零售总额694.81亿元,增长18.5%。个体经济发展增速持续稳定增长,实现零售总额4176.10亿元,增长17.0%,占零售总额比重为61.9%,比重较年初下降4.9个百分点。限上企业增速快于限下企业和个体分别为6.9和8.4个百分点。

  (五)消费热点不断涌现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在城市以住房和汽车消费为主导,在农村以家用电器升级换代为标志,消费热点不断涌现。

  一是与住房消费相关的消费品迅猛增长。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23.8%;五金、电料类增长60.1%;家具类增长47.3%;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增长23.5%;日用品类增长18.1%等。二是奢侈品和娱乐文化类商品增长加快。2009年全省奢侈品和娱乐文化类商品增幅较高的是:金银珠宝类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4.8%;化妆品类增长23.7%。文化产品消费成为时尚,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78.0%;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47.0%;通讯器材类增长9.0%。三是汽车消费增势不减。2009年在国家减免征收车辆购置税、取消二级收费站点及“汽车下乡”等多项政策共同作用下,汽车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省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汽车类销售额535.6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8.0%,增幅提高65.1个百分点,创近年来增幅新高。四是“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市场2009年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501.67万台(件),实现销售额86.69亿元,分别完成了任务量的2.51倍和2.17倍。全年全省补贴家电下乡产品数量490.50万台(件),发放补贴金额10.88亿元。

  (六)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从商业网点建设来看,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全省拥有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网点183.94万个,与第一次经济普查相比年均增长8.5%。其中:批发零售企业4.67万个,住宿餐饮企业0.87万个,个体商户178.40万户。大型商业企业发展迅猛,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5990家,年均增长10.7%;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2887家,年均增长36.9%。所有制结构变化显著,股份制企业达2135家,占全部法人商业的3.86%;大型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法人商业企业达70家,年均增长17.3%。呈现出城市市场体系建设更加完善,经营主体不断趋向规模化、品牌化、高档化、现代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促使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快速发展。2009年底全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已新建或改造“农家店”4万多家,覆盖全省80%的行政村。

  二、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的因素分析

  2009年,河南省消费品市场在国际国内经济运行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依然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刺激了消费

  2009年,国家及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扩大内需政策力度,启动实施出台了多项具体措施。一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投资带动内需消费。全省城镇投资中,全年全省累计新开工项目31935个,增加7306个;新开工项目总规模达12211.88亿元,增长62.2 %,同比提高 29.6个百分点;累计完成投资额7869.76亿元,增长44.6%。第三产业投资力度加大,比重达40.8%。二是惠民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大。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对民生工程投入,使惠及民生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显著增强,全省民生状况得以继续改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59.6%;教育投资增长46.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增长57.4%。三是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各级财政累计筹措资金512亿元用于民生投入,比上年增加42亿元。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覆盖面分别达到94.3%和8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2%。在校大学生参保率达89%。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消费水平将得到一定提升。2009年我省人均GDP已过3000美元,开始步入消费的加速转型期,消费市场的总体空间进一步扩大。主要表现在购买量增加、购买频率的提高和需求档次的上升。

  (二)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奠定了消费能力

  在消费中占有重要作用的城镇居民收入依然保持了增长,这也与全省经济形势的企稳回暖、企业利润降幅收窄有着密切关系,无疑给拉动消费带来重要影响。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372元,比2008年实际增长9.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567元,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807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88元,增长11.0%。收入呈现“小幅稳步”增长,为扩大消费奠定一定基础。

  此外,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917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5.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207亿元,增长17.8%。充裕的居民储蓄无疑是巨大的潜在购买力,也意味着消费者购房、买车及购买其他高价值的耐用消费品,不一定完全取决于当期收入的增减,还要取决于多年来积蓄的多少。同时大大增强了居民抵御金融危机等各种风险的能力,不会对消费需求形成大的冲击。

  (三)人口增长及结构变化促进了消费

  消费主体中,人口增长及结构变化是影响消费规模和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是人口规模决定市场容量和消费潜力。在不考虑收入状况条件下,人口多其消费规模也较大。2009年末拥有9967万人。据测算,2000年以来全省每年净增人口50万人左右,仅新增人口消费需求约30亿元,拉动零售额增长0.4~0.5个百分点。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动消费增长。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将有近百万人转移到城镇,由于河南省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3倍左右,经测算,可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约1.5个百分点。三是人口结构变化推动消费需求提升。国际经验显示,个人消费支出高峰在40~50岁,全省40~50岁年龄段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近五分之一,此年龄段的人群处于收入和消费上升期,消费倾向高于储蓄倾向。

  (四)消费环境及氛围改善引导了消费

  国家在改善和优化消费环境方面出台了众多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在持续加大民生保障方面投入的同时,也积极从各个方面为改善和优化环境做出努力,为推动消费创造良好环境及氛围。一是购物中心、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大商场、大卖场、超市、便利店、专业(专卖)店等新型业态快速发展,使消费更加便利快捷。二是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省举办大型国际、国内商贸会展,以及旅游和历史文化(艺术)50多场次。三是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市场环境。居民在更加便利和安全良好的环境中实现消费,为消费品市场发展注入活力。

  三、影响消费品市场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

  2009年,河南省消费品市场虽然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但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省国民经济运行放缓,物价低位运行,多方面因素影响居民预期收入和消费意愿,需要我们关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国际、国内消费大环境因素影响消费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将会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特别是受国际石油价格跌宕起伏、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城乡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部分居民消费一些大宗耐用消费品、奢侈品以及改善住行欲望,由此也将影响到相关大宗消费品的销售规模。

  (二)体制性因素制约消费增长

  目前存在的一些体制性因素制约消费增长。一是全省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但是目前我省城镇化率水平偏低,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提高城镇化率、进一步扩展消费空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二是消费增加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紧密相连。而收入分配中的差距过大等问题,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三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但要彻底打消居民消费后顾之忧尚需时日,也是制约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居民预期收入存在不稳定因素影响消费支出

  从当前状况看,金融危机带来的农民工就业问题以及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都给人们的收入增加和消费意愿的增强带来不利影响。一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大量外出打工者返乡,省内部分生产企业接纳就业者有限,使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二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将制约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持续较快发展。2009年,农产品价格波动下降,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现金收入的增收空间。预期收入存在的不确定性,削弱了居民预期消费支出。

  (四)物价低位运行对消费品市场产生影响

  从不同角度看,价格因素对消费品市场的增长起到拉动和抑制双重作用。2008年物价持续走高,各分季度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高达108.5、108.7、108.4和107.5;而 2009年各分季度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则分别为100.4、99.7、99.3和99.4,基本为近几年零售价格低谷。国内总需求增长有所放缓、商品房价波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内仍将维持低水平等多重因素,导致2009年物价维持在较低水平,一定程度上制约消费品市场名义增长。

  四、2010年河南省消费品市场发展展望

  当前,在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国内经济运行回暖大环境下,就河南省消费品市场运行条件来看,影响市场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同时存在。

  2010年,消费需求将逐渐充当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支撑消费品市场发展的诸多有利因素仍将延续。一是中央和全省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方针基本面没有改变。二是国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众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以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将继续保持政府公共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增强城乡公共设施社会服务能力。四是人口增长及结构变化扩宽消费潜力。加快提高城镇化率和人口结构中高消费群体比重,拉动消费,决定了居民消费增长有着较大上升空间。

  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未结束、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加之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价格因素明显减弱等。

  2010年,在国家一系列“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措施推动下,消费者信心将进一步提振,2010年河南省消费品市场将会继续呈现平稳增长态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会有所提高。

 

作者:佚名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腾讯拉票京东 电商格局重塑 红星收购吉盛伟邦 家居流通业
    热门资讯
    武汉商业地产跨入战国时代 便利店掀起零售业革命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