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乳品价格大幅上涨,不少乳企陷入“奶荒”窘境。但自今年2月中旬以来,国内奶源供需形势骤然发生变化,由“奶荒”突变为奶“过剩”。截至10月末,不仅生鲜乳价格连续8个月持续下跌,而且乳制品产量也在多年高速增长后首现下滑,国内乳品市场面临“降价难走量”的尴尬局面。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以来,国内奶价持续回落是由于国际市场乳品价格一路走低、大量进口奶粉冲击所致。最近,中国已与澳大利亚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意向书,随着“零关税奶”的大量涌入,还会对国内乳业带来哪些变数,业界也颇为关注。
生鲜乳价格持续下跌乳制品产量不增反降
从年初的4.1元/公斤下跌至目前的2.6元/公斤,甚至一些地方的1.5元/公斤,山东青岛的鲜奶只花了不到10个月的时间;同样在这段时间里,青海的鲜奶价格则跌至2元/公斤。相比两个下跌严重的地区,云南的鲜奶价格则幸运的只从年初每公斤的3.5元~4元降至了如今的每公斤3元~3.5元。
农业部定点监测数据显示,自2013年6月开始,国内生鲜乳价格从3.4元/公斤逐月持续上涨,到2014年2月初涨到了4.27元/公斤的最高点,但从2月中旬开始价格出现“拐点”,止涨回落,之后持续走下降通道。截至10月末,生鲜乳价格已从2月初的4.27元/公斤跌至3.91元/公斤,连续8个月持续下跌,下降幅度高达8.4%。
在生鲜乳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形下,应该说对乳制品加工企业是有利的,乳制品产量也应该随着成本降低而增加,但今年以来国内乳制品产量却不增反降,表现反常。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以前,国内乳制品产量增速一般在15%~20%,2009~2011年平均增速降至12.7%,2012年和2013年增速分别为8.1%和5.2%,今年上半年国内乳制品产量却同比下降1.8%,其中液态乳产量同比下降1.42%,乳粉产量同比下滑10.87%。据了解,乳制品产量下降其实从2013年下半年就已开始。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第四季度乳制品产量增长同比处于下降趋势,由三季度同比增长7.6%转为同比增长-2.0%。
进口奶品数量猛增国内原奶价格受打压
2013年“奶荒”时每公斤5.8元的收购价还历历在目,2014年却出现了生鲜乳过剩价跌的现象,奶牛养殖户们仿佛一下子从“天堂”跌入“地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业内人士认为,此波奶源跌价,主要是受进口增加、消费疲软等因素影响,导致国内鲜奶出现了罕见的“过剩”现象,从而使国内乳市面临“降价难走量”的尴尬局面。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乳制品进口数量同比增长46.6%,出现超量进口现象。其中液态奶进口量增长34.6%,增幅比去年同期扩大10个百分点;奶粉进口量达到68万吨,增长75.08%,进口额为34.33亿元,同比增长155.73%,创进口数量和进口额新高,而使用进口奶粉进行灭菌乳、调制乳生产,进一步打压了国内原奶价格。
至于国际市场,虽然1~9月份的进口额居高不下,但由于国际市场奶源充足,价格依然处于低位,大量物美价廉的进口奶粉给国内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目前,新西兰的产量已经恢复,主要出口商恒天然的原奶收购价创下6年来新低;今年第一季度欧洲牛奶产量同比增加6%,导致国际原奶价格跌至5年来的最低点。据了解,2014年国际大包粉恢复供应后,价格也不断走低,从年初的40000元/吨降到了9月份的24000元/吨,这促使企业大量采购进口大包粉,而舍弃国产大包粉并减少生鲜乳的采购。有业内人士称,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进口大包粉在品质和价格上都占据优势,是企业首选。而且为了减少成本,但凡可以以大包粉取代生鲜乳的原料成分,都会用前者替代,所以,今年乳企对生鲜乳的需求量下滑。
有数据显示,目前进口奶粉的价格是24000元/吨,原奶的价格在3元/公斤左右,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大牧场,便宜的原奶价格只有2元/公斤。如果原奶按照4元/公斤的价格计算,大约8斤半原奶能制成1斤奶粉,国产奶粉的价格就接近40000元/吨。为了追求巨大的利润空间,很多乳制品企业纷纷开始选择进口奶源。目前,国内的一些乳制品企业在国内定量收购原奶甚至停止收购,导致国内奶牛养殖业受到摧残。而进口奶源的增加,造成了国内鲜奶过剩的假象,促使国产生鲜乳价格不断走低。
中澳关税放开国内乳业面临变数
最近,中国与澳大利亚已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意向书,澳大利亚对中国所有产品、中国对澳大利亚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最终将降为零,其中澳大利亚乳制品进口关税将在4年内逐渐取消。据了解,目前中国对澳大利亚奶制品实施10%~15%左右的关税。而随着“零关税奶”的大量涌入,将对国内乳业带来哪些变数,业界也颇为关注。
业内人士指出,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无疑将推动澳洲乳制品进口的大幅增长,尤其是进口液态奶的大幅增长将冲击为国内乳企贡献利润的高端液态奶市场。据悉,经过长期谈判,早在2014年5月双方已就澳鲜奶出口中国快速通关达成一致,这使得澳大利亚的鲜奶可以在7天内运抵中国,比此前超过20天的时间大大缩短。对此,澳大利亚乳制品合作社欢欣鼓舞,争取扩大规模,保证向中国市场供应鲜牛奶。据报道,澳乳制品合作社Norco已与我国签订出口鲜奶协议,从10月起每周向我国出口5万公升鲜奶。近期,阿里巴巴旗下聚划算已推出直供澳洲鲜奶,并打出“从牛奶挤出到中国餐桌最快4天”的口号。该种担忧也引发A股市场乳制品板块个股近日的持续下挫。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将推动澳洲乳制品进口的增长,但由于澳洲乳制品进口占比不大,短期内难以给国内乳制品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也难以撼动新西兰作为中国进口乳制品“老大哥”的地位。长期来看,伴随自贸协定对中国企业去澳洲布局乳业的积极推动,未来澳洲乳制品进口的增长将更多来自于此。据了解,今年前9个月,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鲜奶量同比增长65%,占全部进口量的11.2%;澳洲进口脱脂奶粉和全脂奶粉分别占全部进口量的2.6%和7%,婴幼儿配方乳粉进口量占全部进口量的3.9%。
乳业专家宋亮表示,近年来中国乳制品主要的进口来源地是新西兰和欧洲,其中超过70%来自新西兰。澳洲在原料奶方面不如新西兰,在成品奶方面不如欧洲。中澳自贸协定生效后,澳洲由于具备一定的资源和原料奶成本优势,对国内乳企确实会构成一定压力,但由于体量较小且并无绝对的价格优势,短期内的冲击将很有限。齐鲁证券也指出,澳大利亚的原料奶价格在全球处于低位,即使在考虑减免15%的关税以后,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价格上产生的边际效应也不明显。关税减免导致的进口奶价格下降预期,并不会给行业带来额外的增量改变。
业内人士指出,基于奶源原因,中国乳企早已开始海外投资,中澳自贸协定的签署,使得国内乳企的“走出去”战略变得更为顺畅和便利,未来中国乳企对澳大利亚奶源的布局以及同澳洲乳业之间的合作无疑将更为活跃。事实上,我国自有的奶牛养殖规模并不能充分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借力海外低成本的资源来满足我国消费需求是一件互利的事情。随着澳大利亚零关税乳制品渐行渐近,我国本土原料奶生产成本高的劣势会更加凸显,龙头企业可以借此契机,与外资乳企积极竞合,在国际化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这也能够倒逼我国乳业尽快自强。
促销活动如火如荼年内量价仍难回暖
今年由于进口奶源过多,加上需求减缓,国内不少乳企都有库存压力,目前正在利用多个渠道、通过各种方式促销出货。刚刚过去的“双十一”网购狂欢节,不少奶粉企业就铆足劲大肆促销了一番。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虽然促销不断、价格下行在年内仍是主流,但奶粉和快消品不一样,如果没有外部因素的刺激,其销售量难以在短期内再造一个明显增长的业绩。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除伊利、蒙牛、光明等几大巨头外,很多奶企的业绩都乏善可陈。从第三季度报表来看,虽然多家乳业龙头股数字靓丽,但不被人们关注的大多数没上市的中小规模奶企日子并不好过。主要还在依靠促销中低端产品去库存、拉业绩;龙头股三季度报表也显示,带来利润和增长的是高端产品,中低端照样卖得不太好,而且大家还在不停地打价格战。据分析,因为贪图原料便宜,不少企业都加大生产,想薄利多销占领市场。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市场需求并没有回暖,促销做多了反而难以恢复正价。
据悉,目前包括成人奶粉、婴幼儿配方奶粉等多品牌多种类奶粉都在参与不同程度的促销活动。相较于价格高高在上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成人奶粉促销力度更大。虽然优惠活动非常多,但销售依然平淡,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逢低入手囤货现象。市场销售难走量源于多种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婴幼儿配方奶粉虽属刚需,但宝宝不可能因为促销就多喝奶。成人奶粉、液态奶则面临市场竞争激烈、消费习惯难因促销而改变等现实状况。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国外奶源过多,且价格低廉,今年后市总体来说我国进口额仍将只增不减,预计全年奶粉进口量将达到135万~140万吨。因此,业内人士预计,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价格战或仍将持续一段时间,短期内国内奶价将难以回暖。
偶然背后现必然“自身修炼”是关键
今年奶价的大幅下跌,在看似偶然的现象背后,却有着很大的必然性。其实,进口奶只是一个导火索,不能把奶价的下跌问题完全归结到外因。真正的原因还是产业基础的脆弱,以及产业布局、产品结构的不合理。
山东奶业协会秘书长张志民表示,外因只是奶价下跌的条件,这个条件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和中国乳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密不可分。中国乳业目前面临着非常明显且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一,之所以短期遭受进口奶的冲击,主要是因为国内奶业发展时间短,产业链不够健全,极易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其二,从奶牛、饲料到设备,我国都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缺乏独立性;其三,目前以常温奶、调制乳为主要产品的市场结构,让进口奶粉制作还原奶有了进驻市场的条件。如果我国乳制品行业是多元化、系统化的格局,这种情况可能会有所缓解。因此,国内奶业暴露出的种种实质问题,不得不促使我们深思:现存于乳企内部的问题何时才能得到改变?我国的乳企何时才能强大和规范?另外,奶价是否能经过一段时间恢复正常,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中商产业研究院食品行业分析师周明军表示,经过这次生鲜乳价格下降事件之后,相信政府会出面规范市场并调整产业布局,乳企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奶牛散养户也会相应减少产量,这样生鲜乳价格就会慢慢回升,生鲜乳市场将逐渐趋于正常。但要想摆脱现状,乳企“自身修炼”才是根本。
面对国际巨头的冲击,专家建议,一方面政府应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让乳企有机会发展;另一方面,关键还在于乳企自身革新壮大,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实力。要使我国奶业市场得到良性和健康的发展,专家认为,首先从政策层面上,国家应减少进口,合理化调整奶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增强独立性;其次,从乳品生产上,提高国内原料奶生产的规模化、科学化水平,促进有序健康发展;再次,从奶源上,建立养殖场联盟。只有建立生产者和加工者共同培育市场、抵抗风险以及利益共享的联盟机制,才能有效避免价格波动和市场起伏;最后,对于奶农因为原奶价格剧烈波动而遭受的损失,国家相关部委也可考虑出台“收储”措施,在价格过低的时候对奶农鲜奶进行收储,喷成粉后保存,待到价格高企甚至出现奶荒的时候再抛出来,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奶农的利益。但是,这种干预一定要掌握好时机与火候,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作出有效调控。
根据荷兰合作银行的报告,按照液态奶当量测算,目前中国居民人均年消费乳制品约为26升,这不仅低于欧美水平,与日韩两国年人均78升的水平也有一定差距。荷兰合作银行预计,中国居民年人均消费乳制品未来有望达到50~60升,未来几年中国原料奶的供给缺口将达到1000多万吨。因此,面对强劲的市场需求、消费结构的变化及良好的发展前景,国内乳业更应主动出击,采取多种措施。例如全面提升公司整体运营水平,合理降低生产运营成本;适度控制原料奶进口,保持国内供需平衡,随行就市适度调整原料奶收购价格等等。此外,以全脂奶粉、脱脂奶粉为主的企业应尽快向液体乳产品转换,城市型乳企要扩大低温产品生产,重视乳饮料等产品的发展,以适应市场变化。
总之,行业信誉的恢复是个漫长的过程,这取决于宏观环境、政府的监管力度、乳企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及产品质量等等。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乳品市场量价齐跌存隐忧 [2014-12-2 10:22:36]
- 中国与越南商品贸易流量与结构分析 [2014-11-26 17:05:21]
- 体育行业细分市场将成国产运动品牌“金矿” [2014-10-28 16:55:21]
- “小”市场的大生意 [2014-9-5 11:00:19]
- 外资百货失意中国市场 [2014-7-9 10:59:43]
- 快时尚品牌分食网购市场 [2014-6-30 9:32:56]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