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底中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开放以来,中国零售业总体来说是稳定增长,但是不同的业态呈现出不同的态势。外资大卖场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资本运作手段逐渐显示出优势,其迅猛的扩张速度令人担忧。而竞争度最小的本土区域百货商店凭借其多年的品牌优势稳中求进,让“洋百货”望其兴叹。实力最强的中国本土家电零售企业在与狼共舞中开始了并购重组,从最初的抵抗开放,变成了现在的从容面对。
外资大卖场优势渐显
1995年进入中国的第一家外资大卖场家乐福,在我国零售业没有完全开放之前,以各种方式打政策的擦边球,经过十年的跑马圈地,其在华门店数不仅远远领先于世界第一大零售商沃尔玛,而且对本土连锁超市形成压倒之势。据其公关部李经理透露,现在家乐福中国区门店已达85家。与此不同,1996年就进入中国的沃尔玛由于受开放政策的限制,在登陆中国市场十年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期间开店速度也很慢:年均5家。但是从2005年开始,随着政策的开放,其一年就开出14家新店。最近又传闻沃尔玛欲通过收购好又多100多家门店来加速扩张。
随着中国零售业的逐步开放,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主要集中在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卖场业态,他们通过新开门店抢滩中国一、二线城市,其销售额已经超过了本土超市。上海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05年上海67家外资大卖场(占大卖场总数量53%)共计完成全市大卖场销售额的76%。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零售业分析师陈宸表示担忧,“外资大卖场的绝对优势已经显现,而本土一流超市仅处于外资的中流水平。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意味着中国本土超市在零售业的地位没有了。”
本土百货远胜外资
而中国本土的百货商店却在零售业的开放过程中释放出活力,大连大商、北京王府井、山东银座等几家一流的百货集团,凭借过去的资源垄断优势和多年的金字招牌,其销售总额、增长幅度和门店数量远远胜于百盛、太平洋等世界名店,把持了2005年零售企业百强前茅。
据了解,中国二、三线城市的百货企业的竞争度在整个零售行业中是最低的,尽管外资百货同样享受税收优惠等超国民待遇,但本土区域型企业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和知名度,其整体竞争力不像大卖场那样相差悬殊,这一点让洋百货望其兴叹。
家电连锁掀并购热潮
根据WTO议定书的承诺,2004年底中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开放后,允许独资企业进入中国并且不受商品配额的限制。但是2003年进入中国的世界最大家电连锁商、世界500强企业百思买却迟迟没有落脚之地。最终于今年5月以高溢价收购了江苏五星电器。中国家电连锁的价值和竞争力由此可见一斑。
家电连锁是市场集中度最高,竞争力最强的一个行业。由于本土家电零售企业起步比较早,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已经从最初的抵抗开放,变成了现在的从容面对。
目前国美、苏宁、大中等国内企业已经垄断了这个市场。国美收购永乐后,其巨头地位进一步巩固。苏宁总部高层也坦率的表示,对于本土家电零售企业来说,外资的压力不大。国金证券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零售企业百强第二名国美电器销售规模为498亿元人民币,增幅109%,门店个数已达426家,增幅为88%。第三名苏宁电器集团销售规模为397增幅80%,门店个数363,增幅88%。据统计,进入百强的家电企业中,50%采用了并购手段,中小型家电零售商还将会被中外巨头所收购。
中国WTO研究院研究员李扬表示,由于中国将零售服务业作为竞争性行业来看待,实际上对于零售业的开放程度比WTO议定书的承诺要快的多。
入世五年来,家电零售业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去年的普马案件也给国内采用“类金融模式”的零售商敲响了警钟,一旦资金链发生断裂,整个零售业大厦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塌。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基于长效消费机制的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评价 [2015-7-24 16:47:30]
- 用服务做透外卖细分市场 [2015-4-23 15:26:16]
- 百货业加速细分市场 [2014-12-24 8:57:52]
- 区域内分工市场化、区际市场分割与商品流通 [2014-11-19 15:00:04]
- 餐饮细分市场受青睐 [2014-9-11 9:32:52]
- 地产细分市场渐现领军者 [2014-8-8 9:45:54]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