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过比较台湾和国内的零售业态,发现台湾以便利店为主,国内以大卖场和标准超市为主,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两岸的城市布局、居民消费习惯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别。国内的便利店刚刚起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它将最终取代小卖部,成为国内大中城市的主要零售业态。
一、引言
笔者于2010年下半年去台湾静宜大学交换学习了一个学期,学习之余经常去学校附近的便利店购物,发现台湾很少有大的超市,不仅在台中市沙鹿镇,包括台中市,和笔者后来游历的台北、高雄、花莲、嘉义等台湾各个城市,大的超市也比较少,倒是像7-11、全家、OK、荣尔富等各种便利店遍布大街小巷。
台湾地狭人稠,又经历过日本的殖民统治,所以很多商业模式都模仿日本。日本的超市以7-11便利店为典型,7-11便利店的营业面积都很小,一般只有100-250平方米,商品品种也不多,只有3000-10000种,站在门店里任何角落,所有商品都能一览无余 。
而国内以家乐福、沃尔玛等欧美零售业巨头为先导,大力发展大型连锁超市,如联华、华联、大商、农工商等国内连锁超市品牌,但是名气和规模都比不上外资企业,利润率也比前者低。
二、台湾的零售业态
台湾便利店的密度超过零售业和物流业发展最为成熟的日本,位居全球第一,全台湾有将近一万家便利店,不仅销售日常生活用品、还出售报纸、杂志,并且提供各种便捷服务,如代收罚单、水费、电费、手机话费,网上订购火车票、演唱会门票等等,是居民利用率最高的零售业态。以下是2005年台湾零售业的市场结构表:
从上表可知,便利店的销售额已经超过大卖场和标准超市,在台湾零售业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便利店因为便利、网点小而密集、毛利较高、又提供多项日常服务,很适合台湾地狭人稠的特点,所以在台湾发展得相当成功。
三、国内的零售业态
国内零售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保持着百货商店在城市布局、小卖部遍布城市乡村的单一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资的准入,消费者的需求随之变化,零售市场的竞争也随之加剧,大型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了快速发展 。
以下是零售业态的发展结构图,传统的百货商店资金雄厚,除了保留销售高档品牌的百货公司外,还重点发展大卖场和标准超市,小卖部根据自身的资金状况,转型为规模较大的标准超市或是店面较小的便利店。
国内零售业以大卖场和标准超市为主,以2009年全国零售业销售规模排名第三位的百联集团有限公司为例 ,百联的零售连锁业务分布于四个成员企业,包括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全国连锁超市第1位)、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全国连锁百强第3位)、上海华联集团吉买盛购物中心有限公司(全国连锁百强第31位)、上海华联罗森有限公司。下表是百联的三个主要业态:
国内的便利店业态刚刚起步,在上海布局较多,分布着日资品牌7-11和全家、国内品牌好德、可的、快客和良友,由于上海经济发达,拥有很强的购买力,城市里又有很多小巷和小路,适合步行购物,方便购物者顺路在便利店进行购物。
北京、广州、深圳也分布着一些便利店,像日资品牌7-11、全家和港资品牌万宁,但多为机场、地铁商圈和商业中心的地下一层,远低于台湾的普及程度,究其原因就是便利店价格贵,还不适合普通大众的消费能力。
四、结论
在台湾的零售业中,便利店超过大卖场和标准超市,由于其网点密集、服务好、适合台湾地狭人稠的特点,符合当地民众追求个性化、特色化的购物习惯,已经成为台湾的主要零售业态。
在国内的零售业中,大卖场和标准超市符合我国开阔的城市布局,价格便宜、选择性多、适合我国目前的消费水平,而便利店作为新型业态,商品价格高,适合中高收入水平的消费人群,所以目前只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进行布局。
但是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城市会引入便利店模式,以赢得追求个性化、特色化的年轻人的青睐,因此便利店的市场空间极其广阔,这也成为中外零售资本继大卖场之后争夺的另一个焦点。
传统的百货商店已经完全转型为百货公司、大卖场和标准超市,遍布中国城乡的小卖部也会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提高,最终转型为店面整洁、服务周到、商品精美的现代化便利店,为我国居民带来方便快捷的日常服务。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基于长效消费机制的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评价 [2015-7-24 16:47:30]
- 用服务做透外卖细分市场 [2015-4-23 15:26:16]
- 百货业加速细分市场 [2014-12-24 8:57:52]
- 区域内分工市场化、区际市场分割与商品流通 [2014-11-19 15:00:04]
- 餐饮细分市场受青睐 [2014-9-11 9:32:52]
- 地产细分市场渐现领军者 [2014-8-8 9:45:54]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