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消费市场的不断拓展,扩大内需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领头军。流通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大基础产业和主要中介产业,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流通产业对商品流通的功能,积极引导消费和推动生产,是当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商品流通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区域间流通业资源要素分布不尽合理,有碍于商品流通功能的全面发挥。
根据分工与交换理论,市场分工的广度和深度差异都将引起商品流通差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市场分工也进一步细化。因此,研究市场分工对商品流通经济的影响具有时代意义。根据Sullivan的观点,城乡区域经济的互补有利于商品流通,而且区域分工的市场化也有助于商品流通,但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区域之间的市场分割不利于商品流通经济发展。那么,针对这些理论在我国是否也能成立,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方法设计
(一)计量模型
为进一步研究区域内市场分工、区际市场分割对区域内商品流通差异的影响,本文选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两大部门作为流通整体。考虑到对外贸易的影响,本文在国内区域市场分工的基础上引入区域与国际的分工,构建反映区域内部分工、区域之间的市场分割,以及国际市场分工对区域内商品流通影响模型如下:
Ccirit = a0 + a1Urbanit + a2 Marketit + a3 Msegit + a4 Ordit + β Xit + γi + γt + εit (1)
其中,下标i、t分别表示地区和年份,γi与γt分别表示与地区、年份有关的不可预测成分,εit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Xit为控制变量集合,具体为:
Xit = b1 Econit + b2 Struit + b3 Peopit + b4 Infrit (2)
(二)变量的指标选取
本文重点关注区域内部分工、区域之间的市场分割,以及国际市场分工对商品流通区际差异的影响,为此需要对模型(1)中的主要变量进行合理的指标选择,同时对相关的控制变量也作出相应说明。
被解释变量。区域商品流通水平:本文采用的是省际面板数据,因此以各省(市、自治区)流通业的规模来衡量,具体用流通业增加值表征。
解释变量。第一,核心变量。①区域内市场分工程度:本文采用的是省际面板数据,因此区域内市场分工即省内市场分工。一般而言,城乡市场分工和相应的经济活动主体市场分工均会促进商品流通的进行,因此这里的省内市场分工理应包含城市化和分工市场化程度两个方面。其中,城市化程度采用各省市或自治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该指标衡量了区域内城乡分工差异引起的区际商品流通差异。分工市场化程度的含义更为复杂,它可以由非国有经济体相关指标占国民经济整体对应指标的比重表示,如产值占比、销售占比、投资占比等等。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同时考虑指标的同属性,本文选取各省(市、自治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经济部分的占比来表示分工市场化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市场资源配置。②区际市场分割程度:即省级单位之间的市场分割程度,本文借鉴陆铭与陈钊(2009)、付强与乔岳(2011)等学者的方法对市场分割程度进行测算。③省域与国外的市场分工程度:为了简化指标分析,这里只采用对外开放程度来表示省域与国外的市场分工程度,即国际市场分工,衡量省域与国外的市场分工差异引起的区际商品流通差异。对外开放程度指标则由某一省份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征。
第二,控制变量。①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变量: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区域的总体经济实力,一般认为一个区域的总体经济实力越高,则商品流通程度也越高,本文采用地区的人均GDP来表示地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②产业结构变量:产业结构也能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其侧重点在于产业发展方面。一般认为一个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越高,则产业结构越优化,产业层次越高,该地区的产业处于越高的发展阶段,因此商品流通经济也能达到越高的发展水平,本文采用一个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地区的产业结构。③人口集聚变量:与商品流通关联最为直接的就是消费者,因此一个地区的人口集聚程度越高,则越能推动商品流通和促进流通经济的发展,本文采用一个地区的总人口与该地区总地域面积之比来衡量地区的人口集聚程度。④基础设施水平的变量:若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越高,则该地区商品流通承担的费用也就越低,于是商品流通经济也更为发达,本文采用一个地区的交通网络发达程度作为基础设施水平的代理变量,具体由该地区的公里里程数来表征。
(三)指标的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2003-2012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因数据缺失,故不列入样本范围)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以上指标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的统计年鉴,以及国研网统计数据库,部分数据通过网络途径搜集补充得到。为了提出部分指标的价格因素,一直采用省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变量进行平减处理。另外,对于人均GDP、公路里程数这些数值量较大的指标,对其进行对数处理,尽量保持本文指标数据的一致性。
实证检验
为了体现商品流通的区域差异,本文将我国30个地区按习惯方法,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三类,以比较区域之间的实证结果。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共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共8个省市,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共11个省市自治区。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基于时间和地区的面板数据,因此首先要对每个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效应进行设定。面板数据模型一般包括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和混合效应三种形式,通过Hausman检验和LM检验,三大区域的面板数据模型最终都选择了固定效应的形式。从回归效果来看,大部分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这说明本文模型的设定和变量的选取都是比较合理的,实证结果如表1所示(限于篇幅,略去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
对比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核心解释变量对商品流通的影响可知,不同区域各层次的市场分工对商品流通发展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初步表明了区域内市场分工差异、区际分工差异等都能引起区际商品流通差异。
首先,区域内市场分工对区际商品流通差异带来较显著的影响。其一,就区域城市化对区域商品流通发展的影响而言,东部地区城市化程度的系数为0.245且在5%的水平显著,中部地区城市化程度的系数为0.722且在1%的水平显著,西部地区城市化程度的系数为0.071且在1%的水平显著。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对商品流通的影响最为明显,东部地区次之,西部最弱。东部地区在我国工业、商品流通市场都是最先发展起来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城乡居民生活差距相对较小,商品流通的覆盖面更为广泛,而且东部地区的市场分工更为明晰,便于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流动。正是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已发展到一定高度,城市化程度提高所带来的商品流通潜力也已基本被释放,因此城市化水平并没有对商品流通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而对于中部地区,当前城市和农村都处于崛起状态,发展活力充足,因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能对商品流通带来非常显著的影响。对于西部地区而言,由于城市化程度普遍较低,商品经济也不够发达,因此没有充分到达发挥城市化商品流通效应的阶段,因此城市化程度不能对商品流通产生显著影响。其二,就区域市场化对区域商品流通发展的影响而言,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的系数为0.967且在1%的水平显著,中部地区市场化程度的系数为0.408且在1%的水平显著,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的系数为0.035,且未通过显著性水平。
由此可见,东部地区市场化对商品流通的影响最为明显,中部地区次之,西部最弱。基于这个结果,本文的解释如下:市场化和城市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水平所能释放的商品流通效应不够明显,但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明晰的市场分工为各种要素的流动提供充分的便利性,更有利于生产资料以及产品的流通。也就是说,东部地区目前的市场化水平非常有利于商品的流通,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市场化程度较低,不利于区域内部分工协作,也不利于商品流通经济发展。
其次,区际市场分割对区际商品流通差异带来较显著的影响。东部地区市场分割程度的系数为-0.093且未通过显著性水平,中部地区市场分割程度的系数为-0.166且在5%的水平显著,西部地区市场分割程度的系数为-0.703且在1%的水平显著。由此可见,西部地区市场分割对商品流通的负影响最为明显,中部地区次之,东部最弱。结合前面的结果分析,认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商品流通环节更多地依赖于区域内的分工,而区际市场分割依赖性相对较低,西部地区的区际市场分割反而更明显,因而对商品流通的负影响最高。
再次,省域与国际的市场分工对区际商品流通差异带来较显著的影响。由结果可知,东部地区国际分工对商品流通的影响最为明显,中部地区次之,西部最弱。东部地区属于我国贸易程度最高的区域,国际间的商品交易频繁,促进了国内商品流通;而西部地区国际贸易水平较低,参与国际分工力度较弱,因而限制了区域内商品流通。
结论
本文构建了区域内部分工、区域之间的市场分割,以及国际市场分工对区域内商品流通影响的模型框架,基于省域区域差异,研究了区域内部分工、区域之间的市场分割,以及国际市场分工对商品流通区际差异的影响。最终得到研究结论:无论是区域内部分工、区际市场分割还是国际分工,这些因素存在的区域差异都将引起商品流通区际差异。相对而言,东、中部地区商品流通更多地依赖于区域内的分工,而西部地区区际市场分割对商品流通带来明显的负面效应,东部地区国际分工对区域商品流通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因此,我国不同区域应立足自身的市场分工实际,有针对性地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商品流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小林.分工理论视角下商业集聚与零售业态多样性研究[J].商业时代,2012(4)
2.Arthur O`Sullivan. Urban Economics(4ed)[M].The Mc Graw-Hill Companies,2000
3.Elhanan Helpman & Paul R. Krugman.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Increasing Returns,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D].Cambridge,MA:MIT Press,1985
4.付强,乔岳.政府竞争如何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关系再探讨[J].世界经济,2011(7)
5.陆铭,陈钊.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长—为什么经济开放可能加剧了地方保护[J].经济研究,2009(1)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基于长效消费机制的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评价 [2015-7-24 16:47:30]
- 用服务做透外卖细分市场 [2015-4-23 15:26:16]
- 百货业加速细分市场 [2014-12-24 8:57:52]
- 区域内分工市场化、区际市场分割与商品流通 [2014-11-19 15:00:04]
- 餐饮细分市场受青睐 [2014-9-11 9:32:52]
- 地产细分市场渐现领军者 [2014-8-8 9:45:54]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