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管理专题会议精神,根据省政府领导要求,4月6日至13日,由省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队赴浙江、江苏、河北三省,就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期间,与三省及杭州、南京、徐州、保定等市商务主管部门进行了座谈交流,实地考察了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义乌国际商贸城、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徐州八里国际家居交易博览中心、徐州区域生产资料市场、白沟国际箱包城、中国白沟和道国际(华北城)等市场。
一、总体印象
浙江、江苏、河北(以下简称三省),在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上具有重要地位。浙江省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截止“十一五”末,全省年交易额在亿元以上的市场即达668个,其中十亿元至几十亿元的市场180个,百亿元以上市场22个,形成了义乌国际商贸城、绍兴轻纺城、海宁皮革城等一批超大型专业市场。浙商还在省外投资建设了2000多个50亩以上的市场,在海外开办的市场超过50个。中国社科院2012年11月份发布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百强名单,浙江以38家省内市场、13家省外市场占了全国百强市场半壁江山。江苏省南京、徐州等市将市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按照“规划新建一批,整合提升一批,迁建关闭一批”的思路,推进市场的布局优化、转型升级、集群发展和功能改善。河北省突出专业市场发展升级,培育形成了石家庄南三条小商品、新华集贸、正定小商品、安国药材等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专业市场,并创造出了“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产业”、“小资本、大集聚”的“白沟模式”。考察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三省商品交易市场正在进入一个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新时期,这也是全国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大趋势。从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角度看,三省市场建设发展理念之新、创新意识之强、政府主导作用之大、整合升级效果之好,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1.划行归市,迁场集聚
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展,主城区内的批发市场向外迁移是必然趋势。江浙两省在这方面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效果明显。杭州市委、市政府2003年即在主城区南北规划了两大农产品物流园区,位处城南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占地6000亩,于2006年启动建设,2008年4月投入运营,而确保新市场开业成功的关键,是同时关闭市区内所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整体搬迁。据杭州市贸易局介绍,尽管当时阻力很大,但政府下决心搬迁,做了大量周密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并适当照顾到当事的区(街道)政府、市场投资人和场内商贩各方利益,最终圆满完成迁场任务。迁建整合后新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日益突现,实现了各方利益的共赢。去年,农产品物流中心实现交易额210亿元、利税2.27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75%和120.4%,不仅满足了杭州市农产品供应,并且有2/3的农产品辐射到周边省份;其中果品市场去年交易额28亿元,比迁出前增长4.6倍。南京市按照“华东一流、全国有影响”的目标,在江宁区规划建设了占地3000亩的众彩农产品物流园,一期开发1100亩,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新市场建成后的半年内将主城区8个市场全部搬过去,去年实现经营额196亿元,相当于原8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的2.45倍,除保证南京城市居民供应外,还有30%的产品辐射到苏北、安徽等地。南京市商务局的同志说,安徽和县据南京仅50公里,市场搬迁前,由于主城区农产品市场摊位不足,和县的蔬菜一般先到寿光,再经二次批发到南京,现在可以直销南京郊区的农产品物流园,从而减少了环节,降低了菜价。徐州市将主城区大部分批发市场搬迁到该市三环以外,老城区不再设置传统交易市场。迁到郊区的市场划行归市,按专业分区布局,充分发挥了市场的聚集效应,优化了流通布局、改善了城市面貌、缓解了交通和环境压力。
2.转型升级,拓展商圈
义乌小商品市场历经三个升级发展阶段,前后共有五代市场。1982-1992年为第一阶段,先后形成马路市场、棚架式市场;1992-2002年为第二阶段,主要是市场硬件继续升级,商圈不断扩展,实现了立足义乌, “买全国、卖全国”的格局;2002年至今,以国际商贸城一区的投入运营为起点,步入第三阶段,实现了“让义乌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义乌”、“买全球、卖全球”的局面。以前的老市场只有300多亩地、四五十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目前新老市场一共达到460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有近7万个经营主体,20多万从业人员,每天进入市场的采购商也有20多万人,仅国际商贸城五个区总面积即达260万平方米,按照小商品指数分类,商品扩展到16大类、4000多种类、175万个单品。白沟市场也经历了从马路市场到室内市场,从“商场式”到“星级式”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升级都伴随着商圈辐射范围的扩大和产业带动能力的增强。目前正在建设的中国白沟和道国际(华北城),按5A级国际化商贸城建设,投资180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480万平方米,分三期滚动开发建设,涵盖商贸服务、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等多个领域,目标是以市场带动城镇化建设,打造一个集群式发展的中等城市。保定白沟新城于2010年9月16日正式揭牌,管委会为副厅级建制。
3.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一是贸工联动,市场带动产业发展,产业支撑市场繁荣。义乌市场7万个商铺背后是22万家中小生产企业,产业工人多达1000多万人,其中2/3为本省中小企业。箱包作为白沟的主导产业,历经30年发展,现已形成包括周边6个县市、55个乡镇、500多个自然村,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350家,形成了从原辅材料生产到成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玉兔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已进入主流市场,成为河北省著名商标。二是内外贸联动。除海量商品内销外,国际化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一个突出特征,而这正是我省小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短腿。义乌市场的外向度达65%以上,商品直接出口到215国家和地区,日均出口1500标箱。2011年入境到义乌的外商有40.4万人次,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外商常驻义乌采购商品,登记备案的境外驻义乌商务代表机构3060家。我们参观的国际商贸城五区是进口商品馆和非洲产品展销中心,引进了55个国家近3万种商品入场经营,2011年,出口总额达98.7亿美元。三是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联动。据介绍,目前义乌市场7万个商户有20%在做电子商务销售,还有5万商户在各网站上开展网销,依托市场聚集的网商有4万多家,去年成交额400亿元。按业内的分析统计,义乌市场电子商务在外贸上去年达到40亿元。目前,义乌市政府不仅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实行奖励政策,而且正在规划电子商务园区,引进中科院的云计算、海量数据处理等先进技术手段,与各地路由器相联。
4.功能集成,完善体系
我们看到,三省商品市场的发展,正由过去单一的交易功能,向交易、展示、信息集成、价格形成、物流配送、旅游购物等多功能融合发展,形成了综合的服务体系。一是会展功能。义乌依托大市场每年举办各类展会50多个,其小商品博览会成为继广交会、上交会之后外向度最高的展会,主办方亦由义乌市,提升至浙江省政府和商务部。天天开门做生意的义乌国际商贸城被称作“永不落幕的广交会”。二是购物旅游功能。义乌国际小商品城已成为4A购物旅游景区,为推动旅游购物,专门开设了购物旅游接待中心,创办了集购物旅游于一体的批发零售特色街。三是信息化和物流配送功能。义乌市场的成功与此密切相关。目前义乌的物流成本仅为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12%,远低于17.8%的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原因一是信息化水平高,有效匹配了物流供求;二是运输实行混装,降低了运价;三是与一些国内市场群实行互补运销、双重运输(往返都是装满货物的重车),大大降低了空驶率。据介绍,白沟每天有20辆大型车辆运载箱包到义乌,再用这些车从义乌拉小商品到白沟销售。四是统一结算功能。在杭州果品交易市场看到,商户和采购方全部使用IC卡刷卡交易,不仅实现了统一结算,而且实现了问题食品可追溯、交易统计精确化和税收的大幅度增长。功能集成推动了市场由“现货、现金、现场”式的“三现”交易,向展示、洽谈、接单、配送等先进交易方式转变,总经销、总代理成为市场经营的重要方式,品牌产品和法人商户越来越多地进入交易市场,金融服务、外贸代理等配套功能也逐步完善。
二、启示与体会
浙江、江苏、河北三省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促进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理念、思路及工作重点和举措,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体会较深的主要有四点:
一是政府主导抓建设。考察过程中,体会最深的就是政府在商品交易市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浙江省商务厅介绍,从浙江专业市场发展看,凡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好的,市场的发展就好。绍兴柯桥、台州路桥、温州虹桥(浙江“三桥”)曾一度领航全国专业市场,但后来柯桥成功转型升级继续走在前列,虹桥日渐萎缩近乎销声匿迹。浙江省商务厅的专题调研认为,路桥市场衰落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整体发展规划和政府主导作用。由于村集体为主的投资结构造成基础设施和公共领域投入缺位,加上政府未能给予与时俱进的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随着竞争的加剧,路桥市场辐射范围日趋萎缩,已由原先的“买全国、卖全国”逐步退化到“买全国、卖台州”。考察中我们体会到,交易市场不同于市场交易,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是公共交易平台,由于涉及占地、交通、环境等问题,必须由政府加以规划,重要的市场甚至可以由政府投资“搭台”;而后者是商业活动,是民营资本主导的领域,政府的职责是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目前,浙江省大型市场的投资主体多为国有控股企业,如义乌商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资本占55.8%,义乌小商品市场每次迁址和升级换代都能“一气呵成,畅行无阻”,这是一条重要原因。此外,南京市农产品交易市场国有股本占70%,摊位只租不售,也是政府“搭台”,国资控股,民营“唱戏”。毫无疑问,这样的市场既能有效配置资源,又能成为政府调控的有力“抓手”。
二是法规护航抓规划。用规划引领市场转型升级,用地方法规保障规划落实,是三省促进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共同特点。杭州市委、市政府于2005年即提出商品市场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求由市场大市向市场强市发展。为此,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杭州市商品专业市场五年发展规划》、《杭州市商品交易市场布局规划》,并配套制定了实施办法和政策措施。《规划》对商品交易市场园区、市场带、市场点等作了明确界定,并提出主城区一律不得新建专业市场,已有市场则通过关停、迁建、整合、升级等进行全面改造提升。经过五年努力,杭州主城区原有的333处专业市场已减少到170处,市区内七处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搬迁至统一规划的郊外农产品物流中心。为使规划既满足行业管理的要求,又能得以有效实施,杭州市商品专业市场五个规划是由当时的市贸易局与规划局共同编制的。早在1994年,浙江省就出台了《浙江省市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这是浙江成为市场大省、强省,市场规则得到严格遵循的法治保障。南京、无锡等市也颁布实施了《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徐州市出台了《农贸市场管理条例》。南京市在《条例》中还专门明确市商务行政主管部门在商品交易市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职责。
三是优化布局抓调整。三省的城市商品批发市场发展之初,多建在城郊结合部,由街道、居委会等踞村而建,后随着城市扩容,不少市场已进入主城区,不仅影响市容、阻碍交通,而且市场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调整空间布局势在必行。杭州、南京、徐州等城市大手笔、高起点进行布局规划与调整,既抓住了市场升级发展的机遇,也为城市发展腾出了空间,还推进了市场群、市场带和商圈的聚集发展,促进了物流设施、信息化改造、产业园区同步建设。由于杭州规划新建的郊外农产品物流中心符合流通发展规律,在交易规模急剧扩大的基础上,迁址经营的市场投资方利润大增,仅一个果品市场一年利润即达8000多万元;场内商户经营面积扩大,使商户的交易额和效益也明显增长;政府税收也大幅度上升;而城区市场迁出后的土地,通过招标转让不仅吸引了符合城市规划的优质投资项目,而且取得了远高于开办市场的土地收益和税收。
四是强化服务抓扶持。政府扶持是商品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动力,也是落实市场调整规划的关键。在市场的发展中,义乌地方政府一直实行“放水养鱼"政策,如对市场经营户的收费科目和标准由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定,工商局统一收取,严禁其他部门乱收费。据义乌市场发展局的同志介绍,国际商贸城展位费一定五年,五年一调整,当时一区招商时每年每平方米仅900元,以平均一个摊位9平方米计算,一年仅8000多元,后来尽管商户间的转让费达到了惊人的价位,但调整时只提高到1300元。目前,一个标准展位商户之间五年使用权的转让价到了800万元,为防止业户转租谋利,市场相应出台了若干限制措施,以控制高价炒作。杭州、南京等市在土地指标、用地价格、财政资金等方面给予符合规划的市场建设以积极支持,如南京众彩农产品物流园用地,当时评估价每亩130多万元,政府按每亩68万元提供使用。为支持城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杭州市按市、区财政各35%的比例给予政策支持。
三、几点建议
商品交易市场作为流通业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新一轮的调整升级,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省作为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大省,应当清醒认识形势、主动抢抓机遇、充分发挥优势,认真筹谋发展,实现从商品市场大省到强省的历史性转变。结合学习考察,提出六点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科学发展
各级政府应当在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观念上跟上形势,与时俱进。一是克服政府不应干预市场建设的错误认识,明确规划市场建设、调整市场布局、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是政府份内的职责,理直气壮地抓好这项工作。二是顺应市场未来发展趋势,转变服务管理的方式和内容。这次调研发现,未来商品交易市场将呈现主体法人化、功能综合化、业态多元化、管理信息化、结算电子化、物流专职化、品牌国际化、信用制度化等八大趋势,政府的市场管理、公共服务和行业政策,必须做出顺时应变的调整,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进步。
2.创新管理体制,推动发展
一是在省里已经成立商品交易市场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各市要对口成立同类领导小组,负责人可根据各地情况从高配备,最好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并明确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为市场建设行业管理部门,承担牵头抓总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通过顶层制度设计、聚合各部门行政资源,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开展。二是切实发挥协会的作用,在全省建立健全各级商品市场建设协会和专业委员会。强化其行业管理、规划、统计、维权等的职能,构建政府主管、协会协管两位一体的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新体制。
3.科学规划定位,统筹发展
一是对全省商品交易市场开展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对市场存在的问题分门别类进行分析研究,按照经济区域和商品合理流向,考虑商品市场区域布局的调整;根据区域发展比较优势确定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侧重点和主攻方向。二是综合研究成果,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加快编制全省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规划,统筹全省商品交易市场总体布局,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交易方式先进的省内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各市应同步开展规划编制,并接受省市场建设领导小组的协调指导。三是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研究制定推进规划落地实施的保障措施,建立督察考核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对失渎职行为的行政问责。
4.完善机制建设,调控发展
一是建立开办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制定出台“山东省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管理办法”,并在条件成熟时将其升格为《管理条例》;制定商品市场设施建设标准、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科学引导商品市场建设。二是要求各市政府依据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对新建扩建超过一定面积的商品交易市场,实行先论证(或召开听证会)、后审批,再行建设的制度,防止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对无证建设的市场,符合相关条件的补办手续纳入规范管理,不符合条件的予以取缔。逐步将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管理工作纳入标准化、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轨道。三是建立有效的商品市场建设预测预警体系,为政府决策和投资商品市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四是研究鼓励国有资本进入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提升政府稳物价、保民生的市场调控能力。有条件的市可探索成立国有控股的商业建设投资公司。
5.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发展
一是全面落实鲁政发〔2011〕19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中各项扶持政策,重点研究出台推进商品交易市场建设中的规划、用地、用电、用工等方面的税费优惠政策。制定鼓励和推进同类市场强强联合,收购兼并等方面的引导政策,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建立全省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对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重点培育骨干市场的转型创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公益性菜(农贸)市场、中继型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商品交易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市场品牌创建、市场安全质量可追溯体系及重大项目建设等的资金补助或以奖代补。建议各市和有条件的县均相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商品市场建设升级和布局调整。三是对符合全省规划的大型商品市场建设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工程项目,在项目规划、用地、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四是充分利用好金融、保险、证券等机构的相关支持政策,构建促进商品市场发展的资金扶持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大力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产品市场设施的升级换代。
6.坚持试点先行,率先发展
一抓重点城市。举全省之力,在临沂市组织开展国际贸易改革试点工作,给予先行先试的各项权力和宽松政策,探索加快省内市场国际化的路子,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商品交易市场由内贸为主向内外贸一体化转变。借鉴杭州、南京经验,支持济南、青岛两个大城市,开展城区内商品交易市场整体迁出试点,实现市场在郊区集聚发展,提档升级,构建现代都市商品市场流通体系。
二抓重点市场。继续推动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市场建设,巩固其全国“菜篮子”商品交易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的地位,进一步提升集散辐射功能。
三抓重点领域。发挥我省农业种养优势,推动全省农产品体系建设。在全省形成产地型市场、销地型市场和中转集散型市场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在城市构建以郊区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起点,城区农贸市场、社区菜市场为大众化终端,连锁生鲜超市、社区便利店为补充的城市鲜活农产品市场网络,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四抓重点企业和项目。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鼓励其产品进入商品交易市场开展品牌经营、开设展示窗口、开办代理代销业务。支持在主产区和重要集散枢纽建设大型综合性农产品物流中心,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的建设。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及其发展回顾 [2014-2-24 10:13:46]
- 苏、浙、冀三省商品交易市场考察报告 [2014-2-24 10:10:11]
- 2013-2017年中国零售业市场专项评估研究报告 [2014-1-24 15:35:49]
- 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分析报告 [2014-1-24 15:07:27]
- 电商行业2013年度数据报告最新发布 [2014-1-24 15:02:43]
- 2013年水产品批发市场运行情况 [2014-1-23 11:39:25]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