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零售业研究正文
2015年中国零售业发展预测
来源:《中国连锁》 2014年第11期 发布时间:2014-12-10 点击数:


    冬天既然到了,春天就不远了。需要的,就是在恰当的时候,一个“苹果”恰好掉在坐在“树下”的零售商头上。

  要在这样一个所有企业都在一门心思地想要颠覆世界的错综复杂的环境里,对一个行业的发展做出较为精准的预测,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过,回眸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历程,我发现,与地产、金融、制造等行业遇到危机时更多只能期待政策来就市不同,零售业虽然难过,多重压力下却始终是可以自力更生的一个行业。当然,这个行业也没有政策来救市,只能依靠自己——这样反而让零售企业们在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面前,必须创新突破,奋力拼搏,才可图谋未来。

  这或许正是这个细水长流的行业的独特魅力所有,也是这个行业未来必将重新爆发的关键所在。它永远不会消失,只会在创新中不断前进。
 
  那么,就让我们以一种更轻松的心态来拥抱零售业的2015年。你或许能看到,即将到来的这一年,新变化将让这个行业走得不会像往几年那么艰难。

  业态命运各不尽同

  具体到零售业的各个业态上,2015年并不会有特别大的改变。因此,很多零售企业在门店增长乏力、电商业务无力的情况下,再次青睐商业地产——地产能够带来的利润远比零售要高得多,运作得好,可以为企业的后续发展赢得较为雄厚的资金支持。事实上,也有一些企业近年来通过商业地产反哺商业创新,成效不错。不过,这并不是所有零售企业能玩转的,缺乏资源和规模较小的企业,很难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不如不生此念。

  炒得火热的购物中心在2015年仍然是一个开业的井喷期,但对于新开发的而言,或许会更冷静,目前火爆异常的购物中心全国并不多,很多都是叫好不叫座,业态雷同,品质不高,营销失策,定位不准,关门大吉的也不在少数。如宝龙地产在各地的购物中心,目前还有多少可以拿出来一晒呢?

  超市业态上,大卖场在一二线城市已基本饱和,这并非要等到2015年,而是现状已经如此。2015年乃至未来几年,从大的趋势上说,这一业态在一线城市的发展空间已经大为缩减,就算有也在郊区化,市区和商业中心区域,必须要有退出者,才能有新接盘者的生存空间。三四线市场上,这一业态还有较强的生命力,但总体而言,如果不在经营上有所创新,这种生命力在下沉的渠道里也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与2014年我做过的预测一样,最不好过的仍属百货、家居建材和家电零售卖场。这三个业态的未来生存形势依然严峻。

  百货业一直在高喊创新,但思维上、战略上都突破不了二房东的固有心态,转型要么是流于表面和形式,要么就只能往商业地产上靠,这根本拯救不了落魄的百货行业,只能是继续走到衰落。家居建材将在2015年上演继续沉默,2014年它的情况就是如此,几乎在业界没有了任何声音——本来就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产物,居然还虚假地“红火”了好些年,真是怪事。

  而家电零售更不可能再有逆转的可能。看看苏宁的左冲右突就知道家电零售企业的转型是有多么焦头烂额。国美的业绩虽然在2013年和2014年有所增长,甚至扭亏为盈,也不能说明家电零售业态还会在未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因为维持一年甚至2~3年的扭亏,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操作来实现,但无法动摇这一业态会最终被市场淘汰的根本趋势。据说,五星电器打造了新一代的门店,从经营场地向经营商品转型,把家居、健康医疗、运动、游戏等品类引进卖场,我倒认为,这种创新值得鼓励,但仅靠跨界混搭的经营也同样无力回天。很简单,换个马甲也无法让这个靠畸形模式盈利的业态满血复活。

  大店战略被边缘化

  正是基于大型门店被高成本和电商夹击的境遇,实体零售企业的大店拓展策略将在2015年更为审慎,尤其是超市类零售商,未来或将彻底将奉行了10多年的大店战略边缘化。

  而且,不能不强调的是,目前以大卖场业态为主的零售商,以往拥有大量的门店是一种优势,很可能这一优势将会成为未来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短板。这一点,需要有前瞻的零售商提早加以应对。
 
  我们看到,在中国零售市场上,无论是沃尔玛、家乐福,外资零售巨头的扩张步伐已经大大放缓,尽管其一再透露未来3年或5年将在中国市场开出多少家店的计划,但更多只是为了让外界对其发展保持信心,在战略上这些企业已经更加保守。其他业态的零售商,目前更是鲜有再提大肆门店扩张的战略。而内资零售企业,除了极少数的企业如永辉仍在以生鲜经营为核心优势,顽强地扩张大卖场,多数企业的大店战略已经由单一业态转向更多元化的购物中心或社区购物中心。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消息是,2014年10月16日,沃尔玛全球总部下调了全年销售额预期,并称将大力调整投资方向,加大电商投入,不再以标志性的购物中心(大卖场)为主进行扩张。这确实极具象征意义,尤其是实体零售而言似乎又是一次打击。不过,就具体市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言,沃尔玛在中国市场应该还有新店扩张的空间和兴趣,除了山姆会员店的前景颇好,不久前其还组建了专业的商业地产公司,投资6亿在珠海自建购物中心,显然,这家零售大鳄对中国市场的胃口一如往昔,并未因环境改变而有大的改变。
 
  社区商业反倒会在2015年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也将在这一年初显中流砥柱的作用和地位。纵观目前业绩逆市良好的区域零售商,无论是乐城超市、香江百货还是金好来,无不是以社区立足,从商品和服务上去做足文章。比如乐城的潜山路店开业当月就实现了盈利,而香江百货更是在湖南衡阳这样一个三线城市,13家超市门店年销售17亿元,占了当地市场份额的70%,4家10000平方米以上的卖场,年销售都在2.5~3亿元,客单价平均在80元左右,最高的店客单价达92元。显示出了强大生命力,证明了社区商业有着无穷尽的空间。另外,从阿里、腾讯、京东的落地措施和顺丰的嘿客等尝试来看,社区商业由于更接地气,也是O2O闭环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从这个角度上说,社区产业是零售商未来的竞争利器之一。

  小业态或再次中兴

  一站式购物的大卖场模式将遇到的更大挑战是:大而全的优势正被小而美的精致所赶超。单独的烘焙、药妆、孕婴童、休闲食品、水果等门店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在街头冒出,各种专业店正以全新升级后的面貌咄咄逼人地卷土重来。
 
  安徽乐城超市正是商超企业里小业态的首倡者,2014年其成立了独立的小业态公司,旗下目前已经衍生出乐先生文具、乐大嘴零食王国、乐街、低温鲜菜市、乐食汇、乐园艺等六种门店形态。通过这种模式,既可以独立开店,又可以集中组合,一经组合就是一家完整的大卖场。目前这一模式已经被国内多家零售企业效仿。
 
  尽管目前一些零售企业还不以为然,但这些小业态对大卖场具备较大的威胁,比如河南的金好来,将自营的洗化类商品独立成业态,开出了类似于屈臣氏的药妆店,在价格上把一线品牌全部“放倒”,靠自营的小众品牌盈利,简直是要革了超市洗化区的命。更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无锡的周茉食品超市,300多平方米的面积,有2000~3000余种休闲食品,一天销售近20万元,一年利润可达上千万元。拍拍脑袋也能明白,如果它开在一家大卖场边上,能蚕食掉多少本该是卖场的休闲食品份额?

  这些小业态正是以前被大卖场一体收编进门店,集合成一站式购物的关键。但随着大卖场购物环境的日渐嘈杂,服务水平的“始终如一”,个性化的严重缺位,一站式购物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已经大大减弱,专业的小业态再一次备受青睐。这也表明,实体商业的创新其实大有可为,零售业将会在各种压力下回归到商业的本质:商品是第一位的,服务是第二位的。服务是在商品至上的基础上提升业绩的有效延伸。但离开了商品,就什么都不是。

  相信2015年,部分小业态将迎来更大更好的发展环境,这一年,也有可能成为小业态再次中兴的元年——当然,并非说小业态自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环境变化日新月异,很可能目前一路高歌的专业店,很快也会被一种新的模式迅速取代。

  企业经营无边界化

  在2014年中国零售业发展预测一文中,我曾分析,实体零售企业将以全域经营谋求发展,这不是目前被广泛宣传的全渠道这么简单,全渠道仍是围绕零售的各种渠道在转圈。
 
  很多零售企业已经不再是纯粹的零售商,甚至有个别零售企业,主业或者利润的主要来源构成已经不是零售业务,而多元化也不再单纯围绕商业的上下游做文章,而是涉猎更为广阔,横跨各个产业:地产、金融、文化、投资、证券、传媒、酒店、餐饮、制造……四面出击,也确实在四面开花。这也意味着,零售企业未来的经营范围将更加分散,也就是说,企业经营的边界将日趋模糊,一个经营范围无边界化的阶段正在或已经到来。
 
  我更愿意把这种全域经营的企业称为危机下寻求出路的泛渠道企业,无论是全渠道,全业态还是泛渠道,我都赞成企业在把握好度的情况下去多尝试。因为,不管是利用区域资源的整合,还是自身优势的延伸,只要能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能有较为清晰的盈利模式,就值得去探索。很多零售企业的老总,尤其是上市公司,经常跟外界强调,自己的主业仍是零售,或者仍是聚焦某一业态,不会将主业转向其他,以免资本市场误读。这当然是一种资本市场的策略。但实际上,企业以生存与发展为第一要务,适时而变的战略是必然选择,不要受外界因素的过多干扰。

  不过,仍然需要提醒的是,企业一定要量力而行,切忌揠苗助长,更不可因为某个领域有巨额利润就盲目跟风。因为,光是全渠道的风险就不小,比如苏宁从家电零售做起超市业务、百货业务,同样是零售业态,仍然是隔行如隔山,另外当地有苏果这样的超市巨头和其他百货零售企业,就足够苏宁喝上一大壶,企业跨界经营的难度由此可见一斑。而泛渠道比全渠道的风险还在更高,零售企业多头突破无可厚非,但一定要从战略和战术上更加谨慎,避免企业陷入更大的漩涡。毕竟,多元虽有多元的出路,专一也有专一的好处。

  行业震荡继续调整

  2015年将是零售行业持续震荡调整的一年。无论是外资巨头还是内资新秀,关店调整的步伐在2014年仍在继续,2015年,调整仍将是主旋律,这不是因为行业仍在衰落,而是实体店到了必须要有一次“洗心革面”的转型升级的节点。

  2014年,华润收购乐购获批;牛奶国际以56.9亿元入主永辉超市,获得20%的股权,而永辉募集的资金也将用于扩张和兼并;步步高以近16亿元收购广西南城百货,并明确发出对区域零售企业有并购意向的声音……种种迹象显示,这个行业在并购整合上也将更加深入,未来一年这个趋势不会有减弱势头。一是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现象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更加巩固,两极分化更加明显;二是近几年行业的不景气也让不少战略上不够坚定的企业发生摇摆,产生更多的并购机会;三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有实力的企业展开并购有如抄底,更为划算,因为实体零售企业待价而沽的现象减少,议价筹码大大减少。

  目前中国商业的集中度仅在7%左右,远远低于美国的30%多和日本的20%多,行业的低谷产生了整合的良机,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是大势所趋,国际零售市场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趋势。区域零售市场的并购机会将会增多,这一点,无论是行业内还是行业外的有实力的企业,不妨在2015年将目光多投向这一块,鉴于一些优秀的区域零售龙头此前更多埋头谋经营,在收购上并没有太多经验,建议有此战略的零售企业尽早设立专业的投资收购部门,因为未来两年左右或将是收购的最佳时机,如果我的判断没错,2~3年后,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那时候再挥舞并购大棒虽然也没有问题,但成本可能就会大大增强了。

  中小企业变数丛生

  大型零售企业正在两极分化,中小零售企业的两极分化也愈加明显。2015年,这一现象将加剧。
 
  一方面,功底扎实、经营能力强的中小零售企业,由于区域特性和资源集中,受到电商的影响并没有全国扩张的大型企业那么大,而且通过创新经营,门店升级,服务提升等各方面的调整,有的反而进一步拉近了与当地消费者的距离,甚至创造出了新的商业机会。

  另一方面,一些借着中国经济增长、房地产发展等受益的中小零售商,由于以往忽视了企业在经营内功上的磨砺,面对业绩下滑有心无力,只能是苦苦支撑,期待行业突然好转。但问题是,过往的盈利模式已经无力维继,这部分中小企业,目前最应该思考的,是继续等死,还是痛定思痛从头开始做精做实——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以现在的环境,无法预料是否能够成功。或者,这些企业应该开始思考如何体面退出,毕竟,嫁入豪门总比最终不得已只能被当成丫头随意卖给一户人家要强。2015年,中小零售企业不妨将这一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进行估量。

  此外,关于中小企业是否也要线上线下融合的问题,我的建议是:规模较弱的中小企业,其实没必要为了电商而纠结。如果你盘踞在一个三四线城市,无论雄心多大,让企业走电商的道路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空间,给企业争取到一个明媚的未来。既然如次,不如扎实地做好商品与服务的经营,先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精耕细作再伺机发展便可,何必在没有未来的方向上浪费时间?如果你细心去看,中国大地上,有的是在区域市场,无论是价格、品质、服务上挑战电商及竞争对手的同行吗,这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榜样。

  电商高增速逐步趋缓

  与电商一样,实体零售也多年持续了20%甚至50%的年复合增长,尤其是连锁百强,从2000年至今,近15年基本都在以高于全国GDP的增速在快速发展,近三四年才开始在各种竞争的情况下逐渐减缓。

  电商的发展相较实体零售更为迅猛,一是缘于电子商务在上世纪90代到到21世纪初都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长期呆在“冷宫”,近几年才上位,所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气势逼人。二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生活科技类电子商业的发展,正好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高度契合,给了电商一个绝佳的崛起时机。

  但也正因为这样,电商也是万丈高楼平地起,这种非常态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且比实体零售的高增长期会更短。很简单,京东从100亿到300亿,年增长可以达到100%甚至200%或更高,但销售额突破1000亿、2000亿以后呢?从绝对量上,已经不可能仍然能一直保持着如此高的增长水平。

  这个趋势其实也应该给春风得意的电商一个警醒:当行业高增长的阶段过去,资本热潮消褪,企业是否仍有足够的实力,来顶住目前无论是行业与企业尚无清晰盈利模式,但市场环境从一片大好转入平静、资本不再狂欢、实体零售奋力反攻的多重压力?

  传统VS电商概念战告一段落

  传统商业与电商似乎是水火不容,大有不是你死便是我活的劲头。一直以来舆论都是一边倒的电商将迅速取代传统零售的论调,然而几年过去,电商发展确实值得侧目,但传统商业虽然受到不小影响,也依旧顽强地挺立。
 
  事实上,与2013年底我判断的那样,就零售市场总体规模而言,仍然是实体零售企业的天下,90%的市场份额还是在实体零售的手中。这一趋势2014年没有改变,2015年甚至未来几年都不会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实体商业的电商基因会越来越浓,电商与实体店的结合也会加快脚步。

  因此,就如我认为未来没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分,只有活下来的和活不下来的媒体一样,零售业最终也不会有电商和传统或实体商业之分。亚马逊已经开始在美开设实体店,京东联合上万家便利店,阿里入主银泰等等,电商大佬都在往线下渗透。而实体零售商已经没有谁在为要不要上线而辩论。沃尔玛在2014年宣布加大电商投入,不再一味开大店;步步高将电商业务改名为“云猴”,做起了全开放式大平台,实体零售在投入和精力上正大力往线上进攻。

  用步步高董事长王填的话说,2014年是零售业互联网化的元年。这话不一定精确,但却很形象地概括了商业正在发生的变化。我的判断是,这个元年绝不仅仅是一个零售业触网这么简单,而是实体商业正在逐渐摸清互联网企业的套路,并在总结互联网企业和电商的套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做出有效的创新。

  2014年双11,近百家实体零售企业借势发起了“莲荷行动”,所有门店选择一周时间同时大促销,这也预示着电商与实体商业的竞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相互竞赛的持久战阶段,而不再做无谓的行业口舌之争。因为,行业之争只是概念,企业业绩才是根本。

  争夺移动互联商机

  阿里成功在美国上市,马云成为中国首富,阿里大股东软日本软银集团的创始人孙正义也因此成为日本首富。这让互联网企业无论是从声望还是市值上,以及资本对这一行业投资的成功值上,都达到一个新的巅峰。但仅仅一月过去,阿里的市值就缩水了250亿美元,这也表明身处山峰之巅的阿里和其他电商企业马上要面临的是电子商务PC时代正在快速走向终结的大挑战,移动互联时代正在加速到来。这一点已经无须赘言。

  受智能终端和移动网络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正以爆炸式的方式在增长,近5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近70%,其中增长最快的在移动商务和移动应用等领域,移动购物正在吞噬传统PC购物的市场份额——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当电商仿佛在一夜之间把连锁经营这种商业模式变成传统时,移动互联的出现又将得意洋洋的电商们一下子打回到了从前,即过往的优势还没来得及充分享用,就面临更大的发展困境与挑战。就如一家化妆品垂直电商的CEO在与一家实体零售商交流时坦言:你们就算要死,也是慢慢死。而电商企业如果要死,可能只在朝夕之间。这充分说明,电商企业面临的发展问题与焦虑实际上一点也不比实体商业小。

  2013年移动网民规模就达到了5亿,市场规模达到1060.3亿元,同比增长81.2%。2015~2020年,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仍将保持一个高速增长趋势。因此,抢夺移动互联商机将成为电商企业与实体零售企业共同的焦点。PC购物时代,实体零售企业根本没有占到任何先机,因此处于处处挨打的状态。但移动互联时代,大家似乎又能站在一条起跑线上,电商也尚未找到自身在移动互联领域的有效商业模式,将实体零售商像PC购物一样远远“狙杀”就更是无从谈起。有意思的是,一些知名零售企业目前已经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移动互联,树立了移动互联才是实体零售电商新机遇的战略。由此可见,未来在这一领域,双方间的厮杀或将更有对决的意味,也会更加精彩。我们且拭目以待。

  智能技术引领商业

  目前,智能硬件在商业上的应用越发普遍,硬件产品在技术和质量上也日趋完善,创新层出不穷,同时,免费wifi等已经成为实体店的标配,4G等更新一代的网格技术的发展让智能技术为商业在经营、管理、营销等各方面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大数据,大智能……正如李宁之前的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的场景正在实现。

  这里仅举两例:一是利用wifi进行室内定位的技术的发展已经成熟,并在逐步应用到商业领域。这种技术既可为顾客提供精准的商场定位、导航、导购服务,比如快速帮你找到出口和电梯,带孩子的家长可以用来跟踪小孩的位置避免在卖场中走走。甚至,当你将手提包落在商场的某一处,刚走出几米远,手机就会向你报警,提示你物品丢失……

  另外,这种技术还能为实体店提供客流动线,停留时长、到访频次等核心信息,动态模拟商场的业态规划和布局调整后带来的人流及销售收入的变化。使实体商业突破传统的空间限制,做到门店智能化、真正的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营销互动平台。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百度2014年9月发布的BaiduEye,国内零售商银泰商业已经与百度签署协议在旗下门店引入。这款产品结合了百度在深度学习、图像识别、大数据分析等研究方面的成果,通过第一视角分享、个性化商品推荐以及室内导航等功能,帮助顾客做出更好的消费决策,从而全面提高购物体验。

  应用到实体店时,通过大数据以及各种应用,在营销上会有质的变革,比如A顾客常在新浪微博发亲子照,在百度账户的头像是两个月前更新的;B顾客的微信朋友圈偶尔会点评旅游目的地、服饰;C顾客在淘宝、京东等电商网站购物频率不低;D顾客是魔兽世界游戏中的高手,上次来店是26天前……通过这些数据来实现对消费者习性的精准分析,实体店在营销上会更有的放矢。

  而普通的消费者也可以通过佩戴BaiduEye,在购物时从体验、价格、促销信息、门店位置、产品详细情况等各个方面获得快速且准确的导航服务。如一旦看到相关货品,就知道哪件衣服是章子怡同款,哪双球鞋是自己偶像代言的、某品牌商品在附近商圈内其他商场的不同款式、一些商品背后的品牌故事、连接社交网络的用户评价。一目了然的官网和主流电商网站价格;甚至包括一件上衣的相关搭配建议等等。

  电商给商业带来的绝不仅仅只是冲击,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商的发展存在更多的积极意义,因为它给商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迫使整个商业从模式到服务等细节都进行由表至里的创新,而技术与商业真正产生更为紧密的结合,正是电商与实体商业大战后催生的产物,目前正在迅猛增长的移动互联,更是让智能商业从空中楼阁到落地生根成为现实可能。

  传统IT商必须转型

  BAT(百度、阿里、腾讯)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商业模式的嫁接,让很多以往只热衷其他行业,瞧不上零售业这块小蛋糕的IT企业们纷纷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很多IT企业通过将自身的解决方案与BAT的平台进行融合和再次开发,衍生出了针对实体零售企业的多种解决方案,这种方案涉及到供应链、商品管理、新渠道营销、大数据等各个方面。
 
  这给了传统的以零售企业为衣食父母的IT企业巨大的生存挑战。零售业虽然是我国对外资全面开放最早的行业,但这个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似乎相对要更封闭一些,不少专门针对零售企业的IT解决方案提供商,长期只依赖于这一个行业生存与发展,或许是与商业的接触过于深入,与其他IT企业相比也感觉更为传统。这也使得这个行业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本土商业已经诞生了数家千亿级的大型企业,百亿级的企业更是不少,但这一行业的IT企业却没有随着零售业的高速增长而成长为行业巨头。

  技术商业全面到来的时代对这些IT企业其实是一次巨大的机会,然而,尽管闻到了电商与实体商业大战的硝烟和变革的味道,他们却似乎在自身解决方案的全面创新与变革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动作,尤其是在结合互联网平台上鲜有新作。以富基融通为例,多年来一直吃着的是融通解决方案的老本,这几年虽然搞出了一个微店,也没见到多少落地的实例,成功的更是寥寥。
 
  没有什么会是既定且一直一成不变的。设备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一味思维还停留在过去,没准哪一天,颠覆现有设备的新的零售设备企业会在其他行业里迅速出现,为零售企业提供与众不同的创新体验的设备产品,想象一下,设备商目前是否已经有所意识?

  事实上,留给这些企业的时间已经不多。如果说2014年以前还可以靠以前的那一套混吃混喝,那么,从2015年开始,不改变的传统IT企业(同时也包括设备商)将会尝到被零售企业慢慢抛弃的苦果——如果跟不上零售企业变革的步伐,它为什么要继续和你合作呢?

  实体零售业绩回暖

  很多零售企业都说,以前一个店摆在那里就能挣钱,现在想尽千方百计,业绩也很难有大的增长。的确,实体零售已经在低谷徘徊了好几年,店不好开,钱不好挣,顾客不好应付了。

  零售企业从2011年开始就一直面临着高成本、高竞争、低回报、难扩张等难题,利润低下,业绩下滑,成本却越来越高,新型渠道的冲击更是雪上加霜。目前来看,零售行业整体增长减缓的趋势仍在继续。数据显示,2014 年1~8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1 万亿元,同比增长12.1%,较去年同期下降0.7 个百分点。而大型零售企业的增速也在明显放缓,1~8月,限额以上的企业商品销售总额8.3 万亿元,增速为9.7%,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 个百分点。

  但这一现象在2015年或将迎来改观。消费者信心指数的逐步恢复,反腐败短期内对高端消费市场的打压后,正常消费需求的释放,包括消费市场的理性,消费者消费习惯的逐渐回归,零售企业在实体店经营和服务上的各项创新,以及在电商业务上的不断尝试,都将为业绩的回暖奠定基础。实体零售业将慢慢走出业绩突然大幅下滑的阴影,实体店的经营将在2015年有明显好转,回到一个增长的正常值上来。当然,这也要看实体店的业态,不同业态的生存状况和未来前景不一,一些必然衰落或将被淘汰的业态,日子仍然是不好过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零售业也不可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行业微增长时代不会短期内结束,具体到企业而言,多数企业个位数的增长将是常态。要想迎来下一个爆发期,还需实体零售企业在商业模式上实现以往从传统商业到连锁经营的大跨越般的变革。
 
  不过,话说回来,已经是最坏的时候,还能坏到哪去呢?零售商切忌不可不要被概念和新模式蒙蔽了双眼,前台的商品品类、经营能力、服务水平与后台的物流供应链强化才是商业的本质,其他神马都是浮云,更不必过度迷信什么互联网思维。要记住:空谈误企,实干兴邦。还是那句俗话,冬天既然到了,春天就不远了。需要的,就是在恰当的时候,一个“苹果”恰好掉在坐在“树下”的零售商头上。

作者:陈岳峰  编辑:等zhouting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红星美凯龙电商转型遇难题 星 跨境购物大热:电商集体“买
    热门资讯
    为什么物流会取得前所未有的 零售企业创新迫在眉睫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