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其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广义的理解,旅游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大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旅游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既涉及历史、地理、饮食、节庆、建筑、信仰,也涉及到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以及旅游地的政策法规等。
可以说,以旅游为载体的所有文化现象都可称之为旅游文化。
二、旅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现象,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进步也在不断地演变,过去,人们主要追求物质享受和生活舒适,而今慢慢转向追求精神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种观念的转变已经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选择,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文化内容丰富的旅游产品,对于现在的旅游者来说一趟旅程如果只获得浅层的表观的感受,或者仅仅是身心得到了放松,那是远远不够的,对这趟旅程的印象也是稍纵即逝的,因此他们更想获得的是一些思想、观念、精神等意识层面的更新,这些东西能引起他们的思考,触动他们的神经,会让他们惊叹、崇拜或是尊重,继而领悟,对这样的旅游的印象必定是非常深刻的,甚至是终身难忘的。那么,旅游文化在旅游发展当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呢?
首先,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的灵魂。从旅游者文化需求角度而言,旅游机构做过调查,旅游者出行最大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审美的情趣和精神的愉悦,比如,游客参加红色旅游的目的是希望对先辈的革命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由此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再比如,游客游览祖国的壮美河山和名胜古迹,也是出于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求知心理,而如果这样一趟旅程结束后游客能形成一种坚固而持久的爱国主义价值观,那么这样的旅程会被认为是意义非凡的。从文化交流角度而言,来自不同地方的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的交流,两者互相影响互相感染,实质上就是地域间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其次,旅游文化是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从旅游资源方面来看,历史越是悠久,民俗风情越是浓厚的地方越能够带给旅游者心灵的震撼,旅游资源文化底蕴越深厚,旅游地就越有魅力,竞争力也就越强。以世界遗产为例,能够成为世界遗产的,无论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无一不具有独到而悠久的文化。这些年来,像井冈山、瑞金等红色旅游景区(点)、历史博物馆等游客量在攀升也是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就像一个花瓶,外表再美却也是空空如也,在激烈的竞争中无法经得起时间的推敲,最后变得庸俗而被市场淘汰。旅游产品是否含有文化价值,以及含有多少文化价值,将直接决定着这些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
最后,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旅游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融为一体。过去,人们认为实现这三种效益的协调就是开发和保护同时把好关。但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是消耗性资源,都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消耗着它们的生命,所以仅仅对其进行技术上的开发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文化支撑发展、延续生命,因为只有文化才是永恒的,而且经历的岁月越多,越有魅力,如同酒一样,越陈越香。
三、如何挖掘和弘扬旅游文化
(一)保护旅游文化的原始风貌
新疆旅游专家毕亚丁说过这么一句话“旅游就是文化,文化就是差异”。简单的一句话既道出了旅游的实质,也道出了文化的实质。人们出去旅游说到底是出于一种求异的心理,这种“异”主要指的就是地域文化的差异。因此旅游文化必须要保持原始风貌,这样才能保证差异性。然而,现实中却有不少做法与之相违背,人们高喊“文化创新”“文化改造”,对文化进行改头换面,直至面目全非,仅仅就是为了让游客看热闹,像云南傣族的泼水节,只要旅游者需要,任何时候都可以是泼水节,还有其他一些节日,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变得现代化、商业化和庸俗化了,这些文化的独到的地域性差异正在慢慢消失直至出现雷同,殊不知游客也在逐渐减少,更不用说回头客。
(二)营造民族文化的氛围
营造民族文化的氛围比较适宜的做法就是当地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节庆、风俗等保持传统的习惯,当地建筑尽量保持实用性和民族性相统一,总之就是当地的一切有关民俗文化的情景都自然地流露出来,所以这里不包括那些刻意去打造的缺乏文化含量的旅游资源,比如乱建乱造的人造牌坊、千篇一律的民俗村和民俗园、商业化形式的节庆节日等等。另外,那些有文化教育功能的事业单位,比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要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向全社会敞开了解历史文化的大门,还要通过政府倡导、舆论引导、媒体等方式在当地甚至全社会形成热爱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保护保存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旅游文化的宣传
中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实践证明,那种“围栏”里的民族文化开发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民族文化必须冲出当地,冲出中国,走向世界,越是得到广泛宣传的文化,越受到重视和保护。比如,2014年首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以“自然·人文·魅力西藏”为主题,充分展示了西藏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另外,在广受世界旅游业界关注的第10届莫斯科国际旅游交易会上,中国展团突出丝绸之路旅游的宣传,反应热烈。这样的国际性展会,就好比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推到世界舞台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宣传,这是对文化很有力的挖掘和弘扬。另外,近些年来,有关部门出台不少文件提倡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种红色旅游热潮,南昌、井冈山、瑞金、延安、西北坡、北京等红色革命故地一度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感受“红色精神”。旅游文化宣传的另一个途径就是旅游纪念品开发,旅游纪念品是地域文化的符号,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就是地域文化的开发,而旅游者购买的不仅仅是纪念品,而是这些纪念品背后的旅游经历和文化情怀,不管是自己留作纪念还是赠与他人,旅游文化以纪念品为载体被游客“带回了家”而得到了宣传。
(四)提高旅游人才文化素养
旅游从业人员尤其导游,他们是“文化使者”,承担着弘扬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文化重任,而一个导游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底蕴直接影响着游客行程的充实度,一个文化知识浅薄的导游人员的讲解多数是对景点的肤浅介绍,无法令游客深入了解景点的精华,更不用说带给游客心灵的震撼。因此,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底蕴,提高其文化素养,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是对文化的保护和弘扬的必然措施。要达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国家、企业和学校联手,从竞赛、培训和教育等方面进行培养,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可以通过赛事、培训班等形式实现。比如,由国家旅游局、光明日报社主办,中国旅游报社承办的“寻找最美导游”活动既激励了广大导游热爱旅游、服务旅游、奉献旅游,更是对广大导游的综合因素进行了一次大摸底,其中专业素养方面就考查导游的民族宗教、民俗民风、导游讲解、文明旅游等业务知识,通过这样的比赛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旅游人才的文化素养。
(五)扩展游客的参与体验
感受文化最好的效果就是让游客参与其中,可以通过先进的手段创造条件,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可以让游客参与到节庆当中,可以让游客亲手制作传统产品等等。举些比较创新的例子,比如,贵州省在2015年春节推出“到贵州过大年”主题文化旅游活动90多项和30多条体验游线路,吸引各地游客感受贵州独到的年味。又比如,中国、印尼两国共同打造的“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线从郑和访问印尼的第一站巴淡岛开始,沿着他当年到访过的城市巨港、亚齐、棉兰、雅加达、三宝垄、泗水、山口洋、巴厘岛开设了新的旅游线路,游客游览这样的线路,真实感受郑和文化遗迹,重温历史,游客仿佛“穿越”到了事件发生的那个年代,增强了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体验感。
四、结语
作为精神物质的旅游文化,一种抽象、无形的东西,对其进行挖掘和弘扬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更是一个艰巨的思想工作,但又因为这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意义,惠及全民,前景值得期待。
[参 考 文 献]
[1]张瑶瑶.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EB/OL].http://www.banyuetan.org
[2]刘云山.文化是旅游的灵魂[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11215617.html
[3]吴小莲,李冬芹,张强.民族节庆文化与旅游创新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4:80-190
[4]曾博伟.旅游业对文化作用的思考[EB/OL].http://www.chinacity.org.cn/csfz/cswh/190251.html
[5]王明星.文化旅游:经营·体验·方式[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200-330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浅谈旅游文化的挖掘和弘扬 [2015-6-18 11:42:52]
- 在线旅游业又迎投资热 [2015-6-12 16:08:26]
- 旅游业发展迈入“万亿元时代” [2015-5-26 16:51:59]
- 浅析户外俱乐部体现的旅游业发展新方向 [2015-5-26 10:57:50]
- 国有旅游企业上市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2015-5-14 11:07:06]
- 旅游业线上冲击线下市场 [2015-5-12 11:35:50]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