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体育健身休闲业占体育产业总值60%左右份额(苏睿,2012),体育产业总值占GDP份额高达2%,体育产业是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与之相比,截至2010年,我国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份额仅为0.55%,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总值不到20%,体育健身休闲业占体育产业总值仅为5.09%。这些数据都佐证了我国体育服务业尤其是体育健身休闲业发展水平相当滞后,与我国有着13亿人口、竞技体育水平位居全球前列的体育大国地位十分不相称。康晓燕(2010),张小洁、姜峰(2012),林立新等(2012),张林、黄海燕(2013)等认为体育服务业是体育产业发展重中之重,其发展水平高低是体育产业是否成熟重要标志。张林、黄海燕(2013)认为体育健身休闲业对于丰富社会生活、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扩大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等宏伟目标,具有不可估量推动作用。因此,大力提高人们对体育健身休闲业消费意识,积极推进体育健身休闲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可以培育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且对体育强国之梦的实现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对体育健身休闲业内涵界定基础上,详细地阐述体育健身休闲业发展现状,并结合我国实际对未来发展形势进行展望,试图给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理论支撑。
体育健身休闲业内涵界定
在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是一项新兴产业,也是体育及相关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体育及相关产业的核心层地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2011)。体育健身休闲业是指以非实物形式向社会提供体育健身、休闲服务产品经营单位的集合,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康复、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要和消费而发展起来的面向大众的体育文化服务行业(张林、黄海燕,2013;阮伟、钟秉枢,2013)。2008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制定并颁布了《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根据其概念和活动范围,将体育及相关产业划分为3个层次,包括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用品销售业等8个大类(见图1),并对每个大类再进一步细分为24个中类,57个小类。其中,体育服务业包括体育组织管理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等5个类别。基于上述分类,可知体育健身休闲业隶属于体育服务业。
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规模
近年来,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总体规模呈不断增长的态势(见图2)。据统计,2006 年,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创造增加值46.98亿元,占体育服务业增加值比重27.94%,占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总值比重4.78%,占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0.05%,占当年GDP的0.02%;2007年,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增加值58.79亿元,较上年增加11.81亿元,增长率达25.14%,占体育服务业27.77%,占体育及相关产业4.6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0.05%,占当年GDP的0.02%;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促使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增加值进一步攀升,其值达74.49亿元,比上年增加15.7亿元,增长率高达26.71%,占体育服务业27.06%,占体育及相关产业4.79%,占第三产业0.06%,占当年GDP的0.02%;2010年,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增加值再创新高,其值飙升到113.05亿元,分别是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2.41倍、1.92倍和1.52倍,较2009年增加18.42亿元,增速为19.47%,占体育服务业26.15%,占体育及相关产业5.09%,占当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0.07%,占当年GDP比重达到0.03%;2006-2010年5年间,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高达24.55%,远远高于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和GDP增长速度;同时,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增加值在体育服务业占比总体上呈现下降态势,年均下降率为1.64%,但在体育及相关产业、第三产业以及GDP的占比却处于递增趋势,呈现出比例不断扩大的态势,其对应的占比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59%、5.26%和6.71%。
(二)就业人员数
与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相关体育产品的制造业等3大门类相比,体育服务业尤其是体育健身休闲业无疑具有更好、更高、更灵活的就业弹性。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见图3),2006年,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吸纳就业人数为11.78万人,占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数25.09%,占体育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总数4.6%,占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0.05%;2007年,从业人员数上升到13.32万人,较上年增加1.54万人,增长率为11.56%,占体育服务业就业人员数25.99%,占体育及相关产业就业人员总数4.69%,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0.05%;2008年,世界陷入国际金融危机漩涡中,各国经济处于疲软状态,全球就业率整体处于每况愈下被动局面,而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吸收就业人员却逆势上扬,高达15.03万人,较上年增加1.71万人,增长12.84个百分点,占体育服务业就业人员数24.61%,占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数4.74%,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0.06%;2010年,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从业人员数继续处于一路攀升状态,其值达到15.78万人,较2006年增加4万人,增长率高达33.96%,占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数21.78%,占体育产业就业人员数量4.68%,占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0.06%;2006-2010年,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从业人员数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58%的速度;同时,从业人员数量在体育服务业占比总体上处于递减趋势,年均递减率为3.47%,但是体育及相关产业以及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总数占比总体上却处于递增态势,呈现出比重不断增大趋势,对应占比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0.47%和5.27%。
(三)全员劳动生产率情况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它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目前,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照此思路,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的劳动生产率就是指单位体育健身休闲业从业人员所创造出的增加值,即体育健身休闲业的劳动生产率=体育健身休闲业的增加值/体育健身休闲业的就业人数。
2006年,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劳动生产率为3.99万元/人,与体育服务业、体育及相关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相比,分别高出0.41万元/人、0.16万元/人和0.32万元/人;2007年,体育健身休闲业分别低于第三产业和体育及相关产业的劳动生产率0.15万元/人和0.05万元/人,但高于体育服务业0.28万元/人;2010年,体育健身休闲业的劳动生产率为7.16万元/人,体育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5.97万元/人,体育及相关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同为6.59万元/人,相比之下,前者较后者分别高出1.19万人/人和0.57万元/人。同时,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劳动生产率一直呈现出递增态势,由2006年3.99万元/人攀升到2010年7.16万元/人,增加幅度达到3.17万元/人,年均增长率达到15.77%,分别高于体育及相关产业和体育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1.28个百分点和2.15个百分点,但是略低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0.02个百分点。
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未来发展形势展望
(一)国家政策支撑为体育健身休闲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的重点任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市场;在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城乡居民基本体育服务基础上,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培养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大众体育消费;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运动项目,加强群众体育俱乐部建设;积极稳妥开展新兴户外运动、极限运动等项目经营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
2011年,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中指出,全民健身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各级财政全民健身事业投入、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力度等政策措施;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2012年,国务院在《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的服务业发展重点明确指出,支持发展健康服务机构,鼓励健身活动;以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为先导,带动体育用品、体育中介等行业的联动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有机组成,体育健身休闲业已经进入了逐渐成熟阶段,在相关政策支撑下,势必将迎来前所未有发展空间。
(二)人均GDP快速增长为体育健身休闲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体育健身休闲业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居民可支配收入能够满足体育健身休闲消费;二是人们有足够余暇时间进行体育健身休闲活动(蔡军等,2007;苏睿,2012)。欧美等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率先并发展好体育健身休闲业,原因就在于满足了上述两个条件。有关学者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就进入文化消费快速启动阶段,达到3000美元则进入对文化消费快速增长阶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成就,GDP由1978年2164.61亿美元一路飙升到2011年74970.43亿美元,在这34年间,年均增长率高达11.34%,人均GDP由1978年的241美元迅速攀升到2011年5449.71美元,年均增长率9.91%。据专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将以年均20%增速发展,远远高出整体经济增长水平,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将以超过25%年均增速飞奔,体育健身休闲业增加值将会以不低于25%年均增速前进,大幅超过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水平。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收入水平不断的提高以及1995年伊始至今执行的双休日制度,将促使我国大众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总体趋势是恩格尔系数将不断下降,人们对物质生活需求增势将逐渐减弱,而对文化消费需求,尤其是对与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息息相关的体育健身休闲服务产品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人均健身休闲时间和健身休闲投资将呈逐年递增态势,这将为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市场空间和强大推动力。
(三)国内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对体育健身休闲业发展具有辐射作用
体育赛事之所以在今天如此受人青睐,原因在于赛事发挥出来的效应已经远远超过了举办赛事本身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举办赛事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张林、黄海燕,2013)。体育赛事作为优质传播载体对提升举办城市知名度、竞争力、城市形象以及文化内涵等信息正面传递效果十分显著(阮伟、钟秉枢,2013)。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一个重要发展领域,是整个体育产业主体和支柱所在,同时也对其他体育产业特别是体育健身休闲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辐射作用。
自2008年以来,我国连续举办了多次大型综合性的运动会,例如: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等。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奥运投资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重点体现在“乘数效应”上,与奥运会直接或间接的相关产业就有50多项,包括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奥运因素注入将直接拉动这些产业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第一轮拉动,而这些行业增长又需要与之密切相关的其他行业支持,因而产生新一轮的经济拉动作用。如此循环传导,奥运投资乘数效应拉动了国民经济整体增长。总之,我国先后承办多项大型体育赛事之后,留下众多高质量体育健身设施,形成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正迎来发展黄金时期。
(四)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体育健身休闲业发展创造了重要契机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现代体育逐渐成为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催生了体育及相关产业的勃兴,而作为产业经济发展重要载体的城市,无疑为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平台和空间(方慧,2013)。世界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历史,与城市化演变进程具有一致性(鲍明晓,2006;方慧,2013)。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个数达到288个,城镇人口占总人口49.7%。张林、黄海燕(2013)认为,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比重下降到6%左右,农业劳动者比例下降到33%左右,城镇常住人口代表的城市化水平达到53%左右。这些指标无疑说明,我国正进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期加速阶段,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转换。体育及相关产业兴起与发展的基石是城市发展及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因此,城市化进程与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有着密切相关性,城市化水平与体育服务业发展存在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进程,同时,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又可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向轻型化方面演进,进而促进城市化质量不断提升(宋伟,2004;邓悦曾,2007;张林、黄海燕,2013;方慧,2013)。总之,城市化进程提速给体育健身休闲业带来了无穷活力和推力,有意识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健身休闲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使城市产业结构向轻型化方向演进,还可以促进城市化品味和质量的提升。
(五)服务产品层出不穷为体育健身休闲业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近些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经济刺激和内需拉动的共同作用下,国外众多健身品牌纷至沓来进军我国市场,例如:美国健力豪健身俱乐部等;我国健身俱乐部也以每年近千家速度递增,萌发出青鸟健身俱乐部、浩沙健身俱乐部等大型连锁健身俱乐部,健身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综合素质稳步得到提升。同时,随着收入增加、闲余时间增多、城市节奏加快以及老龄化到来,社会对体育健身休闲业需求也开始逐步地从个体走向群体、由单一走向综合、由室内走向户外、由调节走向习惯、由健身走向健身休闲、由单纯健身休闲向健身和养生以及休闲和度假相结合的方向转化(刘兵,2010)。目前,有些具有实力的健身休闲经营单位已经开始把健身与养生、休闲与度假纳入重要的业务范畴,设立多个子品牌或并购其他品牌,针对不同市场细分顾客,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产品(张林、黄海燕,2013)。此外,大众健身项目也由传统的篮球、排球等发展到今天的保龄球、高尔夫等新兴项目;民族传统项目也在近些年健身休闲业大力推动下呈现积极态势,舞龙、舞狮等项目此起彼伏;一些要求比较高的特殊项目,如滑翔伞、攀岩等也应运而生。总之,体育健身休闲已经从最初个人爱好转变成群众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由最初力量型训练、有氧训练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时尚方式,势必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展现出旺盛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邓悦曾.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对体育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5)
3.方慧.城市化进程中体育产业的发展及作用[J].城市问题,2013(3)
4.康晓燕.提高体育服务业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0)
5.林立新等.福建省体育服务业发展瓶颈及战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1)
6.刘兵.如何让健身休闲产业“矿产”变得丰富?[J].环球体育市场,2010(6)
7.阮伟,钟秉枢.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8.宋伟.体育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
9.苏睿.国外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现状与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1)
10.苏义民.我国体育健身产业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6)
11.张林,黄海燕.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12.张小洁,姜峰.体育服务业,如夏花绚烂[J].数据,2012(8)
13.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14.钟天朗.体育服务业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新时期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发展态势与前景展 [2014-11-19 16:02:29]
- “美丽的陷阱”:细数美容院的多重消费诱饵 [2014-9-1 14:26:07]
- 演艺业:有文化方有市场 [2014-5-9 9:38:22]
- 化妆品电商“硝烟弥漫” [2014-4-14 9:53:37]
- 化妆品再陷违法添加漩涡 [2013-12-6 11:08:28]
- “免费美容”陷阱多 [2013-10-25 16:49:27]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