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便利行业,用几年的时间,走过了国外需要十几年才能走过的路。
上海市商委在本世纪初曾经制定3500家便利店的“十五目标”,但超出人们的预期,去年上半年上海便利店数量已经超过这一数量,达到近5000家。提前两年半实现了“十五”规划。
超常规的发展使得门店网点一度成为稀缺资源。在一些商业价值较高的地段,常常看到“可的”、“好德”、“良友”等不得不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上“贴身近搏”。
罗森便利店早在1996年就在上海开业,上海便利店是参考日本便利店模式发展的,但忽视了对日本便利店主要目标顾客的研究,尤其是在文化差异和生活方式差异上的研究。同时,特许加盟是便利店主要的盈利模式,而上海便利店的发展却以直营连锁为主要模式。日本便利店公司为加盟店主担保向银行贷款,上海大多的加盟店主却缺乏商业店铺房产和启动资金,借鉴担保贷款这一模式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金融支持。便利店之所以发展加盟连锁,一是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更大共享,二是店铺经营者个人利益从而降低经营成本,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盈利模式。上海便利大多发展直营连锁,缺乏利益驱动,也加剧了“贴身”选址造成的恶性竞争。长期研究便利连锁这一业态的专家顾国建说:“不发展加盟连锁店,用直营连锁的方式即使发展到了1万家也不会有真正的盈利。”
经典营销理论一再强调,商业连锁经营的秘诀有三条,就是“选址、选址、还是选址”。但在经历了2001年和2002年两年的超常规发展之后,上海便利店网点密集分布,已经提前进入淘汰整合的时代。据称,目前在上海10余家便利店公司中,几乎没有一家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不少便利店计划在开业两年之内实现盈利,但现在这种预期被大大地推后了。
为了解决这种“圈地”之伤,上海最大的几家便利公司联华便利、可的便利、良友便利、好德便利、华联罗森等上海便利店协会成员曾经签署首份《选址公约》,约定“在一般路段的同侧或相对两侧开设便利店,店与店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100米;交通要道、主要道路的交叉路口或拐角,不得低于半径50米;坚决做到不隔墙、相邻开店”等。但门店选址的限定必然涉及到对现有市场资源的重新分配,这种框架难以制约新的市场进入者,大量的新店与这些先入为主的公司之间仍然冲突不断。
“先以店铺发展规模为先,后期再整合取得竞争的平台和资格,当一家便利公司开到1000家店面的时候,也许才会考虑真正的内涵扩张模式。”看来,上海便利行业现有格局的重新调整,作局者的优胜劣汰,将最终屈从市场的力量。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关于国有大型零售商竞争选址问题的思考 [2013-3-1 8:48:53]
- 基于因子分析的零售业选址决策因素分析 [2011-11-14 14:29:49]
- 我国零售终端选址群聚效应的论证 [2011-3-18 17:29:45]
- 南宁市大型超市分布合理性研究 [2010-11-30 17:26:16]
- 扣对第一颗纽扣:服装店铺选址秘籍 [2010-11-30 17:21:11]
- 高端超市的“麻烦”:选址与供货渠道 [2010-4-16 10:24:26]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