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顾客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开店选址正文
城市零售流通系统的空间竞争结构及其变化——以日本为例(上)
来源:《商贸经济》2006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06-4-11 点击数:

 

现代城市流通系统的空间竞争结构问题,实质上就是商业资本的“空间分化”问题。但是,传统商业资本理论关心的重点是商业资本的层级分化、阶段分化、部门分化及功能分化问题,而对商业资本的“空间分化”问题研究不多。事实上,商业资本不仅存在阶段分化、部门分化及功能分化,而且还存在空间分化,即商业资本也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例如,当零售商向特定区域集聚时,就会在该区域形成零售交易中心地,零售交易活动便以此为中心向其周边地区辐射,从而形成零售市场空间。集中在交易中心地的零售商将围绕该市场空间内的消费者展开竞争,同时,这些零售商又作为一个整体而与其他交易中心地的零售商集团展开竞争,即相互争夺零售市场空间。竞争的结果则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市场空间。因此,零售商业集聚(集团)的空间竞争是城市流通系统竞争的重要层面。本文主要研究城市零售流通系统的空间竞争结构问题。

 

 

 

一、城市发展阶段与城市流通系统的变化

 

 

 

(一)城市发展阶段

 

 

 

城市流通系统的空间布局是通过城市内部或城市之间的流通活动和多重竞争关系,即集中——分散过程而实现的。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为了有效地提供商品与服务,商品流通应该是集中的,而不是分散的。但是,集中的正效应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为追求集中的正效用,资本、商品流通及人口等就会向城市集中。当集中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导致地价高昂、交通拥挤等集中负效应的出现,从而又会促使批发商业或零售商业向城市的外部空间分散。批发商业或零售商业向城市的集中与分散使得城市流通系统经常处于变化之中。显然,城市的发展阶段不同,城市流通系统的空间特征也不同。

 

 

 

城市经济学家克拉森(L.H. Klaassen)等人提出了城市的发展阶段模型。克拉森等人认为,由于人口要经过向城市中心部集中与向郊外分散的动态过程,因此,城市发展也具有生命周期,即要经过成长、饱和与衰退等发展阶段。第 1阶段是“城市化”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人口及产业向城市中心部的集聚,从而使城市得到发展,城市经济的辐射范围扩大到郊外及周边地区;第2阶段是“郊外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城市中心部的人口与产业逐渐向郊外分散,城市空间进一步扩大;第3阶段是“逆城市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城市中心部的人口与产业进一步向郊外分散,从而使城市中心部出现空洞化,城市发展也开始陷入停滞或衰退状态;第4阶段是“再城市化”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民间投资或政府的城市再开发政策以缓解或消除“逆城市化”问题,从而使城市中心部的人口与产业再度增加,进而实现再度向城市中心部的集中。当然,由“逆城市化”到“再城市化”的转移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主导的城市开发政策的成功与否。

 

 

1 日本大城市人口变动情况(全国层次) (单位:%)

全国

1970-1980

1980-1990

1990-1995

12.9

5.6

1.6

特大城市

东京

大阪

名古屋

-5.6

-5.5

-11.1

2.5

-1.1

-2.3

-1.0

3.2

-1.7

-2.4

-0.9

-0.1

城市(中枢城市)

千叶

横滨

川崎

京都

神户

15.6

54.8

23.9

6.9

3.8

6.1

10.3

11.1

16.1

12.8

-0.8

8.0

11

3.3

2.7

2.5

0.2

-3.6

地方大城市

札幌

仙台

广岛

福冈

37.4

38.8

22.0

65.9

27.6

21.2

19.3

38.1

20.7

13.6

4.3

5.1

5.8

2.1

3.9

  资料来源:日本《国势调查》各年版。

 

 

克拉森的城市发展阶段模型是对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各国大城市发展现象的一种总结与概括。该模型虽不能完全与各国城市的发展实践相吻合,但是,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却是符合各国城市发展实际情况的。到20世纪90年代,各国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城市中心部空洞化或郊外发展速度大于城市中心部发展速度的现象。

 

 

 

(二)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阶段与城市流通系统的变化

 

 

 

现在我们以日本为例分析一下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阶段。日本一般将大城市分为三类:一类是特大城市,主要是东京、大阪与名古屋;二类是全国性大城市,主要有千叶、横滨、川崎、京都与神户;三类是地方大城市,主要有札幌、仙台、广岛、福冈等。从人口变动情况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特大城市的人口是持续下降的,而全国性大城市及地方大城市的人口基本上是稳步增长的。当然,各城市的增长程度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特大城市人口是持续减少的,这些特大城市基本上处于前面所说的第2阶段(郊外化),并开始向第3阶段(逆城市化)转移。

 

 

 

从地方城市来看,一些地方大城市或县府所在地城市人口是持续增长的,因此,仍处于城市化阶段。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地方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这可能是来自于地方大城市增长的波及效应。当然,在地方城市中也有一些中小城市处于衰退或停滞阶段。但是,与欧美相比,日本具有明显的中央集权倾向,因此,通过中央政府的调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甚至避免大城市直接进入逆城市化阶段。当然,日本的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也出现了过度集中而产生的集中负效应,但是,只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政策还是可以减缓甚至避免大城市出现逆城市化,而直接进入“再城市化”阶段的。与大城市相比,一些地方中小城市的城市流通系统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例如,从批发流通系统来看,地方中小城市的批发流通系统正处于重组或淘汰阶段;从零售流通系统来看,中心商业地(传统商业街)也处于严重的衰退阶段。地方中小城市的城市流通系统不仅面临着与周边同等城市或地区的竞争,而且还面临着与大城市的竞争。因此,如何避免地方中小城市及其流通系统的衰退已成为政府及社会各界所关心的重要课题。

 

 

 

(三)城市零售流通系统竞争结构的变化

 

 

 

零售商业是与城市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服务城市的产业”,因此,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零售商业的发展水平。零售商业的集聚虽然不同于批发商业的集聚,但是,不同城市零售商业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从而在城市之间也存在顾客流人与流出的关系,而且是不断变化的。

 

 

 

如表3所示,不同类型的城市其零售商业的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一般认为,日本的零售商业具有店铺数量多、小型化、生计性及低效率等特点,但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零售商业开始发生结构转变,一些小型零售商业或生计型零售店开始减少,尤其是特大城市与大城市的小型零售商店减少幅度更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大城市小型零售商店的减少幅度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不同,一些地方大城市的小型零售商店在 20世纪80年代一直保持增长,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也开始减少。总之,特大城市的零售流通系统的结构转变比较激烈,并逐渐波及到地方城市

 

 

2 日本地方城市人口变动情况 (单位:%)

 

1970-1980

1980-1990

1990-1995

全国

12.9

5.6

1.6

地方中心城市

13.7

3.6

2.6

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卫星城市)

61.2

18.4

9.0

其他中小城市

2.9

-0.1

-0.2

 

3 日本大城市零售商业店铺数与销售额的变化 (单位:%)

 

店铺数

年销售额

1970-

1982

1982-

1991

1991-

1994

1970-

1982

1982-

1991

1991-

1994

全国

17.0

-7.6

-5.7

27.6

5.5

0.6

特大城市

东京

大阪

名古屋

11.9

13.4

1,0.7

8.4

-13.2

-14.4

-12.8

-10.4

-7.4

-9.0

-7.0

-5.9

19.5

20.2

17.9

19.5

5.6

5.6

5.6

6.1

-2.6

-2.7

-3.8

-0.0

城市

千叶

横滨

川崎

京都

神户

19.4

53.2

22.2

16.7

10.1

20.6

-8.0

-4.1

-7.8

-5.9

-10.8

-7.5

-4.8

-0.6

-5.0

-6.2

-5.2

-4.8

23.8

29.4

24.4

20.4

22.5

24.0

6.5

7.1

7.9

6.1

51

5.5

1.1

2.6

0.2

0.4

2.6

0.9

地方大城市

札幌

仙台

广岛

福冈

44.6

39.5

29.2

60.0

48.0

3.5

4.4

15.9

2.8

-3.4

-4.8

-5.8

-3.7

-4.5

-4.7

32.0

35.0

29.5

32.6

29.9

6.8

6.2

9.0

7.5

5.5

1.2

0.2

1.5

2.4

1.1

 

资料来源:日本通产省《商业统计》各年版。

 

另一方面,从零售商业的销售额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类型城市都大幅度下降,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大城市的零售商业销售额开始出现负增长。这说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特大城市的人口大量向郊外转移,城市中心部零售商业出现衰退,城市发展也开始进入“逆城市化”阶段。

 

 

 

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零售商业集聚

 

 

 

城市是零售商业活动的重要空间,城市与零售商业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研究零售商业的空间竞争问题时,必须以城市的空间结构理论为依据。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理论。该理论主要有巴杰斯(E. W.Burgess)的“同心圆理论”、霍伊特(H.Hoyt)的“扇形理论”及哈里斯(C.D.Harris)与沃尔曼(E.L. Ullman)的“多中心理论”。“同心圆理论”认为,城市一般由中心商务区、边缘地带、工人居住地带、住宅地带、通勤者地带等五个地带构成,城市规模将随着各个地带不断向外围延展而不断扩大。“扇形理论”认为,城市的批发商业或轻工业地带、重工业地带、工人居住地带等是围绕城市中心部呈扇形状态而不是呈同心圆形状分布的。“多中心理论”认为,城市是由中心商务区,批发轻工业区,重工业区,住宅区,文化中心、公园、小型商务区、小型工业中心等若干小区,以及郊外与卫星城市等六个中心区构成的多中心体系,各个中心区具有不同功能。

 

 

 

第二,关于城市外部空间结构的理论。该理论主要是“中心地理论”。为了解释城市的数量、规模与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该理论提出了作为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供给场所的中心地概念,并认为中心地所提供的商品与服务的商圈范围是有边界的,从而认为不同类型或不同层次的中心地的市场空间也是有限的,并提出了决定中心地数量、规模与分布的三个原理,即市场原理、交通原理与隔离原理。

 

 

 

第三,关于城市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结构理论。该理论主要有科尔比(C.C.Colby)“离心与向心力理论”和布鲁门菲尔德(H.Blumenfeld)的“波浪理论”。“离心与向心力理论”认为,城市主要由中心地带、中间地带及外围地带组成,城市中心部的功能既有向外围地带转移的倾向,也有部分功能向中心部集中的倾向,也就是说既存在离心力也存在向心力,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过程。“波浪理论”认为,城市的人口集聚具有由城市中心部向近郊地带转移的倾向,即像波浪一样由中心部向岸边移动,从而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上述各种城市空间结构理论虽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会产生不同性质与功能的城市区或地带,即这些城市区域或地带的形成与发展机制,但是上述各种理论却从功能方面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并对以中心地为基础的城市空间分布形式进行了解释。正因为上述各种理论从功能方面解释了城市的空间结构问题,因此对我们研究流通活动特别是零售商业活动空间结构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也是很有启发的。

 

 

 

不论是什么样的城市或区域,为了维持居住在该空间上的人们的社会生活,就需要有一定的中心功能,并自发地形成若干个中心区域。其中,向居民提供商品与服务的商业活动也会相应地形成集聚,即形成商业中心区,并发挥重要作用。当然,零售商业空间集聚存在着量与质的差别,不同的零售商业空间集聚共同形成多层次的具有一定联系的区域性零售市场,并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也是研究零售商业集聚问题的重要基础。

 

作者:夏春玉  编辑:redana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红星收购吉盛伟邦 家居流通业 中国成亚洲最大零售经济体 本
    热门资讯
    武汉商业地产跨入战国时代 便利店掀起零售业革命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