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战略与转型正文
经济“新常态”下流通业转型升级方向研究
来源:2015年17期  商业经济研究 发布时间:2015-7-27 点击数: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增长减速、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阶段。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与先导性产业,也呈现出增速下降、业态结构性调整、内外贸融合加速等特征,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应适应经济新常态对流通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加快创新商业模式、整合优化供应链、推进共同配送发展、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着力营造法制化营商环境,推动流通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   流通业   转型升级   全渠道

  引言

  当前,我国流通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常态化阶段、信息技术及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使流通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体制机制改革的大趋势,加快推动流通企业转型和创新发展,全力打造现代流通“升级版”和提升流通业竞争力,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新常态”下流通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中高速增长为特征的新常态阶段,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已进入全面变革的新时期。主要表现为流通业市场规模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消费需求由过去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模式向个性化、多层次消费转变;发展内容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从中高端消费向大众化消费转变;市场空间从线下向线上、从国内向国际逐步延伸等。

  (一)传统流通业态进入衰减期,实体百货店关闭现象频发

  近年来我国流通企业整体销售额增速放缓,传统百货店关店现象屡见不鲜。据统计,2014年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累计同比下降0.7%,与上年全年的增速差距为10.2个百分点。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大型百货已关店的数量达到38家。其中,关店数量最多的百货品牌为百盛百货和马莎百货,各为5家;华堂为4家;王府井、中都、NOVO、宝莱、尚泰等百货品牌在二三线城市均有关店(见表1)。百货业经营不景气,除受整体经济增长减速的影响外,主要原因在于一些企业自身创新发展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且没有切实结合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和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相应地调整产品和服务的经营比例、创新经营模式。

  (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迅猛,商业模式不断创新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网络购物蓬勃发展,B2C、C2C网络零售模式以及线上与线下融合的O2O模式成为主流消费形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的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61亿,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从2013年的48.9%提升至55.7%;2014年全国网络零售额达27898亿元,同比增长49.7%。其中,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为9297.1亿元,在中国网络购物整体市场中占比33.0%。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传统商业模式由实体店向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流通方式变革,推动传统流通企业通过自建网站、以并购方式进入和占领网络市场等多种形式,获得新的竞争优势。调查显示,连锁百强企业中已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企业开展了网络零售,积极探索全渠道经营模式。

  同时,社区商业O2O成为流通业发展的新亮点。京东社区O2O项目“拍到家”、赶集网社区O2O项目“赶集好车”、顺丰嘿客等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社区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其中,顺丰嘿客是基于“社区实体店+二维码绑定具体商品”的O2O模式,这种社区虚拟网购便利店,除快递物流业务、虚拟购物外,还具备ATM、团购/预售、试衣间、洗衣、家电维修等多项业务,开创了社区商业发展的新探索和新模式,值得进一步关注。

  与此同时,实体零售业态呈现差异化发展趋势。一方面,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多元化的需要,以功能综合化、服务集成化为特征的购物中心发展迅速。据统计,我国现已开业的购物中心超过3500家,2015年将达到4000家。另一方面,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居民生活便利化的需要,以小型化、便利化为特征的便利店、小型超市等业态也继续彰显魅力,且呈现多种服务业态融合发展趋势。以每百万人拥有便利店店铺数量统计,日本是388家,我国台湾地区是425家,我国城市平均仅为54家,而且我国城市便利店单店平均销售水平也远落后于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这意味着便利店在我国发展潜力巨大,以便利、安全为特征的便利店正在逐步迎来黄金发展期。

  (三)内外贸融合趋势加快,流通业国际化趋势增强

  随着我国沿海、沿边和内陆全面开放格局逐步形成,以上海自贸区为代表的自由贸易区建设稳步推进,以及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的逐步实施,流通领域内外贸融合趋势明显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内外贸一体化市场、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平台等蓬勃发展,流通企业“走出去”规模逐步扩大,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2014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成交额已达到3.75万亿美元,其中跨境电子商务零售额达4492亿美元,增长44%。同时,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作为内外贸一体化市场,通过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融合发展、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统筹协调发展,2014年实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177.8亿美元,占总出口的75%,成为引领内外贸融合发展的先进典范。
 
  从流通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看,2004年以来,我国流通领域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显著增长,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2004年的8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72.7亿美元,增长21倍多,年均增速达到40%以上,高于我国采矿业、制造业等行业同期平均增长水平(见图1)。批发和零售业已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一起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随着我国积极加入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与冰岛、瑞士等国家自由贸易协定逐步签署,以及中韩自贸区、中美投资协定和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稳步推进,我国双边服务贸易市场自由化趋势将会加速,一些国家市场将进一步对我国服务业开放。据世贸组织秘书处预测,2014年全球服务进出口净增长为4.7%,而我国服务进出口增速为12.6%,明显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也比世界服务进出口总量第一的美国高出8.8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作为服务业对外投资的重要领域,正迎来“走出去”前所未有的机遇,其对外投资将由以贸易公司和单个零散零售企业海外开店为主,逐步转向大规模流通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阶段。

  经济“新常态”对流通业发展的新要求

  (一)产业性质:从劳动-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在现代服务业中,流通业一般被认为是传统服务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其产业就业密度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宋则,2014)。同时,包焱(2014)的研究显示,当前我国流通业发展呈现出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共同驱动的双重要素驱动特征;也就是说,长期以来,流通业发展形成了劳动力和资本投入依赖。尽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RFID、ERP、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营销技术等新技术不断在流通领域得到应用,但总体上大部分流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还处在库存管理、支付结算、内部管理等信息化的“基础阶段”,面临着对信息和网络技术反应迟缓、应用不力、发展方式粗放、转型创新步伐慢等深层次问题。经济新常态要求增长动力从劳动力、资源等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要求流通业顺应信息化和新技术融合发展的趋势,加快技术创新和改造,推动流通企业越来越多地广泛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和方便消费者,实现流通业从劳动-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二)服务功能:从商品销售为主向提供综合生活服务转变

  我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已超过6000美元,正在向中高等收入阶段迈进。随着我国居民消费重心逐步向高等教育、汽车、旅游、住房等高档消费和服务消费需求转移,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生活性服务需求将不断扩大,推动经济社会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大众生活消费方式向个性化消费方式转变。这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在这种新常态发展趋势下,传统以商品销售为主、满足消费者购物需求的流通业态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能够提供综合生活服务、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流通业态将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一方面,适应居民便利化需求的增长,搭载便民服务的社区连锁便利店将获得持续快速发展,且超市、购物中心呈现小型化趋势,向社区超市、社区购物中心转变;另一方面,适应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向享受型、体验型消费需求转变,百货店、大型超市、购物中心等提供的服务业态增多,综合服务功能增强,成为居民休闲、娱乐、体验的消费场所。

  (三)行业竞争:由流通企业间分散竞争向供应链一体化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流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力不强。虽然近年来已涌现出一批具有实力的流通企业,如苏宁电器、国美电器、京东、大商集团、永辉超市等14家零售企业已入选全球零售企业250强,但与世界大型零售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2015年评选的“全球零售业250强”中,我国内地最大零售企业苏宁集团的零售收入为1.66亿美元,而仅仅相当于沃尔玛的3.48%、家乐福的16.82%。这造成我国流通产业集中度较低,大量中小规模的流通企业之间及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供应链管理能力较弱。经济新常态下,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逐步成为产业组织的基本特征,同时随着全球经济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速转型, 传统的以制造商为主导的供应链模式正逐渐向以流通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模式转变。适应生产方式变革和全球供应链管理发展的趋势,要求流通企业改变过去各自分散的竞争格局,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整合,以资本、契约和管理等为联结纽带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紧密地联系,实现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

  (四)体制改革:由政府切块管理向营造法制化营商环境转变

  全面深化改革是经济新常态下的战略选择和战略方向。在新常态下,要求各个领域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进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在流通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三固定”和“四级流转”的流通体制,逐步建立了“三多一少”的开放式流通体制。但随着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期,原有流通领域管理部门按照职能对流通领域不同环节进行切块管理的体制,存在的政府部门多头管理、职责交叉、管理脱节以及国内市场分割、法制标准建设滞后等问题和矛盾不断凸现(路红艳,2014),迫切需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的“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的要求,加快推进新一轮流通体制改革,着力破解诸如国内市场分割、政府管理体制、流通企业改革、法制环境等一直未能解决的老问题,并着力解决新常态下流通业发展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加快流通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路径

  经济新常态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必须适应经济新常态,并通过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引领经济新常态。

  (一)以创新商业模式为着力点,促进流通企业转型发展

  在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动下,未来一段时期电子商务对实体零售店的影响,将更多地体现在促进流通企业通过增强体验和服务功能、拓展全渠道模式和创新商业模式实现转型升级。一是着力推动流通企业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鼓励连锁百货店、购物中心、大型超市适应社交和服务需求增长趋势,加强与餐饮、创意、休闲娱乐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提高服务业态比重,强化体验式服务,促进消费者由商品消费向体验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实现大型流通企业从商品销售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变。同时,顺应居民日常消费社区化、便利化的趋势,鼓励便利店、小型连锁超市等业态加强与电子商务平台、快递企业合作,健全物品接收、送货上门、维修、洗衣、代收代缴等便民服务功能,在协同中形成新优势。二是推动流通企业从单一渠道向全渠道模式拓展。顺应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趋势,鼓励流通企业探索零售实体店与互联网的结合,通过自建平台、与第三方平台合作以及利用微信、App、微店等新技术工具与消费者建立良好互动等多种模式,实现与移动设备、网络、自助服务零售终端、电视等零售平台的结合和集成,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全渠道模式,实现零售实体店的功能提升和转型发展。三是支持有条件的流通企业跨界经营,打造“互联网+实体店铺+物流+金融”的综合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融资、咨询、消费行为分析等集成服务,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购物环境、消费体验和售后服务。

  (二)以整合优化供应链为抓手,提升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

  顺应全球供应链发展的趋势,引导流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建实时、灵活、快速响应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一是积极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发展,带动小微流通企业和投资者加盟发展,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通过控股、参股、输出管理等方式实现跨区域并购和重组,推动区域性连锁流通企业向全国性连锁流通企业转变。以资产为纽带,鼓励有实力的流通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实施战略性调整与重组,通过企业法人之间的相互参股、控股等形式进行资源优化与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综合功能的大型连锁流通企业集团。二是鼓励供应链的流通企业与制造企业合作,加强产品研发,开发自有品牌商品,提升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流通企业面向上游供应商、物流服务商和下游消费者,积极开展市场推广、品牌代理、品类管理、销售渠道拓展、大数据分析等业务,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三是支持流通企业完善供应商管理系统(S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与供应商和客户密切联动,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协同应对各种市场变化。

  (三)以开展共同配送为方向,提升流通领域物流配送服务能力

  共同配送是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方式。针对当前流通企业采购商品由厂商配送、自建配送中心设施落后的现状,应支持流通企业加强自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统筹建设物流配送设施,通过推广云计算、物联网、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等智慧物流技术以及托盘等标准化物流装备,提高连锁流通企业物流配送能力。同时,要提高流通领域共同配送水平,鼓励大型商业企业、网络零售企业开放物流配送资源,建设面向社会的订单处理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提高社会化物流配送效率。此外,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应支持流通企业充分发挥实体店铺既可作为在线业务起点又可作为物流配送终端的优势,通过整合社区便利店、建立社区配送站、设立自助提货柜,发展店铺自提、配送到柜以及以实体店为基地送货上门等业务,探索“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网购配送新模式。

  (四)以技术应用和创新为导向,提升流通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顺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商业技术创新应用的趋势,适应商业模式创新需要,应鼓励便利店、超市、百货等实体店通过安装无线WIFI,综合运用二维码、智能POS机、电子标签、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和设备改造硬件设施,提升经营场所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打造“智慧型商店”。鼓励流通企业加快智能化建设和大数据应用,重点推动基于大数据的精准信息服务,基于第三方支付及互联网金融的支付服务,基于物联网、位置服务、智能物流的供应链服务等技术的示范应用。支持大型流通企业通过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实现供销存、人财物的集成化统一管理,完善商品品类管理,形成从需求预测到订货、送货、结算的快速反应体系。

  (五)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营造法制化营商环境

  按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政府对流通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商品结构的调整、供应链的整合等加以引导,政府需要做的是消除制约流通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一是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全面清理阻碍流通业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对重大项目变前项审批为事中和事后监管。二是应突破行业界限、突破流通领域界限,运用供应链管理理念和产业融合思维,强调对整个供应链上企业和流通领域上下游行业的宏观管理和规制,着力打破现存的部分商品多部门分段管理体制,构建“大流通”管理体制。三是要打破地区封锁,着力消除各个地区对外地产品征收的各种费用,加快清理各地制定的地方性垄断政策,落实连锁经营企业跨地区经营由总部统一纳税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环境。四是加快推进流通法律和制度体系建设,推动流通业发展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特别是针对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和发展,加快研究流通领域现存的立法空白区域,推动商业网点规划、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等相关领域立法。同时,加强流通领域信用制度建设,推进主体信用、税务管理、交易结算等信息资源集成,着力构建信息共享、分类监管的流通业诚信体系。

  参考文献:

  1.路红艳.中日流通体制改革比较与启示[J].中国流通经济,2014(11)

  2.俞华,路红艳.物流网在流通领域的应用及前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8)

  3.包焱.要素驱动阶段性转换视角下我国流通业转型升级研究[J].商业时代,2014(8)

  4.王选庆.加快商贸物流发展促进流通业转型升级[J].中国流通经济,2012(12)

  5.宋则.重视流通产业的就业贡献[N].经济日报,2014-6-24

作者:佚名  编辑:朱冬文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南京新百突破零售业“围城” 外资零售中国集体再上线 “麦
    热门资讯
    破解农产品流通痼疾 电商来帮 外资零售中国集体再上线 “麦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