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时,流通业界普遍认为,中国流通业将受到极大冲击。“入世后,诸多著名国际零售集团涌入中国,必将使体制落后、机制不灵活、经营效益差的中国流通企业陷入困境”,这是当时不少人持有的观点。然而,时至今天,尽管中国流通业在发展中也遇到不少的难题,但整个流通业在开放中得到快速发展,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入世前开放小步推进
流通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流通业是商品所有者一切贸易关系的总和,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而狭义的流通,就是国际上通行的分销服务业。由于分销领域自身的特点,中国商品分销领域对外开放的时间和范围都晚于、小于生产制造业,有关市场准入的条件及审批程序也很严格。
1992年7月,国务院做出《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同意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和五个经济特区,各试办一至两个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的商业零售企业,暂不举办外商独资经营的商业零售企业。
最早的中外合资商业零售企业诞生在上海。据新华网上海频道报道,1995年12月20日,上海冬意正浓,位于上海浦东的第一八佰伴商厦这天共有107万名顾客光临,相当于当时南京路步行街一天的客流量。
第一八佰伴作为第一家中外合资百货企业,其诞生的意义非同小可。据牵头第一八佰伴项目、当时的上海市财贸办公室主任张俊杰回忆,1991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允许外商在浦东新区试办商业零售企业,反应最快的当属日本八佰伴国际流通集团的总裁和田一夫。当月11日,和田一夫率团来到上海,考察了可能成为合作伙伴的市百一店。3天后,上海市财办与日本八佰伴签订了试办中外合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的意向书,合资企业定名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1992年5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上海市政府,同意立项,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商业零售企业诞生!中国商业的发展从此翻开对外开放的崭新一页。
上海第一八佰伴硬件设施的超前性和商品的丰富程度,让中国百货业从业人员大开了眼界。在第一八佰伴开业后的几年里,国内一些大的百货商厦在重新装修改造时,都会向它取经。
1995年10月,国务院决定,允许在北京或上海试办两家中外合资的连锁商业企业。1998年4月,国务院决定,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经国家批准,可进行国内商业的开放试点。
199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颁布了《外商投资商业试点办法》,把零售业中外合资合作的试点范围扩大到所有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
流通业的对外开放对行业发展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外商带来了国内商品分销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短缺的资金,带来了国际上先进的现代化营销方式和管理经验。
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加速
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分销服务业(国际上狭义的流通业)是开放度最大的行业之一。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在分销方面做出了全面承诺——包括批发、在固定地点以外销售、零售、保存和运输等。批发、零售、无店铺销售、特许经营、销售代理业都较大程度的开放。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流通业尤其零售业市场准入的大门逐渐被打开。具有众多人口、经济高速增长、消费水平和购买力日益提高的中国,成为跨国零售集团市场扩张的首选目标和重点投资市场,一大批世界零售巨头纷纷抢滩中国。
如果说中国入世前,外资零售企业拓展中国市场的重点在百货领域的话,入世后以及本世纪初的头10年,外资零售在中国发展的重点是超市。
家乐福在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沃尔玛于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此后,诸多外国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开超市。这些外资零售企业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现代零售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以及大型综合超市业态,同时也成为培养中国现代零售人才的摇篮。
在内在的动力和外来冲击双重作用下,中国的零售业获得了迅速发展,零售领域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私营,外商、港澳台投资并举的多元化主体结构。中国零售业的规模每7年左右就要翻一番,现在已成为世界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零售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增长,方便了居民的生活,缓解了就业压力;零售业的业态也迅速由单一百货商店形式发展为包括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民店、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连锁店等在内的多种业态形式共同竞争的局面;零售业的管理水平也大为提高,零售业强化了服务意识,注意了人员素质的培养,日趋形成了科学化、现代化管理体系。
中国“入世”后,最大的冲击发生在商业领域。但同时,加入世贸组织,也是把双刃剑,它使中国的流通业更快地成熟和发展起来。
现在令流通业从业者欣慰的是,全面开放让中国流通业发展得更健康。入世之初让业界担忧的外资企业占据中国零售市场主导地位的局面没有出现。外资企业在中国零售市场快速跑马圈地后,近年也逐渐遭遇发展困境,一些外资企业退出了中国市场,一些外资企业不断闭店止损。而中国流通业在开放中产业发展水平获得了大幅提升。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城乡市场繁荣稳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极大丰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第二,市场体系不断健全,流通网络日益完备,已经形成了有形与无形、现货与期货、批发与零售共同发展的流通格局,包括内资和外资;第三,营销方式加快转变,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统一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蓬勃发展;第四,市场秩序逐步规范,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商业欺诈、净化市场环境都取得了明显进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
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随着城市竞争逐渐聚集到“现代服务业”上,流通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其发展态势更为举足轻重。“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把扩大内需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把扩大消费定位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首位,足见流通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商贸流通业内生动力显著增强,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商贸流通业与互联网的快速“联姻”,流通业的经营方式、竞争格局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引发一场商贸流通业的革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流通业尤其是零售业也在不断革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商店布局统筹安排合理化。城市中心的商业区、沿主要交通干线的商业区、郊区社会性的商业区并存;组织形式大型化、整体化、集中化。为满足消费者追求购物便利性、舒适性、高选择性和文化性的统一,购物中心与商业街应运而生;零售业态趋向多样化、细分化、短期化。在诸多业态中,百货店日趋衰落,超市连锁居主导地位,专业商店越来越有特色,同时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型业态——网上购物异军突起;新技术在零售业获得广泛的应用,不断促进零售企业提高服务质量。特别是信息技术在零售中的运用,使零售业将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专家预计,流通产业发展在未来五年之内仍然会实现翻番的目标,同时流通领域的就业人员会超过1.3亿人。未来,要围绕经济发展趋势和新要求,尽快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消费品流通体系、城乡对接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宗商品(包括钢材、矿石、粮食等)市场流通体系、内外贸一体的国际化流通体系。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流通业在开放中快步前行 [2015-4-10 17:00:51]
- 区域商业亟待制定流通规划 [2015-1-22 15:10:54]
- 商贸流通区域协同趋势明显 [2014-12-5 14:39:28]
- 零售业受益消费环境变化 [2014-10-22 11:41:55]
- 税收沉疴新疾套牢流通业 [2014-6-3 11:34:00]
- 零售业受累地方税收封锁 [2014-5-8 14:05:22]
- 图片资讯
- 更多